共460,分31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余谦一(字 子同 )
杨同祖
林同(字 子真 号 空斋处士、空斋 )
李必大( 大同 )
葛寅炎(字 同叟 号 东泉 )
李大同
邵桂子(字 德芳 号 玄同 吴 雪舟 )
陈仁子(字 同辅、同甫 号 古愚、古迂 )
张尧同
韩信同(字 伯循 号 古遗 )
同恕(字 宽甫 号 矩庵 文贞 )
尤交(字 同父 )
僧弘济(字 同舟、天岸 姚 世称 神焉 )
陈泰(字 志同 号 所安 )
其它辞典(续上)
袁同余谦一(字 子同 )
杨同祖
林同(字 子真 号 空斋处士、空斋 )
李必大( 大同 )
葛寅炎(字 同叟 号 东泉 )
李大同
邵桂子(字 德芳 号 玄同 吴 雪舟 )
陈仁子(字 同辅、同甫 号 古愚、古迂 )
张尧同
韩信同(字 伯循 号 古遗 )
同恕(字 宽甫 号 矩庵 文贞 )
尤交(字 同父 )
僧弘济(字 同舟、天岸 姚 世称 神焉 )
陈泰(字 志同 号 所安 )
人物简介
宋登科记考
绍兴府新昌县(今浙江绍兴新昌)人。开庆元年(1259年)进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子同。度宗咸淳元年进士。调泉州石井书院山长。官至知化州。宋亡不仕。好为古学,多著述。全宋诗
余谦一,字子同,莆田(今属福建)人。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进士,授泉州石井书院山长。召为国子监书库官。除太学博士,改宗正寺簿,差知化州。入元不仕。有《文安家集》,已佚。清乾隆《莆田县志》卷二二有传。今录诗十二首。全宋文·卷八二一○
余谦一,字子同,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徐明叔门人。咸淳元年登进士,调泉州石井书院山长,召为国子监书库官,除太学博士,改宗正寺簿,差知化州。宋亡不仕。好为古学,名文章家。著述数十稿,兵后多散佚,明代尚存《文安余氏家集》。见《万姓统谱》卷八、《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三三、《千顷堂书目》卷二九。
人物简介
简介
咸淳二年(1266)官两浙东路提举常平等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6 【介绍】: 宋福州福清人,字子真,号空斋处士。林公遇子。深于诗。以世泽授官,弃不仕。元兵至福州,福建招抚使刘仝子即其家置忠义局,招募义兵。元兵至城下,仝子遁,同啮指血书壁,誓守忠义,寻被执,不屈而死。有《孝诗》。全宋诗
林同(?~一二七六),字子真,号空斋处士,福清(今属福建)人。以荫授官,弃不仕。恭帝德祐二年,元兵破福清,被执,不屈死。有《孝诗》一卷,刘克庄为之序(《后村大全集》卷九六)。元《昭忠录》有传。《宋史》卷四五二《忠义传》事迹不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四已作辨正。 林同诗,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编为一卷。全宋文·卷八一七六
林同(?——一二七六),字子真,号空斋,福清(今福建福清)人。以世泽受官,不仕,以操行闻于乡。德祐二年元兵至福州,被执,不屈而死。著有《孝诗》一卷(存)。见《后村大全集》卷九六《林同孝诗序》,《昭忠录》,《宋诗纪事》卷七九,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四《孝诗》条提要。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邵桂子,字德芳,号玄同,淳安(今属浙江)人。本姓吴,因鞠于邵氏,从其姓。度宗咸淳七年(一二七一)进士,授处州教授。宋亡不仕,娶华亭曹泽之女,因家焉。凿池搆屋,名雪舟。卒年八十二。有《雪舟脞录》《雪舟脞稿》等,已佚;《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四存《慵庵小稿》一卷。事见《慵庵小稿》所附小传,明嘉靖《淳安县志》卷一二有传。今录诗七首。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2—1332 【介绍】: 元福州宁德人,字伯循,号古遗。性颖异,工文赋,受学于陈尚德。领石堂教授,究心濂洛关闽之学。仁宗延祐间,应浙江乡举,与时不合,归即隐居不仕。四方受学者众,称古遗先生。有《四书标注》、《三礼易经旁注》及《书集解》等。全宋诗
韩信(一作性)同(一二五二~一三三二),字伯循,号古遗,宁德(今属福建)人。从陈普学。元仁宗延祐四年(一三一七)应江浙乡试,不合。归,杜门不求。宁宗至顺元年卒,年七十九。《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六收有《古遗小集》一卷。事见明嘉靖《宁德县志》卷四。今录诗五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4—1331 【介绍】: 元奉元路人,字宽甫,号矩庵。同继先子。年十三,以《书经》魁乡校。领奉元鲁斋书院山长,来学者千数。泰定帝时,拜集贤侍读学士,以老疾辞。卒谥文贞。有《矩庵集》。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宽甫,奉元人。中乡校魁选仕至太子左赞善卒赠翰林直学士谥文贞有矩庵集二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末常州无锡人,字同父。博学能文,工书法。入元,以子尤玘推恩,累进亚中大夫,佥太常礼仪院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1—1356 【介绍】: 元僧。馀姚人,字同舟,一字天岸,俗姓姚。年十六出家。从全公读天台书,悉通其玄义。文宗天历初,主杭之显慈、集庆二寺,历主苏之万寿、会稽之圆通等寺。改普福寺,卒。有《四教仪纪正》和《天岸外集》。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弘济字同舟别号天岸。越之馀姚人。姓姚氏。幼孤。从里之宝积寺舜田满和尚出家。丱时骏发绝伦。满授以法华经辄成诵。年十六为大僧。日持四分律。踬步之间不敢违越绳尺。已而叹曰。戒固不可缓。而精研教乘以资行解。又可后乎。于是往鄞依半山全法师习台教。久之悉通其旨。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等忏。一日于定中彷佛睹四明尊者。付以犀角如意。自是谈辩日溢若河悬泉涌。而了无留滞。元泰定元年出世住万寿圆觉。明年盐官海岸毁。居民朝夕惴惴恐为鱼鳖之宅。元丞相脱驩甚忧之。乃祷观音大士于上竺。命济即海岸建水陆大齐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诵大悲陀罗尼。帅众遍撒其处。凡足迹所及岸皆复固。人称神焉。天历迁集庆显慈二寺。适当岁俭退处别室。苏人聘兴大德万寿寺。阅六寒暑寺告成。至正五年宣政请主会稽之圆通。居四载。还宝积专修念佛三昧。七年济以年高八十。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济坚卧不起。门人法航等进曰。和尚自为固善。其如斯道何。济不得已遂强起受诏赴之。无何竟拂衣复归旧隐。开清镜阁以蛰焉。因楞严经诸注繁简失当。将欲折衷其说为之疏解。俄疾作即召弟子。以唯心净土之旨惓惓为勉间有未解其意。济乃厉声曰。生死难处生死难处。遂书偈而逝。时至正十六年三月十日也。阅世八十有六。坐七十有一夏。越七日颜如生。众以陶器葬里之蛾眉山松花坞。亦济自卜之所。嗣法弟子有上竺道臻雍熙净琛普光允中圆通有传天宫明静五人。所著有四教仪纪正天岸外集各若干卷。行于世。 系曰。济有大过人者三焉。内外书史过目则终身不忘一也。有高昌僧般若室利。学兼华梵世无敌者。请济用高昌语译小止观。而顿见文彩焕发室利郝然自失二也。生平以流通教法为己任。凡讲法华一百十会。而感天雨宝花缤纷者再三也。呜呼人或有一不愧于生。济备此三。可谓世之优昙也欤。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同舟。别号天岸。越之馀姚人。姓姚。幼孤从里之宝积寺舜田满和尚出家。丱时骏发绝伦。满授以法华经。辄成诵。年十六。持四分律。踬步之间。不敢违越绳尺。已而叹曰。戒固不可缓。而精研教乘。以资行解。又可后乎。于是往鄞。依半山全法师。习台教。久之悉通其旨。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等忏。一日于定中。彷佛睹四明尊者。付以犀角如意。自是谈辩日溢。若河悬泉涌。了无留滞。元泰定元年出世。住万寿圆觉。明年盐官海岸毁。居民朝夕惴惴。恐为鱼鳖之宅。元丞相脱驩甚忧之。乃祷观音大士于上竺。命济即。海岸。建水陆大斋。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诵大悲陀罗尼。帅众遍撒其处。凡足迹所及。岸皆复固。人称神焉。天历迁集。庆显慈二寺。适当岁俭。退处别室。苏人聘兴大德万寿寺。阅六寒暑。寺告成。至正五年。宣政请主会稽之圆通。居四载。还宝积。七年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济坚卧不起。书偈而逝。阅世八十有六。坐七十有一夏。越七日。颜如生。众以陶器葬里之蛾眉山松花坞。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弘济。字同舟。一字天岸。馀姚姚氏子。投同里宝积寺舜田满公出家。满公师之从父也。师骏发绝伦。或授法华经。辄能记忆。年十六受度。为大僧。持四分律。顷步之间。不敢违越绳尺。已而叹曰。戒固不可缓。精教乘以资行解。其又可后乎。于是往鄞。依半山全公。读天台之书。久之悉通其说。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期忏。聚精会神。存诚不一髣髴。于观定中。睹尊者畀以犀角如意。自是谈辩日增。河悬泉涌。而了无留碍。未几。泰定改元。开法于万寿圆觉寺。浙河左右杰伟之士。奔走其室。惟恐后之。议者谓。倡佛海之道。以播芳猷。实自师始。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弘济,字同舟,别字天岸,姓姚氏,世为馀姚人。幼孤,从里中宝积寺舜田满出家。满即其从父也。虽在幼弱,机颖俊发,初授《法华经》,便能成诵。年十六,受度为大僧,日持《四分律》,跬步之间不越绳尺。已而叹曰:“戒为初学之门,工之始基,当更精教乘,以资行解。”于是之鄞,依半山全,读天台之书,久之悉通其玄义,尝修法华、光明、净土期忏,歛意凝神,积诚不贰,髣髴于定中睹尊者,畀以犀角如意,自是谭辩风生,词如泉涌,了无留碍。当是时,大山恢尸松江之延庆,越溪澄主武林之演福,法幢双峙,光燄灼然,照耀大江南北,皆延济分座说法,而越溪爱之尤笃。诸部疑难,或有未易决者,要其终始而折之。盖谛观圆融,洞若观火,故叩声应响,略无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