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818,分1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典故(续上)
同袍
同人于野
同声
同泰寺
同心结
同舟(又作:同舟共济)
无物同心堪结(又作:无语结同心)
壮游同高李
载同归
燕可伐欤
夜光同鱼目
一朝符瑞,四十万人同
一尊同
园同庾信
语无同
典故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例句

正忆同袍者,堪逢共国人。 方干 途中逢孙辂因得李频消息

府公旧同袍,拔擢宰山涧。 韩愈 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

微吟还独酌,多兴忆同袍。 顾在熔 宿麻平驿

典故
同人于野


《周易注疏》卷二〈同人〉~44~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终吉也。九三,需于泥,致寇至。《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六四,需于血,出自穴。《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九五,需于酒食,贞吉。《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唐·孔颖达疏:「同人谓和同于人。于野亨者,野是广远之处。」
典故

《周易》卷一《乾卦·文言》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唐·孔颖达疏:「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础柱润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
《庄子》杂篇·卷十上《渔父》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例句

畴昔同声友,骞飞出凤池。 张说 同贺八送兖公赴荆州

刘伶今日意,异代是同声。 柳宗元 善谑驿和刘梦得酹淳于先生(驿在襄州之南。即淳于髡放鹄之所)

同声若鼓瑟,合韵似鸣琴。 杨衡 夷陵郡内叙别

典故
相关人物
萧衍(梁武帝)


《南史》卷七《梁本纪·武帝纪下》
「初,帝创同泰寺,至是开大通门以对寺之南门,取反语以协同泰。自是晨夕讲义,多由此门。三月辛未,幸寺舍身。甲戌还宫,大赦,改元大通,以符寺及门名。」

例句

何须同泰寺,然后始为奴。 李群玉 龙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

典故

《玉台新咏》卷七梁武帝(萧衍)《有所思》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例句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晁采 子夜歌十八首之一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薛涛 春望词四首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薛涛 春望词四首

挥刀就烛裁红绮,结作同心荅千里。 长孙佐转妻 答外

典故
同舟
 

旧题春秋·孙武《孙子·九地》
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简释

同舟共济:喻在危难时团结互助。唐杜甫《解遣》:“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


例句

敧枕情何苦,同舟道岂殊。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并序)

典故
无物同心堪结
 
无语结同心


《乐府诗集》卷八十五〈杂歌谣辞三·歌辞三·苏小小歌〉~203~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全唐诗》卷三百九十〈苏小小墓【苏小小歌】〉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久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典故
壮游同高李
 
携高李

相关人物
杜甫
 
高适
 
李白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二〈昔游〉
昔者与高【案:适。】李【案:白。】,晚登单父台【同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飞藿去裴回【飞藿共裴回】。清霜大泽冻,禽兽有馀哀。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洞达寰瀛开】。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材。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肉食三十万【肉食四十万】,猎射起黄埃【猎射起尘埃】。隔河忆长眺,青岁已摧颓。不及少年日,无复故人杯。赋诗独流涕,乱世想贤才。有能市骏骨【君能市骏骨】【若能市骏骨】,莫恨少龙媒。商山议得失,蜀主脱嫌猜。吕尚封国邑,传说已盐梅。景晏楚山深,水鹤去低回。庞公任本性,携子卧苍苔【案:市骏以下。言果能求贤。则商山、诸葛、吕尚、传说之流。世岂少其人哉。惟甫漂泊楚山。终当为庞公高隐耳。】。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二〈遣怀〉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忆与高李辈【案:适、白。】,论交人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气酣登文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骛空相呼。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组练弃如泥,尺土负百夫【尺土胜百夫】。拓境功未已,元和辞大炉。乱离朋友尽,合沓岁月徂。吾衰将焉托,存殁再呜呼。萧条益堪愧,独在天一隅【萧条病益甚。块独天一隅】。乘黄已去矣,凡马徒区区。不复见颜鲍,系舟卧荆巫。临餐吐更食,常恐违抚孤。
典故
莘渭
 
载同归

相关人物
伊尹(名挚,又名阿衡)
 
周文王
 
太公望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478~
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例句

贤多隐屠钓,王肯载同归。 杜甫 伤春五首

典故
燕可伐欤

相关人物
沈同


《孟子注疏》卷四下〈公孙丑章句下〉~80~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典故
夜光同鱼目
  
鱼目俪玙璠
   
鱼目笑明月


《昭明文选》卷四十〈弹事笺奏记·笺·到大司马记室笺〉~839~
明公道冠二仪,勋超遂古,将使伊周奉辔,桓文扶毂,神功无纪,作物何称?府朝初建,俊贤翘首;惟此鱼目,唐突玙璠。顾己循涯,寔知尘忝,千载一逢,再造难答;虽则殒越,且知非报。不胜荷戴屏营之情,谨诣厅奉白笺谢闻,昉死罪死罪。唐·李善注引《雒书》曰:「秦失金镜,鱼目入珠。」又引《韩诗外传》曰:「白骨类象,鱼目似珠。」

例句

才甘鱼目并,艺怯马蹄间。 段成式 和周繇见嘲

谬将蹇步寻高躅,鱼目骊珠岂继明。 王铤 登越王楼见乔公诗偶题

篇数虽同光价异,十鱼目换十骊珠。 白居易 昨以拙诗十首寄西川杜相公相公亦新作十首惠然报示首数虽等工拙不伦重以一章用伸答谢

烦君赞咏心知愧,鱼目骊珠同一封。 白居易 为微之唱和来去常以竹筒贮诗陈协律美而成篇因以此答

龙鳞今不逆,鱼目也应殊。 耿湋 省试骊珠诗

典故
一朝符瑞,四十万人同


《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列传上〉~4046~
始,风益州令塞外蛮夷献白雉,元始元年正月,莽白太后下诏,以白雉荐宗庙。群臣因奏言太后「委任大司马莽定策安宗庙。故大司马霍光有安宗庙之功,益封三万户,畴其爵邑,比萧相国。莽宜如光故事。」太后问公卿曰:「诚以大司马有大功当著之邪?将以骨肉故欲异之也?」于是群臣乃盛陈「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圣王之法,臣有大功则生有美号,故周公及身在而托号于周。莽有定国安汉家之大功,宜赐号曰安汉公,益户,畴爵邑,上应古制,下准行事,以顺天心。」太后诏尚书具其事。……莽既尊重,欲以女配帝为皇后,以固其权,奏言:「皇帝即位三年,长秋宫未建,液廷媵未充。乃者,国家之难,本从亡嗣,配取不正。请考论五经,定取礼,正十二女之义,以广继嗣。博采二王后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长安者适子女。」事下有司,上女名,王氏女多在选中者。莽恐其与己女争,即上言:「身亡德,子材下,不宜与女并采。」太后以为至诚,乃下诏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阙上书者日千馀人,公卿大夫或诣廷中,或伏省户下,咸言:「明诏圣德巍巍如彼,安汉公盛勋堂堂若此,今当立后,独奈何废公女?天下安所归命!愿得公女为天下母。」莽遣长史以下分部晓止公卿及诸生,而上书者愈甚。太后不得已,听公卿采莽女。莽复自白:「宜博选众女。」公卿争曰:「不宜采诸女以贰正统。」莽白:「愿见女。」太后遣长乐少府、宗正、尚书令纳采见女,还奏言:「公女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有诏遣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庙,杂加卜筮,皆曰:「兆遇金水王相,卦遇父母得位,所谓『康强』之占,『逢吉』之符也。」信乡侯佟上言:「春秋,天子将娶于纪,则褒纪子称侯,安汉公国未称古制。」事下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封后父百里,尊而不臣,以重宗庙,孝之至也。佟言应礼,可许。请以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顷益封莽,满百里。」莽谢曰:「臣莽子女诚不足以配至尊,复听议,益封臣莽。伏自惟念,得托肺腑,获爵土,如使子女诚能奉称圣德,臣莽国邑足以共朝贡,不须复加益地之宠。愿归所益。」太后许之。有司奏「故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莽深辞让,受四千万,而以其三千三百万予十一媵家。群臣复言:「今皇后受聘,踰群妾亡几。」有诏,复益二千三百万,合为三千万。莽复以其千万分予九族贫者。……五年正月,祫祭明堂,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馀人,徵助祭。礼毕,封孝宣曾孙信等三十六人为列侯,馀皆益户赐爵,金帛之赏各有数。是时,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皆叩头言,宜亟加赏于安汉公。
典故
一尊同


《全唐诗》卷三百七十六〈夜集汝州郡斋听陆僧辩弹琴〉
康乐宠词客,清宵意无穷。徵文北山外【徵文北窗外】,借月南楼中。千里愁并尽【千里寂然静】,一樽欢暂同。胡为戛楚琴【胡为戛楚瑟】,淅沥起寒风。
典故
园同庾信
 
子山园
 
庾信园
 
相关人物
庾信


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卷一《小园赋》
余有数亩敝庐,寂寞人外,聊以拟伏腊,聊以避风霜。

例句

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张南史

露寒潘省夜,木落庾园秋。 武元衡 闻相公三兄小园置宴以元衡寓直因寄上兼呈中书三兄

子山园静怜幽木,公干词清咏荜门。 陆龟蒙 闲居杂题五首松间斟

典故
语无同

相关人物
王戎
 
阮修
 
阮瞻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下〈文学〉~207~
阮宣子(修)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衍)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
《晋书》卷四十九〈阮籍列传·(咸子)阮瞻〉~204~
瞻字千里。性清虚寡欲,自得于怀。读书不甚研求,而默识其要,遇理而辩,辞不足而旨有馀。善弹琴,人闻其能,多往求听,不问贵贱长幼,皆为弹之。神气冲和,而不知向人所在。内兄潘岳每令鼓琴,终日达夜,无忤色。由是识者叹其恬澹,不可荣辱矣。举止灼然。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时人谓之「三语掾」。太尉王衍亦雅重之。瞻尝群行,冒热渴甚,逆旅有井,众人竞趋之,瞻独逡巡在后,须饮者毕乃进,其夷退无竞如此。
《國語辭典》:同袍  拼音:tóng páo
1.袍,外衣。「同袍」指共穿一件衣服。语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后作为军人间的互称。如:「这位是我的同袍,我们的感情就像亲兄弟一般。」明。孙仁孺《东郭记》第二四出:「君家朋友何须道,翻腾云雨都常套,抵多少白首相知,按剑同袍。」
2.夫妻间的互称。《文选。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3.泛称朋友、同年。唐。许浑 晓发天井关寄李师晦诗:「逢秋正多感,万里别同袍。」《警世通言。卷一一。苏知县罗衫再合》:「高知县傍观,未免同袍之情,甚不过意。」
《國語辭典》:同声(同聲)  拼音:tóng shēng
1.一齐出声。比喻同一心意。如:「异口同声。」《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2.同行、同业。《警世通言。卷一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用金纸糊著一把太阿宝剑,底下一个招儿,写道:『斩天下无学同声』。」
《漢語大詞典》:同泰寺
寺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为 南朝 梁 所建, 梁武帝 曾数度舍身于此。南史·梁纪中:“癸巳,幸 同泰寺 ,设四部无遮大会。” 唐 李群玉 《龙安寺佳人阿最歌》之五:“何须 同泰寺 ,然后始为奴。” 清 吴伟业 《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萧条 同泰寺 ,南枕山之阳。” 清 赵翼 《梁制观世音像歌》:“ 同泰寺 中频捨身,帝王有价可钱赎。”
《國語辭典》:同心结(同心結)  拼音:tóng xīn jié
古时用锦带结成连环回文的花样,表示两情相系,彼此相属。南朝梁。武帝 有所思诗:「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唐。蒋防《霍小玉传》:「方圆一寸馀,中有轻绢,作同心结,坠于卢氏怀中。」
《國語辭典》:同舟共济(同舟共濟)  拼音:tóng zhōu gòng jì
比喻同心协力,共图解救,战胜困难。参见「同舟而济」条。《三国志。卷二八。魏书。毋丘俭传》裴松之注引〈文钦与郭淮书〉曰:「夫当仁不让,况救君之难,度道远艰,故不果期要耳。然同舟共济,安危势同,福痛已连,非言饰所解,自公侯所明也。」
《漢語大詞典》:鱼目(魚目)
(1).鱼的眼珠子。尚书大传卷一下:“东海:鱼须、鱼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自连珠以下,拟者间出。 杜篤 、 贾逵 之曹, 刘珍 、 潘勖 之辈,欲穿明珠,多贯鱼目。” 唐 李白 《鞠歌行》:“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 卞和 耻。” 胡先骕 《诗别萧叔絅燕京》:“碔砆鱼目徵上选,遗珠弃璧空晶莹。”参见“ 鱼目混珠 ”。
(2).泪眼。 唐 李贺 《题归梦》诗:“劳劳一寸心,灯花照鱼目。” 董懋策 注:“鱼目,泪目也。” 王琦 汇解:“鱼目有珠,故以喻含泪珠之目。”
(3).相传鳏鱼眼睛终夜不闭,旧称无妻曰鳏,故诗文中多以鱼目用为无偶独宿或不娶之典。 清 金农 《短睡十韵》:“长袖善舞更擅曲,行云行雨迷 阳臺 ……斯须拱揖遽别去,依旧独眠鱼目开。”
(4).骏马名。汉书·西域传赞:“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於黄门。”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四骏马名也。”
(5).俗以汤未煮沸者为盲汤,初沸称蟹眼,渐大称“鱼目”,也称鱼眼。 唐 陆羽 茶经·煮:“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
《國語辭典》:鱼目混珠(魚目混珠)  拼音:yú mù hùn zhū
以鱼眼睛混充珍珠。语本《文选。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惟此鱼目」句下李善注引《韩诗外传》:「白骨类象,鱼目似珠。」比喻以假乱真。《花月痕》第一七回:「他道你是鱼目混珠,你该罚他钟酒。」
分類:以假乱真
《漢語大詞典》:鱼目混珍(魚目混珍)
见“ 鱼目混珠 ”。
《國語辭典》:鱼目混珠(魚目混珠)  拼音:yú mù hùn zhū
以鱼眼睛混充珍珠。语本《文选。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惟此鱼目」句下李善注引《韩诗外传》:「白骨类象,鱼目似珠。」比喻以假乱真。《花月痕》第一七回:「他道你是鱼目混珠,你该罚他钟酒。」
分類:以假乱真
《國語辭典》:鱼目混珠(魚目混珠)  拼音:yú mù hùn zhū
以鱼眼睛混充珍珠。语本《文选。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惟此鱼目」句下李善注引《韩诗外传》:「白骨类象,鱼目似珠。」比喻以假乱真。《花月痕》第一七回:「他道你是鱼目混珠,你该罚他钟酒。」
分類:以假乱真
《漢語大詞典》:庾园(庾園)
北周 庾信 《小园赋》:“余有数亩弊庐,寂寞人外,聊以拟伏腊,聊以避风霜;虽復 晏婴 近市,不求朝夕之利; 潘岳 面城,且适闲居之乐。”后世遂有“庾园”之称。 宋 程颢 《和王安之五首·小园》:“恰似 庾 园基址小,全胜絶涧路途赊。”亦用以借指故园。 唐 许浑 《怀旧居》诗:“藤蔓覆梨 张谷 暗,草花侵菊 庾园 空。”
分類: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