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58,分124页显示 上一页 84 85 86 87 88 90 91 92 93 下一页
同时具足相应门
同教
同教一乘
同参
同境依
同闻众
同学
同类因
同类助业
同类无碍
同听异闻
同体
同体慈悲
同体方便
佛类词典(续上)
同展三拜同时具足相应门
同教
同教一乘
同参
同境依
同闻众
同学
同类因
同类助业
同类无碍
同听异闻
同体
同体慈悲
同体方便
同展三拜
【佛学大辞典】
(仪式)大众一同展坐具而三拜也。
(仪式)大众一同展坐具而三拜也。
同时具足相应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玄门之一。
【三藏法数】
谓举一法时,顿具一切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时,皆得相应,具足圆满。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是也。
(术语)十玄门之一。
【三藏法数】
谓举一法时,顿具一切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时,皆得相应,具足圆满。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是也。
同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同别二教)
(术语)(参见:同别二教)
同教一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同别二教)
【三藏法数】
同者,即同于终、顿二教也。然终教但诠一性一相,理事无碍。顿教但诠无二无三,言思斯绝。今此同教,具诠一性一相,理事无碍,无二无三,言思斯绝。同彼二教,俱显一乘,故名同教一乘也。(无二者,无声闻、缘觉也。无三者,兼无菩萨也。)
(术语)(参见:同别二教)
【三藏法数】
同者,即同于终、顿二教也。然终教但诠一性一相,理事无碍。顿教但诠无二无三,言思斯绝。今此同教,具诠一性一相,理事无碍,无二无三,言思斯绝。同彼二教,俱显一乘,故名同教一乘也。(无二者,无声闻、缘觉也。无三者,兼无菩萨也。)
同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侣之相谓也。有二义:一谓参谒。言同事一师也。传灯录曰:「仁慧大师上堂曰:我与释迦同参,汝道参什么人?」二,谓相与研究。石林诗话曰:「禅宗论云门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其二为截断众流,其三为函盖乾坤。若有解此,当与渠同参。」刘克庄诗曰:「晚觉齐民书最要,惜无幽士肯同参。」
【佛学常见辞汇】
1。同事一师的意思。2。一同研究的意思。
(术语)僧侣之相谓也。有二义:一谓参谒。言同事一师也。传灯录曰:「仁慧大师上堂曰:我与释迦同参,汝道参什么人?」二,谓相与研究。石林诗话曰:「禅宗论云门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其二为截断众流,其三为函盖乾坤。若有解此,当与渠同参。」刘克庄诗曰:「晚觉齐民书最要,惜无幽士肯同参。」
【佛学常见辞汇】
1。同事一师的意思。2。一同研究的意思。
同境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识记种依之一。
(术语)诸识记种依之一。
同闻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列于诸经首之比丘菩萨等诸众。即同闻法之众也。法华文句一曰:「释同闻众为三:初声闻,次菩萨,后杂众。诸经多尔。」
(术语)谓列于诸经首之比丘菩萨等诸众。即同闻法之众也。法华文句一曰:「释同闻众为三:初声闻,次菩萨,后杂众。诸经多尔。」
同学
【佛学大辞典】
(杂语)同所习者。维摩经菩萨品曰:「乐近同学。」,「什曰:我学大乘,彼亦如是,是名同学。」
(杂语)同所习者。维摩经菩萨品曰:「乐近同学。」,「什曰:我学大乘,彼亦如是,是名同学。」
同类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因之一。旧谓之习因。如前念之善心为因,而后念之善心又起善业,前念之恶心为因,而后念之恶心又起恶业,各自同类之法对于同类之法为因者也。其果称为等流果。俱舍论二曰:「同类因者,谓相似法与相似法为同类因,谓善五蕴与善五蕴展转相望为同类因,染污与染污,无记与无记,五蕴相望,应知亦尔。」
【三藏法数】
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故名同类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恶、无记法者,恶即恶法,无记即不善不恶之法也。)
(术语)六因之一。旧谓之习因。如前念之善心为因,而后念之善心又起善业,前念之恶心为因,而后念之恶心又起恶业,各自同类之法对于同类之法为因者也。其果称为等流果。俱舍论二曰:「同类因者,谓相似法与相似法为同类因,谓善五蕴与善五蕴展转相望为同类因,染污与染污,无记与无记,五蕴相望,应知亦尔。」
【三藏法数】
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故名同类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恶、无记法者,恶即恶法,无记即不善不恶之法也。)
同类助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同类善根。谓五正行中读诵,观察,礼拜(前三),赞叹供养(后一),之四种助业也。此等与称名念佛,虽同为往生净土之正行,然非正定之业而为助成称名之业,故称为同类之助业。
(术语)又云同类善根。谓五正行中读诵,观察,礼拜(前三),赞叹供养(后一),之四种助业也。此等与称名念佛,虽同为往生净土之正行,然非正定之业而为助成称名之业,故称为同类之助业。
同类无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异类无碍之对,如火与火不相碍,地与地不相碍是也。
(术语)异类无碍之对,如火与火不相碍,地与地不相碍是也。
同听异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宗所立化仪四教中,第三之秘密教与第四之不定教,于佛说法时同一座而听,各自异闻,小乘之机闻小法,大乘之机闻大法,谓之同听异闻。即一音异解也。但此秘密教与不定教之别。同听异闻之人,自他互相知,谓之不定教,互不相知,谓之秘密教。玄义释签一曰:「不定与秘,并皆不出同听异闻,但互相知互不相知以辨两异。」
(术语)台宗所立化仪四教中,第三之秘密教与第四之不定教,于佛说法时同一座而听,各自异闻,小乘之机闻小法,大乘之机闻大法,谓之同听异闻。即一音异解也。但此秘密教与不定教之别。同听异闻之人,自他互相知,谓之不定教,互不相知,谓之秘密教。玄义释签一曰:「不定与秘,并皆不出同听异闻,但互相知互不相知以辨两异。」
同体
【佛学大辞典】
(譬喻)如波之于水,四肢之于一身,谓之同体。
(譬喻)如波之于水,四肢之于一身,谓之同体。
同体慈悲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一切众生之身与己身同体一身,而起拔苦与乐之心,谓之同体之慈悲。起信论曰:「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常恒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又曰:「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故?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
(术语)观一切众生之身与己身同体一身,而起拔苦与乐之心,谓之同体之慈悲。起信论曰:「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常恒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又曰:「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故?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
同体方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体内方便。台宗释方便用体外体内之二者。(参见:方便)
(术语)又云体内方便。台宗释方便用体外体内之二者。(参见:方便)
方便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湀和Upa%ya,有二释:一对般若而释。二对真实而释。对般若而释,则谓达于真如之智为般若,谓通于权道之智为方便。权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释则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称为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于一切众生之机之方法也。又方为方正之理,便为巧妙之言辞。对种种之机,用方正之理与巧妙之言也,又方者众生之方域,便者教化之便法,应诸机之方域,而用适化之便法,谓之方便。是皆通一大佛教而名之也。往生论下曰:「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中略)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达如则心行寂灭,通权则备省众机。」法华文句三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若智诣于矩,则善用偏法逗会众生。若智诣于规,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嘉祥法华义疏四曰:「一者就理教释之,理正曰方,言巧称便。即是其义深远,其语巧妙,文义合举,故云方便。此释通于大小。二者众生所缘之域为方,如来适化之法称便。盖欲因病授药,藉方施便,机教两举,故名方便。此亦通于大小。」法华玄赞三曰:「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中略)方是方术,便谓稳便,便之法名方便。」大集经十一曰:「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对真实而释,则谓究竟之旨归为真实,假设暂废为方便。故又名善巧,或曰善权。即入于真实能通之法也。利物有则云方,随时而施曰便。依此释,则为小乘入大乘之门,故谓之方便教。三乘为通于一乘而设者,故亦名方便教。因斯判一切法为方便真实之二也。法华文句三曰:「又方便者门也,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是弄引,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从能显得名,故以门释方便,如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法华义疏四曰:「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理实无三,以方便力,是故说三,故名善巧。」法华玄赞三曰:「权巧方便,实无此事,应物权现,故言方便,谓以三业方便化也。此对实智名为方便,利物有则曰方,随时而济名便。」天台更有一释,以解法华经方便品二字,谓方者秘也,便者妙也,谓秘密之妙义也。盖法华已前之方便,为对真实之方便,方便之外有真实,因而谓之为体外之方便。今三乘之方便,即显一乘之实法者,是乃方便品中所说,故谓之为体内之方便,又曰同体之方便。是为秘密之妙义,尔前一向不明之,至今始开说,故曰秘妙。法华文句三曰:「又方者秘也,便者妙也。(中略)王顶上唯有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人是长者子,亦无二无别。如斯之言,是秘是妙。」
【佛学常见辞汇】
随方因便,以利导人。
【俗语佛源】
梵语paya的意译,犹言善巧、权宜,是利益他人、化度众生的智慧和方式,「方便」与「真实」相对而言,亦即随时设教、随机应变的「权智」。语本《法华经·方便品》佛谓:「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经疏对方便的解释很多,如谓「理正曰方,言巧称便」;「众生所缘之域曰方,如来适化之法称便」。方便是导向真实之法。如唐·白居易《僧院花》诗:「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后因以泛指机会,便利。如唐·韩《偶见》诗:「小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寄卿卿。」天台宗认为,《法华经》的要义是「开权显实」。隋·智顗师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法华经文句》卷三)凡用善方式说法,亦谓之「开方便门」。《景德传灯录》卷二一:「海众云臻,请师开方便门,亦真实相。」后来称提供机会便利为「大开方便之门」。如明·冯维敏《僧尼共犯》第四折:「谁想巡捕老爷大开方便之门,放俺回俗,便成配偶。」(李明权)
【三藏法数】
方即方法,便即便宜,犹善巧也。谓如来说布施得大富,说持戒得生天,说忍辱得离诸瞋恚,说精进得具诸功德,说禅定得息诸散乱,说智慧得舍诸烦恼,如是种种方便,开化众生,莫不为令超脱苦轮,得诸法乐也。
(术语)梵语湀和Upa%ya,有二释:一对般若而释。二对真实而释。对般若而释,则谓达于真如之智为般若,谓通于权道之智为方便。权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释则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称为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于一切众生之机之方法也。又方为方正之理,便为巧妙之言辞。对种种之机,用方正之理与巧妙之言也,又方者众生之方域,便者教化之便法,应诸机之方域,而用适化之便法,谓之方便。是皆通一大佛教而名之也。往生论下曰:「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中略)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达如则心行寂灭,通权则备省众机。」法华文句三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若智诣于矩,则善用偏法逗会众生。若智诣于规,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嘉祥法华义疏四曰:「一者就理教释之,理正曰方,言巧称便。即是其义深远,其语巧妙,文义合举,故云方便。此释通于大小。二者众生所缘之域为方,如来适化之法称便。盖欲因病授药,藉方施便,机教两举,故名方便。此亦通于大小。」法华玄赞三曰:「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中略)方是方术,便谓稳便,便之法名方便。」大集经十一曰:「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对真实而释,则谓究竟之旨归为真实,假设暂废为方便。故又名善巧,或曰善权。即入于真实能通之法也。利物有则云方,随时而施曰便。依此释,则为小乘入大乘之门,故谓之方便教。三乘为通于一乘而设者,故亦名方便教。因斯判一切法为方便真实之二也。法华文句三曰:「又方便者门也,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是弄引,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从能显得名,故以门释方便,如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法华义疏四曰:「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理实无三,以方便力,是故说三,故名善巧。」法华玄赞三曰:「权巧方便,实无此事,应物权现,故言方便,谓以三业方便化也。此对实智名为方便,利物有则曰方,随时而济名便。」天台更有一释,以解法华经方便品二字,谓方者秘也,便者妙也,谓秘密之妙义也。盖法华已前之方便,为对真实之方便,方便之外有真实,因而谓之为体外之方便。今三乘之方便,即显一乘之实法者,是乃方便品中所说,故谓之为体内之方便,又曰同体之方便。是为秘密之妙义,尔前一向不明之,至今始开说,故曰秘妙。法华文句三曰:「又方者秘也,便者妙也。(中略)王顶上唯有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人是长者子,亦无二无别。如斯之言,是秘是妙。」
【佛学常见辞汇】
随方因便,以利导人。
【俗语佛源】
梵语paya的意译,犹言善巧、权宜,是利益他人、化度众生的智慧和方式,「方便」与「真实」相对而言,亦即随时设教、随机应变的「权智」。语本《法华经·方便品》佛谓:「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经疏对方便的解释很多,如谓「理正曰方,言巧称便」;「众生所缘之域曰方,如来适化之法称便」。方便是导向真实之法。如唐·白居易《僧院花》诗:「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后因以泛指机会,便利。如唐·韩《偶见》诗:「小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寄卿卿。」天台宗认为,《法华经》的要义是「开权显实」。隋·智顗师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法华经文句》卷三)凡用善方式说法,亦谓之「开方便门」。《景德传灯录》卷二一:「海众云臻,请师开方便门,亦真实相。」后来称提供机会便利为「大开方便之门」。如明·冯维敏《僧尼共犯》第四折:「谁想巡捕老爷大开方便之门,放俺回俗,便成配偶。」(李明权)
【三藏法数】
方即方法,便即便宜,犹善巧也。谓如来说布施得大富,说持戒得生天,说忍辱得离诸瞋恚,说精进得具诸功德,说禅定得息诸散乱,说智慧得舍诸烦恼,如是种种方便,开化众生,莫不为令超脱苦轮,得诸法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