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858,分124页显示  上一页  85  86  87  88  89  91  92  93  94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同体之惑
同体三宝
因同品
印纸同时
形同息慈
门门不同
法同分
法同舍
阿难同学经
彼同分
和光同尘
便同弥勒
梵轮法轮同异
异口同音
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
同体之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根本无明。是为真如自体之迷惑,故名同体之惑,如波与水同体。法华玄义五曰:「无明是同体之惑,如水内乳,唯登地已去菩萨鹅王能唼无明乳,清法性水。」
同体三宝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一体三宝。四种三宝之一。(参见:三宝)
因同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因明同喻所备之条件与因同品类也。例如内阁总理亦应守中华民国法律(宗),为中华民国故(因),人民如其馀人民(同喻),之论式中「其馀公民」之同喻,与「中华民国人民」之因,同一品类是也。
印纸同时
【佛学大辞典】
(譬喻)一枚之文,有次第前后,而印之于纸时,则现于同时,譬有次第前后之物,现于同时而用之。五教章上曰:「依此普法,一切佛法,并于第二七日,一时前后说。前后一时说,如世间印法,读文则句义前后,印文则同时显现。同时前后,理不相违。」
形同息慈
【佛学大辞典】
(杂名)大乘之学人,受小乘之十戒,形同沙弥者。息慈者,梵语沙弥之译。
门门不同
【佛学大辞典】
(杂语)应众生之机,而佛之教法有不同也。般舟赞曰:「一切如来设方便,亦同今日释迦尊。随机说法皆蒙益,各得悟解入真门。门门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
法同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使非情界之各物体相互似也。(参见:同分)
同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俱舍七十五法中心不相应行法十四之第三。使诸法相同之因名为同分。是为一实法,由有此实法而使物同也。此有二种:一名众生同分,又名有情同分。二名法同分。人畜等之有情相同。谓之众生同分,有情同分。蕴处界等之法相同,名为法同分,又众生同分分二类:一为无差别同分,一切有情,一类同等,异于非情上之同分也。二为有差别同分,诸有情中三界九地五趣四生婆罗门刹利等之称,有男女等乃至四向四果各别之同分。又法同分有无差别有差别。俱舍论五曰:「有别实物名为同分,谓诸有情展转类等,本论说此为众同分。此复二种:一无差别,二有差别。(中略)复有法同分,谓随蕴处界。」【又】分别十八界有同分彼同分之一门,同分之义稍异。(参见:彼同分)
法同舍
【佛学大辞典】
(杂名)寺院十名之一。同法与食之二法,故名法同舍。
阿难同学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阿难同学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掘多比丘欲还俗,阿难启佛开示之,使之證果入灭。
彼同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分别十八界,有同分彼同分之二门,根境识三者,互相交涉而作自业,为同分,不然则为彼同分,彼同分者,为彼之同分之类,故名彼同分。而十八界中,惟法界为同分,馀十七界通同分彼同分之二者。俱舍论二曰:「根境识三,更相交涉,故名为分。或复分者是己作用,或复分者是所生触,同有此分,故名同分。与此相违名彼同分,由非同分与彼同分种类分,同名彼同分。」
和光同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门。佛者假之。以显佛菩萨和威德光,近诸恶人,又示现种种身之义。如观音之普门示现,即和光同尘也。止观六之二曰:「和光同尘,结缘之始。八相成道,以论其终。」同辅行曰:「和光下释现身也。同四住尘,处处结缘。作净土之因,为利物之始。众生机熟,八相成道。见身闻法,终至实益。」又与恶人同处,不染其恶,谓之和光不同其尘。涅槃经六曰:「是人为欲调伏如是诸比丘故。与其和光,不同其尘。」
便同弥勒
【佛学大辞典】
(杂语)净土之行者,于信之一念,便同弥勒菩萨到阿惟越致之位也。教行信證信卷末曰:「王日休云:不退转者,梵语谓之阿惟越致。法华经谓弥勒菩萨所得报地也。一念往生便同弥勒。佛语不虚。」
梵轮法轮同异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度论二十五曰:「问曰:佛或时名法轮,或时名梵轮,有何等异?答曰:说梵轮法轮无异。复次,有人言:说梵轮者,现四无量心,说法轮者,示四谛法。复次,梵轮因四无量心得道,是名梵轮,依馀法得道,是名法轮。梵轮示四禅,法轮示三十七品。梵轮示修禅定圣道,法轮示修智慧圣道。」
异口同音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人数多时,众人为同一之语也。报恩经一曰:「异口同音,俱发声言。」南本涅槃经十曰:「异口同音,唱如是说。」慈恩之弥勒上生经疏曰:「身别故异口,语等故同音。」
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属于因之过名。为因异喻一分通,同品全分通者,以其一分通于异喻使宗不定也。见入正理论,因明大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