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858,分124页显示  上一页  95  96  97  98  99  101  102  103  104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道全(大同 王 )
朱光庭(公掞 别称 洛党之魁 )
苏辙(世称 颍滨翁 子由、同叔 颍滨遗老 文定 )
卢大同
王同
吕大忠(进伯、晋伯 )
韩晋卿(伯修 )
庄同孙
谢卿材(仲适 )
王同老( 文忠 )
文及甫(周翰 及 )
张舜民(芸叟 浮休居士、碇斋 )
赵同
林同叔(别称 奇士 )
王吉甫(邦宪 )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全(一○三六~一○八四),字大同(《天台续集别编》卷五),俗姓王,洛阳(今属河南)人。年十九得度,初游彭城、寿春,后居瑞州。乃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七)。神宗元丰七年卒,年四十九。事见《栾城集》卷二五《全禅师塔铭》。今录诗六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全。洛阳王氏子也。生不食荤血。父母使事其舅广爱演公得度。二十具戒。游彭城。历寿春。受华严清凉说于诚法师。朝授师说。夕能为其徒讲。彭城有隐士董君。识师非凡人也。劝游南方。问无上道师乃弃所学。渡江。首从甘露禅师。茫无所见。复从栖贤秀禅师。秀勇于诲人。示以道机。迷闷不能入。深自悔恨。至啖恶食饮恶水以自砺。凡七年。秀游高安。事真净文禅师。五年而悟。告文曰。吾一槌打透无底藏。一切珍宝皆吾有。文可之。自是言语偈颂。发如涌泉。高安太守。请住石台清凉。已徙黄檗。师为人。直而淳信。不饰外事。元丰六年。师得疾甚苦。从医于市。时眉山苏辙。谪高安。师谓之曰。君静而惠。可以学道。且云。吾病夙业也。殆不复起矣。君念道异时相见。毋相忘也。病小愈。远居山中。次年冬。辙移绩溪将行。意师必来别。师竟以病不出。十二月乙丑。与众诀。趺坐而化。体香软。停十五日茶毗。得舍利光洁无数。年四十九。腊三十。葬断际塔之右。辙为铭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7—1094 【介绍】: 宋河南偃师人,字公掞。朱景子。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少从孙复学,后师事程颐,时称洛党之魁。历知数县,为庆州判官。神宗熙宁末,以言新法不便,为签书河阳判官。哲宗立,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请罢提举常平司及青苗、保甲等法,又劾新党章惇、蔡确等。累官给事中,后落职知亳州,徙潞州。
全宋诗
朱光庭(一○三七~一○九四),字公掞,偃师(今属河南)人,景子。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调万年主簿。神宗时签书河阳判官。哲宗即位,为左正言,除侍御史,再拜右谏议大夫、给事中。以集贤殿修撰出知亳州,岁馀徙知潞州。绍圣元年卒,年五十八。死后入元祐党籍。事见《范太史集》卷四三《集贤院学士知潞州朱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三三《朱景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一○
朱光庭(一○三七——一○九四),字公掞,河南偃师(今河南偃师)人。嘉祐二年进士及第,调万年主簿,历四县令。元丰八年,以司马光荐召为左正言,言事无所畏避。元祐元年,迁左司谏。二年,改左司员外郎,十月,迁太常少卿。四年,拜侍御史,为右谏议大夫。五年,迁给事中。乞补外,除集贤殿修撰、知同州,改亳州。六年正月召还,复为给事中。坐罪复落职守亳,岁馀,徙潞州,加集贤院学士。绍圣元年卒于任,年五十八。绍圣中入元祐党籍,追贬柳州别驾。徽宗立,复其官。著有《奏议》三卷。《宋史》卷三三三《朱景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9—1112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苏洵子,苏轼弟。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复举制科。初为商州军事推官。神宗熙宁间,为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力陈青苗法不可行,出为河南推官。历陈州教授、应天府签书判官等职。元丰中,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盐酒税。哲宗立,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改右司谏,劾新党蔡确、章惇等。累迁御史中丞,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绍圣中,落职知汝州,又责雷州安置。徽宗崇宁中,再降朝请大夫,罢祠,居许州。后复大中大夫致仕。卒谥文定。为文汪洋澹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合称三苏。有《栾城集》、《诗集传》、《春秋集传》等。
全宋诗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为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为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复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复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谥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为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词学图录
苏辙(1039-1112) 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轼弟。有词见《栾城遗言》。
全宋文·卷二○三七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洵子,轼弟。嘉祐二年进士,六年又举制策入四等。除商州军事推官,未赴任。英宗治平二年出任大名府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三年出为陈州教授,六年改齐州掌书记,九年签书南京判官。元丰二年受兄乌台诗案连累,贬监筠州盐酒税。七年移绩溪令。八年神宗病逝,被召还朝,擢右司谏。元祐元年擢起居郎、中书舍人。其后相继任户部侍郎、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绍圣元年哲宗亲政后,落职知汝州,贬居筠州、雷州、循州。哲宗崩,徽宗立,遇赦北归,闲居颍昌。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著有《诗集传》、《春秋集解》、《古史》、《龙川略志》、《龙川别志》、《老子解》、《栾城集》,皆传世。
卢大同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八三七
卢大同,颍川(今河南境)籍,神宗时人。见《偃师金石遗文补录》卷一○。

人物简介

简介
熙宁十年(1077)任赵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京兆蓝田人,字进伯,一作晋伯。吕大防兄。仁宗皇祐间进士。为晋城令、签书定国军判官。神宗熙宁中,王安石议遣使诸道,立缘边封沟,大忠陈五不可,因罢不遣。历知代州、石州,屡驳折契丹求地使者。元丰中为河北转运判官,上生财养民十二事。徙提点淮西刑狱。哲宗绍圣中知渭州,与章惇议不合,徙知同州,旋降待制致仕。
全宋诗
吕大忠,字进(或作晋)伯,蓝田(今属陕西)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清嘉庆《蓝田县志》卷六)。为华阴尉、晋城令,签书定国军判官。神宗熙宁七年(一○七四),知代州,移石州(《东都事略》卷九一本传)。元丰中,为河北转运判官,徙提点淮西刑狱。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为陕西转运副使(《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四之二六),历知陕州、秦州、渭州、同州。绍圣四年(一○九七)致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二)。有《辋川集》五卷、奏议十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已佚。《宋史》卷三四○有传。
全宋文·卷一五一○
吕大忠,字进伯,其先汲郡人,后徙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吕大防之兄。皇祐中进士,为华阴尉、晋城令、提举永兴路义勇、签书定国军判官。熙宁中,被命与刘忱使契丹,会遭父丧,起复,知代州、石州。元丰中,为河北转运判官,徙淮西提点刑狱。元祐初,历工部郎中、陕西转运副使、知陕州,继知秦州。绍圣二年,加宝文阁待制、知渭州。四年,徙知同州,旋降待制致仕。著有《吕氏乡约》。《宋史》卷三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密州安丘人,字伯修。以五经科登第。历知同州、寿州,以奏课第一,擢刑部郎中。哲宗元祐中为大理卿,持平考核,无所上下,才干为神宗所称。每事连贵要而屡鞠弗成之讼案,必以委之。后卒于官。
全宋诗
韩晋卿(?~一○九一),字伯修,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以《五经》中第,历肥乡、嘉兴主簿,安肃军司法参军、平城令、大理详断,审刑详议官,通判应天府,知同州、寿州。哲宗元祐初知明州。二年(一○八七),以两浙转运副使、朝请大夫知滁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官至右朝议大夫、试大理卿,六年,卒于官(同上书卷四六六)。《宋史》卷四二六有传。
庄同孙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元丰五年(1082)任大理寺丞。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谢卿材,字仲适,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金石萃编》卷一三八)。曾知抚州临川县,王安石举于朝(《临川集》卷四○《举谢卿材充升擢任使状》)。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为比部员外郎(《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之四)。八年,权提点河东刑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一)。元丰七年(一○八四),知福州(《淳熙三山志》卷二二)。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至八年,历福建等路转运使,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同上书卷三七四以下各卷)。
全宋文·卷二三五四
谢卿材,字仲适,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熙宁二年为比部员外郎,八年权提点河东刑狱。元丰七年知福州,元祐间为河北、河东、京东等路转运使,七年为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八年知相州。累官朝散大夫。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一、三七四、四一五、四五四、四七一、四七六,《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之四,《金石萃编》卷一三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应天府虞城人。王尧臣子。神宗元丰三年官水部员外郎,进父遗稿,言父功。神宗嘉之,乃加赠尧臣太师,改谥文忠。以同老为秘阁校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汾州介休人,字周翰。文彦博子。初以大理评事直史馆,累官吏部员外郎,知同州、河阳。召为太仆卿,权工部侍郎。罢为集贤殿修撰、提举明道宫。坐元祐党落职。后复直龙图阁知陕州,又落职。
全宋文·卷二○一五
文及甫,又名及,字周翰,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彦博第六子。初为大理评事,迁直史馆。元祐初为吏部员外郎,以直龙图阁知同州。后知河阳,召为太仆卿,权工部侍郎,罢为集贤殿修撰、提举明道宫。坐与邢恕书事夺职,未几,复之,卒。见《宋史》卷三一三《文彦博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邠州人,字芸叟,号浮休居士、碇斋。英宗治平二年进士。为襄乐令。尝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神宗元丰四年,从高遵裕征西夏,因作诗述及宋军久屯失利情形,谪监郴州酒税。哲宗元祐初,以司马光荐,召为监察御史。进秘书少监,使辽,加直秘阁、陕西转运使,知陕、潭、青三州。徽宗立,擢右谏议大夫。徙吏部侍郎,寻以龙图阁待制知同州。崇宁初坐元祐党籍,贬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复集贤殿修撰。性慷慨,以敢言称。嗜画,题评精确,亦能自作山水。为文豪迈有理致,尤长于诗。有《画墁集》等。
全宋诗
张舜民,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为襄乐令。神宗元丰中,应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宜文字。元丰六年(一○八三),因作《西征回途中》诗,贬监邕州盐米仓,改监郴州酒税。哲宗元祐初,以司马光荐,为监察御史,又因言事出通判虢州。元祐九年(一○九四),以秘书少监出使辽国,使回为陕西转运使,历知陕、潭、青三州,元符中罢。徽宗即位,召为右谏议大夫,旋出知定州,改同州。入元祐党籍,贬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复集贤殿修撰,卒于政和中。著有《画墁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八卷。《宋史》卷三四七有传。张舜民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画墁集》(其中诗四卷)为底本。校以鲍廷博刊《知不足斋丛书》本(简称鲍本)。四库所辑张舜民诗较草率,今又从《永乐大典》残本中辑得二十九题三十三首,编为第五卷。又《画墁集》卷七、卷八为《郴行录》,中有记行诗十二首,再益以自《全芳备祖》等书中所辑集外诗及断句,合编为第六卷。
全宋文·卷一八一三
张舜民,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碇斋,邠州(治今陕西彬县)人。治平二年进士,为襄乐令。元丰四年,从高遵裕征西夏,因作诗述及宋军久屯失利之情,坐谪监邕州盐米仓,又改监郴州酒税。元祐初,以司马光荐,召为监察御史,累擢吏部侍郎。崇宁初,坐元祐党,谪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复集贤殿修撰。舜民慷慨喜论事,以刚直敢言称。见《宋史》卷三四七本传、卷二○三、二○六、二○八、《艺文志》二、六、七。著有《使辽录》一卷、《郴行录》一卷、《南迁录》一卷、《画墁录》一卷、《画墁集》一百卷。

人物简介

简介
元祐七年(1092)任梓州路转运判官。元祐七年(1092)任夔州路提点刑狱公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林同叔,哲宗绍圣中知增城县(民国《增城县志》卷一三)。苏轼曾称之为奇士(《苏轼文集》卷五八《与欧阳知晦》)。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同州人,字邦宪。举明经,习法律。神宗时为大理评事,累迁刑部员外郎、大理少卿。知梓州,转运使欲增折配以取羡余,为其所却。历提点梓州路、京畿刑狱,开封府少尹,知同、邢、汉三州。为官廉介不回,一于用法,持论宽平。卒年七十。
全宋诗
王吉甫,字邦宪,同州(今陕西大荔)人。举明经。神宗时为大理评事,累迁大理少卿。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知磁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二七)。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知凤翔府(同上书蕃夷四之一八)。在此前后,又曾知齐州、梓州,提点梓州、京畿刑狱,迁开封府少尹。政和二年(一一一二),出知同州(清乾隆《同州府志》卷四)。改知邢、汉二州。卒年七十。《宋史》卷三三○有传。
全宋文·卷二八七三
王吉甫,字邦宪,同州(治今陕西大荔)人。举明经,习法律,试断刑入等,为大理评事。累迁刑部员外郎、大理少卿。出知齐州、梓州。转运使欲增折配以取羡馀,吉甫竟却之。历提点梓州路、京畿刑狱、开封少尹,知同、邢、汉三州。以中大夫卒,年七十。见《宋史》卷三三○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