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分均
名分相等。荀子·王制:“分均则不偏。”
《漢語大詞典》:审名(審名)
审定名分。韩非子·扬权:“故审名以定位,明分以辩类。”
《漢語大詞典》:名伦(名倫)
名分伦常。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精华:“春秋慎辞,谨於名伦等物者也。”
分類:名分伦常
《漢語大詞典》:名着(名著)
(1).名分明确。礼记·大传:“名著而男女有别。” 郑玄 注:“著,明也。母妇之名不明则人伦乱也。”
(2).有名的著作。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她想到了许多 欧洲 的名著。” 秦牧 《艺海拾贝·惠能和尚的偈语》:“那些无名的说书人的血汗,也同样凝聚在这些名著当中。”
《漢語大詞典》:序定
谓依名分确立。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未有违夫天地之性而可以序定人伦,失乎自然之理而可以彰明治体者也。”
分類:名分确立
《漢語大詞典》:秩分
官位名分。《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向荣奏稿》:“各路带兵之副将,秩分相等,诚恐事权难以归一,未免呼应不灵。”
分類:官位名分
《国语辞典》:算什么(算什么)  拼音:suàn shén me
被当成什么。指名分、地位、立场模糊。《红楼梦》第一五回:「秦钟连忙起来,抱怨道:『这算什么!』」《文明小史》第三○回:「赵翰林道:『这算什么?前年的时候,不是有人门上插了外国的顺民旗子吗?』」
《漢語大詞典》:敬分
重视名分。荀子·王霸:“所闻所见,诚以齐矣,则虽幽閒隐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是治国之徵也。”
分類:重视名分
《漢語大詞典》:正名定分
辨正名分。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于是有些人又记起了翻译,试来译几篇。但这就又是‘批评家’的材料了,其实,正名定分,他是应该叫做‘唠叨家’的。” 钱锺书 《围城》二:“享受了丈夫的权利当然正名定分,该是她的丈夫,否则她为什么肯尽这些义务呢?”
《国语辞典》:名实不副(名实不副)  拼音:míng shí bù fù
名分与事实不合。《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臣愚以为,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名实不副。」也作「名实不符」。
《国语辞典》:妾身未明  拼音:qiè shēn wèi míng
本指妇女名分不明确。后用来比喻事物或情况尚未明朗或合法。如:「这个基金会的筹设,目前尚无法律依据,故其地位暂属妾身未明。」
《国语辞典》:本末不称(本末不称)  拼音:běn mò bù chèng
事物的内容或价值与名分不符。《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今王侯朝贺以仓璧,直数千,而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宋。刘攽〈太学申监状〉:「唯此学正差人却与诏旨违戾,本末不称,义理未安。」
《漢語大詞典》:必也正名
指必须按照正统伦理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论语·子路》:“ 子路 曰:‘ 卫君 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唐 萧定 《改修吴延陵季子庙记》:“旧以 泰伯 之庙在於 苏臺 ,而制 季子 之祠像设东面,非由典礼,谅无取焉,必也正名。”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必也正名,各司其局,古人所守,某敢忘之?”
《漢語大詞典》:嫡位
嗣子的名分。 汉 刘向 说苑·建本:“今 楚 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
分類:嗣子名分
《國語辭典》:名正言顺(名正言順)  拼音:míng zhèng yán shùn
语本《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形容名义正当,言词顺适。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