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手刺  拼音:shǒu cì
旧时官场上相互拜谒时所用的名帖。类似现代的名片。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元丰后,又盛行手刺,前不具衔,止云某谨上谒某官,某月日,结衔姓名。」
《國語辭典》:手本  拼音:shǒu běn
1.用手抄写的书籍。
2.告状的文书。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下。齐惠休上人齐道猷上人齐释宝月》:「廓子赉手本出都,欲讼此事,乃厚赂止之。」
3.明清时门生见座师或下官见上官时所用的名帖。《水浒传》第二回:「所有一应合属公吏衙将,都军禁军,马步人等,尽来参拜,各呈手本,开报花名。」《儒林外史》第七回:「正在沉吟,长班又送进一个手本,光头名字,没有称呼,上面写著『范进』。」也称为「手板」、「手版」。
《國語辭典》:门刺(門刺)  拼音:mén cì
名刺、名片。宋。欧阳修 与郭秀才书:「仆昨以吏事至汉东,秀才见仆于叔父家,以启事二篇偕门刺先进,自宾阶拜起。」
《漢語大詞典》:版谒(版謁)
持名帖进见。三国志·魏志·管宁传:“ 张先生 所谓上不事天子,下不友诸侯者也。此岂版謁所可光饰哉!”
分類:名帖进见
《漢語大詞典》:贺刺(賀刺)
用以祝贺的名帖。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有一朝士好为谐謔,尝云近求得一对,的似有理:‘躁因修贺刺,怒为答空书。’闻者无不大噱。”
分類:祝贺名帖
《漢語大詞典》:赍刺(齎刺)
携带名帖。后汉书·仇览传:“ 林宗 因与 融 齎刺就房謁之,遂请留宿。”
分類:携带名帖
《國語辭典》:拜帖  拼音:bài tiě
旧时访问人时所用的名片。明。张萱《疑耀。卷四。拜帖不古》:「古人书启往来,及姓名相通,皆以木竹为之,所谓刺也。至宋时,王荆公居半山寺,每以金漆木版写经书名目,往寺僧处借经,时人遂以金漆版代书帖。已而恐有宣泄,又作两版相合,以片纸封其际,久之,其制渐精。……今之拜帖用纸,盖起于熙宁也。」
《國語辭典》:丛帖(叢帖)  拼音:cóng tiè
汇刻的古今碑帖。如:「他非常喜欢魏晋名家真迹丛帖。」
《國語辭典》:侍生  拼音:shì shēng
1.明、清两代翰林院中后辈对前辈的自称。明代翰林,入馆后七科者称晚生,后三科者称侍生。
2.对于同辈或晚辈的妇人,皆自称侍生。《称谓录。卷三二。自称。侍生》:「今于挽妇人联幛中概称侍生。」
3.旧时地方官拜访乡绅,于名帖上自称侍生,以示谦虚。《儒林外史》第一回:「说罢,辞了危素,回到衙问,差翟买办持个侍生帖子去约王冕。」
《漢語大詞典》:侍弟
旧时官员对同僚的谦逊的自称。一般用于名帖。称谓录卷三十二引《春曹仪式》:“凡本衙门往来拜帖,不论新旧同僚,俱称侍弟,不称寅。”
《漢語大詞典》:庚伯
旧时对同年龄的男性长辈的尊称。多用于名帖。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水莽草:“ 楚 人以同岁生者为同年,投刺相謁,呼庚兄庚弟,子姪呼庚伯,习俗然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水莽草:“死后欲寻三娘,而不知其处;近遇庚伯,始相指示。”
《漢語大詞典》:门笺(門箋,門牋)
亦作“ 门牋 ”。
(1).下级拜谒上司所用的名帖。 明 杨慎 《艺林伐山·画刺门笺蕊简》:“释名曰:书姓名于刺上,作再拜起居字,皆画其体,尽边如画。刺平交用之。下官刺上官,中央一行而已,谓之门牋。”
(2).春节时贴在门楣上刻有各种图案的纸饰。《花城》1981年第2期:“门上春节时贴的门笺颜色还鲜艳,两旁的春联却已剥落了。”
《漢語大詞典》:送门状(送門狀)
旧指节日互送名帖祝贺。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送刺》:“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於束刺签名於上,使一僕遍投之……又《杂説》载: 司马公 自在臺阁时,不送门状,曰:‘不诚之事,不可为之。’ 滎阳吕公 亦言:‘送门状习以成风,既劳作伪,且疏拙露见可笑。’则知此事由来久矣。”
《漢語大詞典》:靴页(靴頁)
绸制或皮制的可以折迭的夹子。用以装名帖、文件、钱票等物。因可塞藏在靴筒内,故称“靴页”。有时亦置于怀中。《花月痕》第四一回:“ 子秀 向靴页中取出两张旧诗笺,递给 痴珠 。”《文明小史》第四九回:“洋老总略略的看了一看,伸手在靴统里摸出一个绣花的靴页子,夹在里面。”《老残游记》第十六回:“那老儿便从怀里摸出个皮靴页儿来,取出五百一张的票子两张。”
《漢語大詞典》:衔揭(銜揭)
署有官衔的名片、名帖。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禀户式》:“用衔揭履歷揭各一,同禀帖入红禀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