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吐鲁番(吐鲁番)  拼音:tǔ lǔ fān
县名。在迪化市东南,位于天山南麓,旧为厅。清光绪七年依中俄伊犁条约,开作商埠。也作「吐鲁番县」。
《国语辞典》:吐鲁番洼地(吐鲁番洼地)  拼音:tǔ lǔ fān wā dì
地名。位于新疆境内,天山山脉的东部。四周被天山的支脉环绕,是一个断层陷落洼地。洼地中的艾丁湖是大陆地区陆地中最低的地点。由于洼地地势低,不易散热,非常酷热,所以有「火洲」之称。本地出产的无子葡萄是新疆的三宝之一。
《國語辭典》:哈密瓜  拼音:hā mì guā
植物名。蔓藤植物。果实为一种甜瓜,呈圆形或椭圆形,瓜的顶端称为「脐」,为花冠所留下的痕迹。果肉香甜,有薄皮与厚皮等多样品种,味皆甘美。多产于哈密盆地、吐鲁番洼地一带,故称为「哈密瓜」。
《漢語大詞典》:焉耆一龟兹语(焉耆一龜兹語)
古代流行在 新疆 吐鲁番 、 焉耆 和 库车 一带的语言。分 焉耆 与 龟兹 ( 库车 )两种方言,差别较大。前者曾称“吐火罗语A”,后者曾称“吐火罗语B”。属印欧语系Centum(Kentum)支派。文字使用婆罗米字母斜体。20世纪初以来,在我国 新疆 吐鲁番 、 焉耆 、 库车 等地发现了此语言的文献,多属7-8世纪,对印欧语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国语辞典》:阿拉木汗  拼音:ā lā mù hán
维吾尔族歌舞曲。流行于吐鲁番地区,内容多赞美阿拉木汗姑娘的美丽,曲调为上下两句,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表演,也可为民歌演唱。
《漢語大詞典》:柏孜克里克石窟
新疆 著名石窟之一。位于 吐鲁番 城东北,共编号五十七窟。创建于 南北朝 末期,迄于 元 代。璧画内容丰富,并保存了许多汉文和回鹘文题记。是研究古代 高昌 地区佛教艺术的重要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