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韵府拾遗 纸韵》:必否
吴越春秋: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
《國語辭典》:否剥(否剝)  拼音:pǐ bō
否,《易经》六十四卦之一,为天地不交;剥,《易经》六十四卦之一,为阴盛阳衰。「否剥」指时运乖舛。《晋书。卷七三。列传。庾亮》:「否剥之难,婴之圣躬,普天所以痛心于既往而倾首于将来者也。」
分類:天地
《韵府拾遗 纸韵》:方否
晋书陆机陆云传论:不知世属未通运钟方否。
《骈字类编》:顺否(顺否)
诗: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笺:若,顺也。顺否犹臧否。谓善恶也。
《漢語大詞典》:疑否
疑惑不解。 唐 元稹 《柏耆授尚书兵部员外郎制》:“ 耆 自 青谿 窖中提转丸捭闔之书,驰於诸镇,使 承宗 疑否隔塞,一朝豁然。”
分類:疑惑不解
《漢語大詞典》:迍否
屯、否为二卦名。迍,通“ 屯 ”。屯谓艰难,否谓隔塞。后以“迍否”指困顿不利。 唐 杨炯 《从弟去盈墓志铭》:“岂期数有迍否,天无皂白。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盖有是夫!”旧唐书·陆贽传:“今时遭迍否,事属倾危,尤宜惧思,以自贬抑。”
分類:二卦艰难
《漢語大詞典》:黜否
罢斥佞邪小人。《孔子家语·贤君》:“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晋书·纪瞻传》:“渐尚简朴,则贪夫不竞;尊贤黜否,则不仁者远。”
分類:佞邪小人
《漢語大詞典》:穷否(窮否)
困厄,不亨通。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自序》:“是以望絶於荣华之途,而志安乎穷否之域。”晋书·葛洪传作“穷圮”。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达乎通塞之至理者,不悁悒於穷否。”
分類:困厄亨通
《韵府拾遗 纸韵》:先否
易疏:先否后喜者,否道未倾之时,是先否之道。否道已倾之后,其事得通,故曰后有喜也。
《漢語大詞典》:校否
考核过失。《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且臺阁临下,考功校否,众职之属,各有官长,旦夕相考,莫究於此。”
分類:考核过失
《漢語大詞典》:壅否
阻塞不通。 三国 蜀 诸葛亮 《为后帝伐魏诏》:“六合壅否,社稷不建。” 晋 荀勗 《省官议》:“凡发号施令典而当则安,倘有驳者,或致壅否。”
《漢語大詞典》:灾否(災否)
灾难。 前蜀 杜光庭 《青城令莫庭乂为副使修本命周天醮词》:“伏愿灵光逈鉴,除已往之愆违;惠泽下临,息将来之灾否。”
分類:灾难
《骈字类编》:九否
宋史:窦仪傅加仪礼部侍郎,权知贡举。仪上言:请依晋天福五年制,废明经、童子科。进士省卷令纳五轴以上,不得有神道碑志之𩔖。帖经对义:有三通为合格,却复尽试。其落第者,分为五等,以词理纰缪之甚者为第五等,殿五举;其次为第四,殿三举;以次稍可者为第三、第二、第一等,并许次年赴举。其学究请并周易、尚书为一科,各对墨义三十道;毛诗依旧为一科,亦对墨义六十道。及第后,并减为七𨕖。集诸科举人,第一场十否,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十否,三举二场内有九否,殿一举。解试之官坐其罪。进士请解,加试论一首,以五百言以上为准。
《國語辭典》:否滞(否滯)  拼音:pǐ zhì
阻塞滞留。《晋书。卷四六。列传。李重》:「臣以革法创制,当先尽开塞利害之理,举而错之,使体例大通,而无否滞,亦未易故也。」《抱朴子。外篇。勖学》:「汲汲于进趋,悒闷于否滞者,岂能舍至易达之通途,而守甚难必穷之塞路乎?」
分類:停滞阻塞
《漢語大詞典》:否桑
易·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后因以“否桑”比喻命运。 南朝 宋 谢灵运 《折杨柳行》:“否桑未易繫,泰茅难重拔。桑茅迭生运,语默寄前哲。”
分類: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