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顺风耳(順風耳)  拼音:shùn fēng ěr
1.神话传说中的天神。相传为妈祖所收伏的妖怪,后为妈祖座前的两大神将之一,具有耳通的神力。《红楼梦》第二九回:「贾母在轿内因看见有守门大帅并千里眼、顺风耳、当方土地、本境城隍各泥胎圣像,便命住轿。」
2.比喻耳朵灵敏,消息灵通的人。如:「这件事还在密商中,怎么你像顺风耳似的,对内幕如此清楚。」
3.旧时的传声器,以铜管相连结,口大末小,可向空中传语。
《國語辭典》:声波(聲波)  拼音:shēng bō
当物体发生振动时,其周围的空气,因震动而生波动,此波触耳而成声,故称为「声波」。也称为「音波」。
《漢語大詞典》:钟聪(鍾聰)
锺子期 灵敏的听觉。谓知音。 唐 黄滔 《谢试官启》:“尝弹流水,罔协 钟 聪;曾躡浮云,莫廻 乐 顾。”参见“ 钟子期 ”。
《國語辭典》:钟子期(鍾子期)  拼音:zhōng zǐ qí
人名。春秋楚人,生卒年不详。与伯牙为至交,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子期听而知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已无知音,乃毁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简称为「钟期」。
《国语辞典》:脑死(脑死)  拼音:nǎo sǐ
医学上称脑部失去生命力为「脑死」。一般认定的条件为脑的反应消失、脑波没有电位以及检波器上都没有听觉、视觉和嗅觉的反应。
《漢語大詞典》:听阈(聽閾)
能产生听觉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
《漢語大詞典》:以耳代目
(1).盲人目不能视,凭听觉来了解外界事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 王 具白请教之意。僧(瞽僧)笑曰:‘是谁多口?无目何以论文?’ 王 请以耳代目。”
(2).犹言以耳为目。 清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世人盛称扬 韩愈 矣,其文章道谊,莫或訾议。以耳代目之説,固结於人心,师表神明之弗暇,况从而指斥乎?我则未敢过信也。” 臧克家 《以耳代目之类》:“这种以耳代目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
《国语辞典》:视听传播(视听传播)  拼音:shì tīng chuán bò
利用视觉和听觉的媒体传播方式。
《国语辞典》:耵聍腺(耵聍腺)  拼音:tīng níng xiàn
听觉器官重要的外皮腺。位于外听道后部,开口于外听道。能分泌黄色脂肪物,防止灰尘、小虫侵入耳内。
《国语辞典》:耳朵尖  拼音:ěr duo jiān
形容听觉灵敏。《红楼梦》第六三回:「晴雯听了赶著笑打说道:『偏你这耳朵尖,听得真。』」
分类:听觉灵敏
《国语辞典》:聋胞(聋胞)  拼音:lóng bāo
听觉有障碍的人。一般多指失去听觉的人。如:「即时字幕让聋胞也可以了解,电视新闻播报的内容。」
《国语辞典》:翼手类(翼手类)  拼音:yì shǒu lèi
一种哺乳纲中的哺乳类。视力差,然听觉敏锐。前肢变为飞翔之具,与鸟类相近。
《国语辞典》:耳目聪明(耳目聪明)  拼音:ěr mù cōng míng
形容脑筋灵敏,听觉既好,视力也强。《庄子。知北游》:「思虑恂达,耳目聪明。」《战国策。秦策三》:「夫人生手足坚强,耳目聪明圣知,岂非士之所愿与?」也作「耳聪目明」。
《國語辭典》:耳聪目明(耳聰目明)  拼音:ěr cōng mù míng
形容脑筋灵敏,听觉既好,视力也强。《镜花缘》第九回:「此时服了朱草,只觉耳聪目明。」也作「耳目聪明」。
《漢語大詞典》:发瞽披聋(發瞽披聾)
张开瞽目,打通聋耳。犹言恢复视觉和听觉能力。 汉 枚乘 《七发》:“当是之时,虽有淹病滞疾,犹将伸傴起躄,发瞽披聋而观望之也。”
《漢語大詞典》:慧听(慧聽)
称人听觉的敬词。红楼梦第七八回:“不揣鄙俗之词,有污慧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