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三品听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听法有上中下三品。上品以神。中品以心。下品以耳。见法苑珠林。
比丘听施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东晋昙无兰译。说听施比丘不乐法,将废道。佛以方便说旅人不知道者问知道者之喻以化之。
竖石听讲
【佛学大辞典】
(故事)罗什弟子道生,讲涅槃经,立阐提有佛性之义,不答于众,入平江虎丘山,竖石为听众,讲涅槃经,至阐提有佛性之处,曰:如我所说,契于佛心否?群石首肯。见稽古略二。
同听异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宗所立化仪四教中,第三之秘密教与第四之不定教,于佛说法时同一座而听,各自异闻,小乘之机闻小法,大乘之机闻大法,谓之同听异闻。即一音异解也。但此秘密教与不定教之别。同听异闻之人,自他互相知,谓之不定教,互不相知,谓之秘密教。玄义释签一曰:「不定与秘,并皆不出同听异闻,但互相知互不相知以辨两异。」
制听二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戒学之语。佛所制必当持之法,名制。为以便宜听其随意行之之法,名听。故制法不行之则得罪,听法不持之亦不得罪。譬如比丘之三衣,比丘尼之五衣,是制法。如百一资具是听法。亦以此意而分别佛之教法,律藏曰制教,经论二藏曰听教。见戒疏一上,行事钞中。
【佛学常见辞汇】
佛所制定必当受持的法,叫做制;听其方便随意执行的法,叫做听。故制法若不实行必有罪,听法不实行也不为罪。
为病听酒
【佛学大辞典】
(杂语)分别功德论曰:「祇园有比丘,病经六年。优婆离往问所须?答唯思酒。优婆离曰:待我问佛。至园问佛,有比丘思以酒为药,可否?佛言:我所制法,除病苦者。优婆离复往索酒使饮,病寻平复。重为说法,使得罗汉果。」毗尼母论曰:「病者,听瓮上嗅之。若差,不听嗅。」然持律者以酒为性罪,虽病者亦不听也。见俱舍论十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酒)附录。
【佛学大辞典】
(物名)梵语苏罗Sura%,僧俗之戒,通严禁酒。五戒之第五。十戒之第五。具足戒中九十单堕之第五十一。菩萨四十八轻戒之第二。智度论列三十五过,四分律举十失。俱舍论十四曰:「契经说:诸有苾刍称我为师不应饮酒,乃至极少如一茅端所沾酒量亦不应饮。」四分律十六曰:「佛告阿难:自今以后,以我为师者。乃至不得以草木头内著酒中而入口。」焚网经下曰:「若佛子,故饮酒而生酒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大爱道比丘尼经曰:「夫酒为毒药,酒为毒水,酒为毒气。众失之源,众恶之本。」持律者以酒为性罪。对法师以酒为遮罪。俱舍论十四有问答。
腹中女听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北凉昙无谶译。与转女身经同本。
说听
【佛学大辞典】
(杂语)说者与听者。中观论曰:「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
懈怠不听法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制懈怠而不听受正法之戒也。四十八轻戒之一。新学之菩萨,每有讲法,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咨问之,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之一切说法处,亦应悉至而听受。此戒即诫菩萨自抱无知,懈怠不听法者。通于大小二乘道俗七众。法藏名之为不听经律戒,太贤谓为不能学戒。今依天台。
听衣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二衣)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二衣)
二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制衣,如僧众之三衣,尼众之五衣,如来制使必受持者。二、听衣,如长衣,百一资具,如来特应于机缘而听蓄之者。制衣不受持之则得罪,听衣不畜之则无罪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制衣,五条七条九条之三衣佛制使比丘必畜之,不服则受罪。二听衣,百一资具粪扫衣等,计土地寒温人体消长,而为佛之开许者,不用亦无罪。行事钞下一曰:「二衣总别编。」
【佛学常见辞汇】
制衣和听衣。制衣是佛制定比丘一定要穿著的衣,如比丘的三衣和比丘尼的五衣是;听衣是佛特许听便蓄存的衣,如长衣是。
听经楼
【佛学大辞典】
(杂名)人海记曰:「成祖靖难后,于都城四达之衢,必建一听经楼。每夜令僧于上讽诵经义。俾臣民席地静听之。既迁都。百年后,旧制尽失。尚存其一于北门桥。与十庙相近。嘉靖初,僧复新之。人莫知其为听经楼之故址也。」
听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所说之三藏中,独律藏有制听二教,依理而制之法,谓之制教,随缘计情而听许之法,谓之听教。如四重禁者制教也,如十二头陀法者听教也,三衣者制教也,三衣之外得蓄馀衣者听教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佛所说的三藏中,只有律藏有制听二教,依理而制的法叫做制教,随缘计情而听许的法叫做听教。如四重禁是制教,如十二头陀法是听教。又三衣是制教,三衣以外的馀衣是听教。
听众
【佛学大辞典】
(杂语)听闻说法之人也。
听闻
【佛学大辞典】
(杂语)闻教法也。最胜王经四曰:「若得听闻是经典,皆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玄义六曰:「受戒之时,说此戒法,授于前人,前人听闻,即得发戒,师弟所由生也。」
谛听
【俗语佛源】
谓一心听取,思维义理。真实不虚谓之「谛」,佛教有「真谛」、「俗谛」、「空谛」、「假谛」、「二谛」、「四谛」诸说。佛菩萨说法时,常对听众说:「谛听谛听,善思维之。」如《楞严经》卷二:「汝应谛听,今当示汝。」俗语中用此词,谓仔细聆听。如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诗:「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又如曹禺《日出》第一幕:「这大客厅里听见陈奶妈迈步进来,放声说话,思懿连忙谛听。」小说《西游记》第五八回中,提到地藏菩萨有个神兽,名唤「谛听」。谛听「若伏在地下,一霎时,将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间,羸虫、鳞虫、毛虫、羽虫、昆虫、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鉴善恶、察听贤愚」。(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