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9—1671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太仓人,字骏公,号梅村。复社张溥弟子。明崇祯四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弘光时为少詹事,以马士英、阮大铖当权,乞假归。入清,闭门不出,仍主持文社,声名甚重。后以陈名夏、陈之遴等荐,地方官敦促就道,被迫于顺治九年进京,官至国子监祭酒。十四年南归家居。奏销案起,几至破家。遗命以僧服殓,题“诗人吴梅村之墓”。学问渊博,诗尤工丽,所作歌行均足备掌故。有《梅村家藏稿》、《绥寇纪略》、《太仓十子诗选》。
晚晴簃诗汇·卷二十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人。明崇祯辛未一甲二名进士,历官庶子。福王时,召拜少詹事。入国朝,授秘书院侍讲,擢国子监祭酒。有《梅村集》。
词学图录
【吴伟业】(1609-1683) 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编修,迁左庶子。南明弘光朝授少詹事。顺治十一年(1654)被迫出仕,历官秘书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后二年乞假归。工诗,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少作才华艳发,吐纳风流,及阅历兴亡,则激楚苍凉。尤工七言歌行,人号"梅村体",一时称为绝调。亦工古文辞,能作戏曲。馀事填词,长调苍莽无尽,小令流丽稳妥,亦负时名。有《梅村家藏稿》及传奇《秣陵春》、杂剧《临春阁》、《通天台》。词集名《梅村词》。今人辑有《吴梅村全集》。
清诗别裁集
字骏公,江南太仓人。崇祯辛未赐进士第二人。国朝官祭酒。著有《梅村集》。○梅村七言古,专仿元、白,世传诵之。然时有嫩句、累句。五七言近体,声华格律不减唐人,一时无与为俪,故特表而出之。○梅村故国之思,时时流露。《遣闷》云:“故人往日燔妻子,我因亲在何敢死,不意而今至于此。”又《病中》词曰:“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沈吟不断。草间偷活。”“脱屐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读者每哀其志。若虞山不著一辞矣。此二人同异之辨。
梅村诗馀·序
词者,诗之馀也。乃诗人与词人,有不相兼者。如李杜,皆诗人也。然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为词开山,而子美无之也。温、李皆诗人也,然飞卿《玉楼春》、《更漏子》为词擅场,而义山无之也。欧、苏以文章大手,降体为词,东坡「大江东去」卓绝千古,而六一婉丽,实妙于苏。介甫偶然涉笔,而子固无之。眉山一家,老泉、子由无之也。以辛幼安之豪气,而人谓其不当以诗名,而以词名,岂诗与词若有分量,不可得而踰者乎。有明才人,莫过于杨用修、汤若士,用修亲抱琵琶度北曲,而词顾寥寥。若士四梦,为南曲野狐精,而填词自宾白外无闻焉。即词与曲亦有不相兼者,不可解也。近日词林宗匠,往往专意诗古文,至度曲倚声,则多搁笔,兼人之才,吾目中惟见梅村先生耳。先生文章,仿佛班史,然犹谦让未遑,谓予曰:「若文则吾岂敢,于诗或庶几焉。」今读其七言古律诸体,流连光景,哀乐缠绵,使人一唱三叹,有不堪为怀者。及所制《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诸曲,亦于兴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盖先生之遇为之也。词在季孟之间,虽所作无多,要皆合于国风,好色小雅,怨诽之致。故余尝谓先生之诗可为词,词可为曲。然而诗之格不坠,词曲之格不抗者,则下笔之妙,古人所不及也。休宁孙无言遍徵当代名家词,将以梅村编首,亡何而梅村殁矣。孙子手卷不释,仍寓余评次刻之,可谓笃好深思。而余于先生,琴樽风月,未忘平生。故谬附知言,序其本末如此。予观先生遗命,于墓前立一圆石,题曰「词人吴某之墓」。盖先生退然以词人自居矣,夫使先生终于词人,则先生之遇为之也。悲夫。 兰陵邹祗谟序
槜李诗系·卷四十一
字骏公太仓人顺治初官祭酒有梅村集
维基
吴伟业(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骏公,号梅村,祖籍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祖父始迁居太仓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明末清初诗人、政治人物,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五月二十日生于江南太仓的一书香家庭。幼时受学于同乡张溥,文名卓著,积极参加复社,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和当时的陈维崧、吴兆骞、严绳孙等才子有交往,且与著名歌妓卞玉京有过一段姻缘。与陈之遴为儿女亲家。崇祯三年(1630年),吴伟业应应天乡试,中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联捷辛未科会试第一名,温体仁党人诬陷周延儒,伟业被控与延儒勾结作弊,崇祯帝调阅试卷,御览之后,在吴的试卷上批“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殿试高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赐驰节还里门”,娶先室程氏。 崇祯十一年(1638年),崇祯帝临场视学,观看皇子就学情况,亲问《尚书》大义,讲毕,获赐“龙团月片,甘瓜脆李”。历官南京国子监司业、左庶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后,短暂出仕弘光帝朝廷,任詹事府少詹事,不久请假归乡。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南下,吴伟业携家眷逃难,先后投奔到同宗繇青房及公益兄弟家,之后再逃往矾清湖亲戚家,隐居不出。
《国语辞典》:吴伟业(吴伟业)  拼音:wú wěi yè
人名。(西元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明末江苏太仓人。官至少詹事,入清官国子监祭酒。工诗,尤长歌行纪事,号称「诗史」。画山水笔致清秀,与董其昌、王时敏等并称为「画中九友」。著有《梅村集》、《绥寇纪略》等书,及《秣陵秋》、《通天台》等杂剧。
《漢語大詞典》:吴祭酒
(1).指 吴伟业 。诗人, 明 亡入 清 , 康熙 时为国子监祭酒。 清 徐釚 词苑丛谈·纪事四·吴祭酒题曲词:“ 吴祭酒 作《秣陵春》,一名《双影记》,尝寒夜命小鬟歌演。” 郁达夫 《自述》诗之十二:“忽遇 江 南 吴祭酒 ,梅花雪里学诗初。”
(2).指 吴锡麒 。 清 乾隆 进士,工诗词,并以骈文著名,官至国子监祭酒。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吴祭酒尺牍:“ 钱塘 吴穀人 祭酒 锡麒 ,官京师时,耽情《骚》《雅》,不屑奔走权门,以致品望日高,而生计日薄。”
《漢語大詞典》:梅村祭酒
指 清 吴伟业 。 吴 号 梅村 ,入 清 后官国子祭酒,故称。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吴梅村〈木棉吟〉:“ 许伯缄 丈尝以 梅村祭酒 《木棉吟》见示,为梅村集中所未收,惟见 金鋐 《镇洋县志》,盖逸稿也。”
分類:吴伟业
《漢語大詞典》:北郭
(1).古代城邑外城的北部。亦指城外的北郊。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齐 人葬 庄公 於北郭。” 杜预 注:“兵死不入兆域,故葬北郭。” 汉 阮瑀 《驾出北郭门行》:“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唐 李白 《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遶东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聂小倩:“﹝ 寧采臣 ﹞适赴 金华 ,至北郭,解装兰若。”
(2).“ 北郭先生 ”的省称。借指隐士。 清 吴伟业 林云凤 《梅花庵话雨联句》:“ 北郭 余偕隐, 东山 尔共瞻。”
(3).复姓。 春秋 齐 有大夫 北郭子车 。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漢語大詞典》:临春(臨春)
阁名。 南朝 陈后主 时建。陈书·皇后传·张贵妃:“ 至德 二年,乃於 光照殿 前起 临春 、 结綺 、 望仙 三阁。阁高数丈,竝数十间,其窗牖、壁带、悬楣、栏槛之类,竝以沉檀香木为之,又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外施珠帘,内有宝牀、宝帐,其服玩之属,瑰奇珍丽,近古所未有。” 唐 刘禹锡 《台城》诗:“ 臺城 六代竞豪华, 结綺 、 临春 事最奢。” 明 夏完淳 《大哀赋》:“ 柏梁 、 建章 ,则读 西京 之 赵 鬼; 临春 、 结綺 ,则号学士之 孔 嬪。”后 清 初 吴伟业 作杂剧《临春阁》,演 陈后主 、贵妃 张丽华 及 谯国夫人 洗氏 之事。故事大部出于虚构,以 陈后主 影射 南明 弘光帝 。
《漢語大詞典》:逸情
(1).超脱世俗的感情。后汉书·逸民传赞:“远性风疎,逸情云上。” 清 吴伟业 等《梅花庵同林若抚话雨联句》:“清斋幽事足,良会逸情兼。”
(2).犹闲情。 南唐 李中 《献中书张舍人》诗:“下直无他事,閒游恣逸情。” 元 顾瑛 《和马孟昭韵》:“犹有弥明叟,联诗慰逸情。”
《漢語大詞典》:洛阳花(洛陽花)
(1).牡丹的别称。因 唐 宋 时 洛阳 牡丹最盛,故称。 唐 李商隐 《漫成》诗之一:“远把 龙山 千里雪,将来拟并洛阳花。”
(2).即石竹花。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瞿麦:“石竹叶似地肤叶而尖小,又似初生小竹叶而细窄,其茎纤细有节,高尺餘,梢间开花……俗呼为洛阳花。” 清 吴伟业 有《题画·洛阳花》诗。
《國語辭典》:苛礼(苛禮)  拼音:kē lǐ
苛细烦琐的礼节。《史记。卷一○八。韩长孺传》:「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漢語大詞典》:触地(觸地)
到处,遍地。尹文子·大道上:“今以礼义招仁贤,所得仁贤者,万不一焉;以名利招不肖,所得不肖者,触地是焉。” 唐 张鷟 游仙窟:“须臾之间,忽至松柏巖,桃华涧,香风触地,光彩遍天。” 清 吴伟业 等《梅花庵同林若抚话雨联句》:“触地词源涌,推锋笔阵銛。”
《漢語大詞典》:里阎(里閻)
里门,乡里。 清 吴伟业 林云凤 《梅花庵话雨同林若抚联句》:“絶迹违朝市,全身混里阎。”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治贼》:“盗贼横行,捕役庇纵,最为里阎之害。”
《漢語大詞典》:脍残(膾殘)
即鲙残鱼,今通称银鱼。 唐 皮日休 《松江早春》:“稳凴船舷无一事,分明数得鱠残鱼。”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虫鱼禽兽·脍残:“ 越王 勾践 之保 会稽 也,方斫鱼为膾,闻有 吴 兵,弃其餘於江,化而为鱼,犹作膾形,故名膾残,亦曰王餘鱼。” 清 吴伟业 有《脍残》诗。
《漢語大詞典》:梅村体(梅村體)
指 清 代诗人 吴伟业 的叙事诗体。 钱仲联 《怎样研究清代诗文》:“﹝ 清 代﹞在诗歌的体式中,也有新的发展。如 吴伟业 的‘梅村体’,与‘长庆体’的纪事诗形式相比,同中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