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和光
(1).谓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后汉书·王允传:“公与 董太师 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内寳养生之道,外则和光於世。”魏书·释老志:“和光六道,同尘万类。” 唐 王维 《送綦母校书弃官还江东》诗:“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参见“ 和光同尘 ”。
(2).共同照耀。 唐 韦展 《日月如合璧赋》:“分则列照於三无,聚则和光於六合。”
(3).柔和的光辉。 宋 苏轼 《妒佳月》诗:“浩瀚玻璃琖,和光入胸臆。”
《國語辭典》:混俗和光  拼音:hùn sú hé guāng
不露锋芒,与世无争。参见「浑俗和光」条。《孤本元明杂剧。李云卿。头折》:「贫道混俗和光,常于闹市之中,口发狂言,串拖二八金钱,每与孩童嬉戏游玩。」
《國語辭典》:浑俗和光(渾俗和光)  拼音:hùn sú hé guāng
收敛自己的锋芒而与世俗混同。语本《老子》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形容人谦让敛藏,与世无争。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浑俗和光,真一味风清月朗。」也作「混俗和光」。
《國語辭典》:和光同尘(和光同塵)  拼音:hé guāng tóng chén
1.锋芒内敛与世无争,而与嚣杂尘俗相融合。语本《老子》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2.比喻与世浮沉,随波逐流或同流合污。《晋书。卷一。宣帝纪》:「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