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气道(气道)  拼音:qì dào
1.空气经过动物的鼻、咽喉、气管以达肺部的通道。
2.水生或湿地植物体内的管状通气组织。
《漢語大詞典》:十三科
(1). 宋 元 明 时中医分科。 宋 代分大方脉、小方脉、风、眼、疮肿兼折疡、产、口齿兼咽喉、针兼灸、金镞兼书禁十三科; 元 代分大方脉、小方脉、杂医、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十三科; 明 代则分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祝由十三科。参阅元史·选举志、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医科明史·职官志三
(2). 元 明 时画有十三科,即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参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画家十三科
(3). 元 明 时裱褙字画有十三科。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裱背十三科:“世人但知医有十三科,画有十三科,殊不知裱背亦有十三科。一、织造綾锦绢帛,一、染练上件,一、抄造纸札,一、染製上件颜色,一、餬料麦麪,一、餬药矾蜡,一、界尺裁版桿帖,一、轴头,一、餬刷,一、铰练,一、絛,一、经带,一、裁刀。数内闕其一,则不能成全画矣。”
《漢語大詞典》:龙吭(龍吭)
龙的咽喉。 唐 柳宗元 《晋问》:“扼龙吭,拔鲸鰭。”
分類:咽喉
《國語辭典》:咽领(咽領)  拼音:yān lǐng
咽喉、颈部。比喻地势险要的地方。《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传下。李华传》:「贼欲绕出巡后以扰江淮,巡退军睢阳,扼东南咽领。」
《漢語大詞典》:炙脔(炙臠)
干肉。中医常用以比喻塞在病人咽喉中的痰涎。《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妇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汤主之。”注:“咽中如有炙臠,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
《漢語大詞典》:振喉
紧掐咽喉。谓扼杀。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论:“ 武后 夺嫡之谋也,振喉絶襁褓之儿,葅醢碎椒涂之骨。”
分類:咽喉扼杀
《漢語大詞典》:鲠咽(鯁咽)
犹哽咽。鯁,通“ 哽 ”。 晋 陆云 《吊陈永长书》之二:“想念篤性,哀悼切裂,当可堪言,无因展告,望企鯁咽,财遣表唁,悲猥不次。”南史·齐衡阳王萧钧传:“先是贵人以华釵厨子并翦刻锦绣中倒炬凤皇莲芰星月之属赐 钧 ,以为玩弄。贵人亡后,每岁时及朔望,輒开视,再拜鯁咽,见者皆为之悲。” 章炳麟 《记印度西婆耆王纪念会事》:“二子道 印度 衰微之状,语次鯁咽,神情激越。”参见“ 哽咽 ”。
谓阻塞咽喉之地。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湘湖:“游湖者坚欲去,必寻湖中小船与湖中识水道之人,遡十閼三,鯁咽不之畅焉。”
《國語辭典》:哽咽  拼音:gěng yè
悲泣,不能成声。《文选。刘琨。扶风歌》:「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漢語大詞典》:症噎(癥噎)
腹中结块,食塞咽喉。喻淤滞不通。 明 李东阳 《送平江伯陈公总督修河兼柬刘都宪时雍》诗:“极知国计须元气,乍可因时治癥噎;比闻水发舟已通,暂遣丁归待农輟。”
《国语辞典》:罂子口(罂子口)  拼音:yīng zǐ kǒu
地名。位于鄱阳湖北部最狭处,扼江、湖相通的咽喉,形势险要。
《国语辞典》:苍梧县(苍梧县)  拼音:cāng wú xiàn
县名。位于广西东部,与广东交界处,扼两广的咽喉,濒西江北岸,交通便利,市况繁华。简称为「苍梧」。
《漢語大詞典》:喉嗉
咽喉和食道。借指生命。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庐墓》:“空劳死后设祭祀,何如在日供喉嗉。”《元典章·刑法·发付流囚轻重地面》:“﹝罪囚﹞较轻的,每教这壁 肇州 屯田里住着种田,自养活喉嗉。”
《漢語大詞典》:饐死
谓食物堵塞咽喉窒息而死。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陈奇猷 校释引 杨树达 曰:“此假饐为噎,説文:‘噎,饭窒也。’噎与饐声类同,故得通假。”
《国语辞典》:凌迟碎剐(凌迟碎剐)  拼音:líng chí suì guǎ
分割犯人肢体,穿断咽喉以处死的古代酷刑。元。无名氏《谢金吾》第四折:「他本是叛国奸臣,通反书一时败露,枉十年金紫荣身,上木驴凌迟碎剐。」《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严刑之下,就是凌迟碎剐的罪,急忙里只得轻易招成。」
《国语辞典》:风热感冒(风热感冒)  拼音:fēng rè gǎn mào
因受到风热邪气而发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微恶风寒、自汗、鼻塞无涕、咽喉肿痛、咳嗽、痰稠黄、口渴、舌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等,都称为「风热感冒」。
《国语辞典》:消化器官  拼音:xiāo huà qì guān
口腔、咽喉、食道、胃、肠等消化食物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