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品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经中之篇章曰品。梵曰跋渠Varga,巴Vaggo,译作品。别之义也。
一品经
【佛学大辞典】
(杂名)经之全部有由多品合成者。分一品而书写之,名曰一品经。各经均可书写其一品。而其例则由书写供养法华经为始。
二十二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之二十二种也。以此皆在见道之前而分之。仁王经上曰:「二十二品,十一切入。」
二十八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一部有二十八品。经论之篇章谓之品。
七科道品
【佛学大辞典】
(杂名)三十七之助道品分七种,谓之七科道品。(参见: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三十七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自誓三昧经曰:「善权随时,三十七品具足佛事。」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者能通义,品者品类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法门为三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处〕,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三、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念处,谓观诸法从因缘生,皆无有我也。
〔二、四正勤〕,正谓不邪,勤谓不怠。一、已生恶,令永断。谓一切恶法,若已生者,当精勤一心决剔,令其永断除也。二、未生恶,令不生。谓一切恶法,若未生时,当精勤一心遮止,令其不复萌生也。三、未生善,令生。谓诸善法,若未生时,当精勤一心勇猛,令其发生也。四、已生善,令增长。谓诸善法,若已生者,当精勤一心修习,令其增长也。
〔三、四如意足〕,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一、欲如意足,谓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二、精进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如愿满足也。三、念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谓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也。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义,谓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一、信根,谓信于正道也。二、精进根,谓修正法无间无杂也。三、念根,谓于正法记忆不忘也。四、定根,谓摄心不散也。五、慧根,谓于诸法观照明了也。
〔五、五力〕,力即力用,谓能破恶成善也。一、信力,谓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也。二、精进力,谓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事也。三、念力,谓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也。四、定力,谓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也。五、慧力,谓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分别曰见惑,贪爱曰思惑也。真无漏者,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不漏落三界生死,异于初果等,故名真也。)
〔六、七觉分〕,觉即觉了,分即支分。谓此七法,各有支派分齐也。一、择觉分,谓拣择诸法之真伪也。二、精进觉分,谓修诸道法,无有间杂也。三、喜觉分,谓契悟真法,得欢喜也。四、除觉分,谓断除诸见烦恼也。五、舍觉分,谓舍离所见念著之境也。六、定觉分,谓觉了所发之禅定也。七、念觉分,谓思惟所修之道法也。
〔七、八正道〕,不邪曰正,能通曰道。一、正见,谓能见真理也。二、正思惟,谓心无邪念也。三、正语,谓言无虚妄也。四、正业,谓白净善业也。五、正命,谓依法乞食活命也。六、正精进,谓修诸道行无间杂也。七、正念,谓专心忆念善法也。八、正定,谓一心住于真空之理也。
八十一品思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思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上所言,见惑者顿断之,思惑者渐断之。渐断之者声闻乘为钝根故,分十惑为九地之九品而分断之也。九地者欲界五趣地为一,于此加色界之四禅地与无色界之四空处而为九地也,九品者此各地之思惑,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乃至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之九品。故为八十一品。既断见惑之圣者为预流果,更进而断初地之一品乃至五品为一来向,断六品已,为一来果。以有下三品之欲惑,尚一往来于人天故也。次后方断下三品之惑为不还向,既断已,谓之不还果,以不再还生于欲界故也。次后渐断上二界八地之七十二品为阿罗汉向,正断终,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者译曰不生,以既断尽八十一品之思惑不再受生于三界故也。见俱舍论十二。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说思惑品数有十、即欲界有贪瞋痴慢四惑,色界与无色界各有贪痴慢三惑,合而为十。此十惑分九地九品渐断之,九地者,欲界五趣为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瞋痴慢四惑也。言八十一品者,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为四地,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地,共为九地。欲界一地具九品,贪瞋痴慢四惑,所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亦各有九品,贪痴慢三惑,但除瞋恚,以上二界,不行瞋故。是则九地各有九品思惑,共成八十一品也。(三界思惑分九品者,以此惑难断,故细分之,令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次第断除也。)
思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云修惑,旧云思惑,爱惑,假惑。三乘之圣人于修道所断之贪瞋痴等迷事惑也。小乘三界合有十惑。大乘有十六惑。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修惑,三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等之五烦恼是。思惑的品数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佛学次第统编】
思惑前文已叙,兹再总述概要。谓思惑有八十一品,所谓三界分为九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定为八,共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贪瞋痴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故成八十一品也。
上来见思不同,总是集谛。
【三藏法数】
贪爱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九地九品思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界九地,各有九品之惑,合为八十一品之惑。
九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为九品惑等。而于净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为九品之弥陀,其往生之土称为九品之净土等。净影谓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之人。初二三地信忍之菩萨,为上品中生之人。种性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之人。又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已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已前之世俗凡夫,为中品下生。又下品三生皆为大乘始学之人。未可辨其阶降。故唯随于过之轻重,以分三品。天台以习种至解行之菩萨,为上品之人,外凡十信已下,为中品之人,今时悠悠之凡夫,为下品之人。嘉祥亦如净影,谓上上品之无生,为七地,上六品之机,为大小乘之圣人。善导则反之。谓九品悉为凡夫。上品三人,为遇大之凡夫,中品三人,为遇小之凡夫,下品三人,为遇恶之凡夫。以凡夫亦可遂上六品之往生也。其行法及得果,据观经言之,则上品上生者,发三心,又慈心不杀,修诸戒行,诵读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时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虽不必受持诵读方等经典,而必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往生已后,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经一小劫,住于欢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众恶,即时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斋,又持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往生即得须陀洹,经半劫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国土之乐事,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虽不诽谤方等经典,而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终时,闻大乘十二部经之首题名字,又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多劫之罪,经十小劫入于初地。下品中生者,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十力威德,罪灭往生,经六劫而华开,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命终时,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十二大劫而华开,发菩提心。是也。盖此等九品之行法,与观经所说之三福,为开合之异,虽一往配之于各品,而实则各品之行,亦皆通于各品,成九九八十一品,又更成无量无数品也。又此九品与无量寿经所说之三辈,有开合之异说。昙鸾,净影等,谓三辈九品,全为开合之不同,彼之上辈,即此之上品三生,中辈即中品,下辈即下品云。诸经说九品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品净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九品净刹,九品安养,九品莲台。有九品差别之净土也。愿往生之人,有九品之别,故所生之极乐净土,亦有九品之殊。其说虽基于观无量寿经。而彼经但谓众生之机,有九品之别,各修其品之行者,有来迎之真化,华开之迟速,悟道之早晚。实未明言极乐有九品之别。惟据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三及支谦之阿弥陀经下,则说与九品开合不同之三辈往生。谓其上辈者,直往生净土,住于空中七宝舍宅,且去阿弥陀佛为近。中辈及下辈者,不得直至佛所,道见弥陀国界边自然七宝城,纵广各二千里者,止于此,居五百岁,出而至阿弥陀佛所,闻法亦不开解,住于地上之舍宅,且去佛甚远云。是即说三辈人所生之土,有中边优劣之殊者也。若据无量寿经下,则其明三辈往生之文中,不言所生之处有异同。而别至末段,说疑惑者,生于边地,处于百由旬或五百由旬之宫殿,五百岁中,不见佛闻法。是为边地不摄于三辈者,与前二经不同。然净土有中边之说,则彼此无异。又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别有九品净土之说。文曰:「无量寿国,在九品净识三摩地,是即诸佛境界,如来所居。三世诸佛,从是成正觉,具足三明,增长福慧。其九品境界:上品上生真色地,上品中生无垢地,上品下生离垢地,中品上生善觉地,中品中生明力地,中品下生无漏地,下品上生真觉地,下品中生贤觉地,下品下生乐门地,是名曰九品净识真如境。」又「若有众生,欲往生如是九品净土,奉视十二圆妙(即十二光佛),日夜三时,称如是九品净土名,赞十二光佛号,即永出三界火宅,定生真如,离有漏,永入无漏。」是盖为密教一种之所说,与净土家所谓九品不同之处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品净刹、九品安养、九品莲台等,即有九品分别的净土,因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人有九品的分别,所以所往生的净土,也有九品的不同。
九品弥陀
【佛学大辞典】
(图像)阿弥陀佛之尊形,有九品之别也。此为九品往生之机类所感见,故其尊形亦有九品之异。其说基于观无量寿经。经言九品往生之人,感弥陀来迎之相,有差别也。后世遂于印契等,说九品之别。隋唐之世,似既有其说。观夫往生礼赞所谓五山毫独朗宝手印恒分者,其为述弥陀宝手印契从于各品而不同,可知也。日本所传唐本阿弥陀九品曼荼罗,于中台安上品上生之阿弥陀佛,于八华安置上品中生以下之八品阿弥陀佛云。其手印古今不同。古图来迎阿弥陀尊之手,皆作安慰摄取之一印。是合于授手迎接之经文。新图则上上上中下上之三品,作转法轮之印。上下中上之二品,作安慰摄取之印。作摄取之印则可。如轮印,密家虽有其说,然不如安慰摄取之为亲切也。
九品行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为往生弥陀净土之九种修行。观经十六观中,下三观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往生极乐净土的九种修行。
九品觉王
【佛学大辞典】
(佛名)阿弥陀佛也。是九品净土之教主。
【佛学常见辞汇】
指阿弥佛陀,因阿弥陀佛是九品净土的教主。
九品安养之化生
【佛学大辞典】
(杂语)安养者极乐之异名。化生者极乐之往生有胎生与化生二种,而九品之往生人,尽化生于莲花中。是生于边地疑城(极乐之中)者,于宫殿之中,为胎生也。(参见:胎宫)
九品往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业有差别,故往生弥陀之净土有九品。但九品之往生,常生于莲华之中。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九品往生之差别且教陀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