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夹白(夾白)
戏曲术语。唱词中间的插话。 阿英 《从〈拷红〉说起》:“里面的夹白,不但不必要的多,也没有什么内容,而且还破坏了乐曲的完整。”
《國語辭典》:唱本  拼音:chàng běn
戏本、曲本的小册子。
《漢語大詞典》:摊头(攤頭)
(1).旧时戏曲正式节目演出前加说的故事、笑话或加唱的短篇唱词。相当于 宋 元 话本的入话和近代评弹的开篇。 明 钱希言 戏瑕·水浒传:“ 文待詔 诸公,暇日喜听説《宋江》,先讲摊头半日。”《天雨花》第二一回:“看几本弹词唱本的摊头,就説是自己做的诗文。”
(2).摊子。 阿英 《苏常买书记》:“先到 玄庙观 ,在摊头买得 清 初刊本《玉娇梨》一残册。”参见“ 摊子 ”。
《國語辭典》:摊子(攤子)  拼音:tān zi
陈设在路旁或广场的简易售货场所。如:「夜市有很多流动摊子,卖著各式各样的货物。」也作「摊儿」。
《漢語大詞典》:扫头(掃頭)
戏曲锣经。戏曲中为使剧情紧凑,减去末句唱词,而以动作代替,配合这种动作的锣经称“扫头”。京剧《串龙珠》第十四场:“﹝ 花母 唱﹞:要把胡儿刀刀斩,好与媳妇报仇冤,手拿钢叉朝前赶。[扫头,耍叉下。]”
《國語辭典》:剧本(劇本)  拼音:jù běn
一种文学作品的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的对白、唱词和舞台指示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称为「脚本」或「演出本」;不适合演出、专供阅读的剧本,称为「案头剧」或「书斋剧」。
《漢語大詞典》:攒十字(攢十字)
鼓词、弹词及时调中常以“三、三、四”十字句组成唱词,称为“攒十字”。 鲁迅 《准风月谈·重三感旧》:“‘五更调’、‘攒十字’的格调,也可以放进新的内容去。”
《漢語大詞典》:小过门(小過門)
此喻小手法、小手段。过门,原指唱词或歌词的前后或中间用乐器演奏的一段曲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三:“一条毛巾或两刀稿纸,咱们还能没地方去‘拿’?‘拿’来送给他,这就叫不费之惠!我要连这个小过门都不会,还当什么庶务?” 茅盾 《归途杂拾》四:“这一点儿小小‘过门’,在西方人看来也许大为惊奇,但在我们这国度里恐怕只有书呆子这才不懂得。当时 惠阳河 下的木船因此只只都在‘形式上’被封了,摸不到窍脉的人就不大能够雇到。”
《国语辞典》:合辙押韵(合辙押韵)  拼音:hé zhé yā yùn
北方称韵为「辙」。合辙押韵指歌曲、戏曲的唱词或韵白押韵,使音调和谐优美,易懂好记。
《国语辞典》:过门儿(过门儿)  拼音:guò mén ér
在戏剧表演时,唱词中断,只以乐器演奏时的曲调。也称为「过板儿」。
《漢語大詞典》:唱经文(唱經文)
变文的唱词部分。 王重民 《敦煌变文研究》二:“我以为讲经文是由讲解和唱词两部分构成,按讲解部分说便可称为讲经文,按唱词部分说便可称为唱经文。”
分類:变文唱词
《國語辭典》:讲唱文学(講唱文學)  拼音:jiǎng chàng wén xué
一种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文学。是以散文与韵文夹杂,用讲和唱并用的方式表演出来。内容包含史事、小说、佛事等。也称为「说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