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商周梦卜人


《尚书》卷十〈商书·说命上〉~39~
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说命三篇。旧题汉·孔安国传:「盘庚弟小乙子名武丁,德高可尊,故号高宗。梦得贤相,其名曰说。」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477~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艺文类聚》第一卷〈天部上·月〉~7~
张衡《灵宪》曰:「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蜍兔。」又曰:「姮娥奔月,是为蟾蜍。」
商周初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维基
商周初(1576年—1639年),字恒仲,号谌轩,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应天乡试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科进士,任商城县知县,擢官兵科给事中,外任广东琼州兵备道佥事,任内中整治弊端,教民礼乐,转任湖广右参议,常镇兵备,崇祯十二年卒,年六十四。

人物简介

维基
商周祚(1577年1月26日—17世纪),字明兼,号等轩,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以《诗经》中举人第二十八名,二十九年(1601年)会试第三名,中三甲进士,授福建邵武县知县。擢给事中,历太仆寺少卿,累官兵部侍郎。万历四十八年(1619年),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任内不徵民间一钱,抗击倭寇,擒斩盗贼。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人佔据澎湖,商周祚私下答应荷兰舰队司令雷约兹(Cornelis Reijersz),只要撤出澎湖,就允许他们在台湾贸易。最后商周祚命令南路副总兵张嘉策强行要求荷兰人撤返,“但师行粮从,无饷则无兵。”张嘉策被朝廷革职查办,改由俞咨皋接任。天启三年二月,朝廷以南居益取代商周祚出任福建巡抚。天启五年(1625年),任兵部右侍郎,两广总督。次年升任兵部尚书,以母年老,请求归养,乡居十载。崇祯十年(1637年),复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不久因屡违圣意被革职,返归故里。南明弘光政权时担任吏部尚书,于1646年(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监国鲁元年)六月降清。女儿商景兰嫁祁彪佳。
《漢語大詞典》:商周
《左传·桓公十一年》:“师克在和,不在众。 商 周 之不敌,君之所闻也。”后用“商周”比喻两者难以匹敌。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下:“ 惠休 淫靡,情过其才,世遂匹之 鲍照 ,恐 商 周 矣!”
分類:商周匹敌
《分类字锦》:虞夏商周
礼记拊搏玉磬揩击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乐器也注四代虞夏商周也
分类:偶字
《国语辞典》:饕餮纹(饕餮纹)  拼音:tāo tiè wén
一种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纹样象徵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其特徵是仅雕有动物的颜面,圆眼突出,常以浮雕出的扉棱为颜面的鼻,并作卷曲的眉和耳。多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以后逐渐失去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常用作器耳或器足的纹饰。也称为「兽面纹」。
《国语辞典》:走斝飞觥(走斝飞觥)  拼音:zǒu jiǎ fēi gōng
斝、觥,商周时的酒器。走斝飞觥形容宴饮气氛热络。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一折:「我这里便亲手高擎碧玉钟,走斝飞觥,咱两个兴正浓。」也作「走斝飞觞」、「走斝传觞」。
《国语辞典》:一九九五闰八月(一九九五闰八月)  拼音:yī jiǔ jiǔ wǔ rùn bā yuè
书名。郑浪平撰。民国八十三年八月商周文化出版社出版。内容谈台海危机。全名为「一九九五。闰八月-中共武力犯台白皮书」。
《国语辞典》:龟甲兽骨文字(龟甲兽骨文字)  拼音:guī jiǎ shòu gǔ wén zì
商周时代占卜吉凶时,在龟甲兽骨上所书刻的文字。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曾出土大量的材料。是研究商周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现今可见最古的文字体系。简称为「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