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啼哭  拼音:tí kū
1.因悲伤或过分激动而放声哭泣。《荀子。非相》:「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唐。王建〈原上新居〉诗一三首之五:「春来梨枣尽,啼哭小儿饥。」
2.猿的叫声。唐。白居易 寄微之诗:「秦女笑歌春不见,巴猿啼哭夜常闻。」
《高级汉语词典》:侮眼啼哭
捂着眼睛,掩面哭泣
《漢語大詞典》:啼哭郎君
讥办事无能,只知啼哭了事者。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 曲端 在 陕西 ,甚有威望, 张魏公 宣抚,首擢用之。 金 人万户 娄室 与 撒离曷 等寇 邠州 , 端 击败之;至 白店原 ,又大败之。 撒离曷 乘高望师,惧而号哭; 金 人因目之为啼哭郎君。”参阅宋史·吴玠传及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四年三月
《国语辞典》:啼啼哭哭  拼音:tí ti kū kū
哭泣不止。《儒林外史》第一回:「只见许多男女,啼啼哭哭,在街上过。」《红楼梦》第一○三回:「他跟了一个破老婆子出了门,在街上啼啼哭哭的雇了一辆破车。」也作「哭哭啼啼」。
分类:哭泣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