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吆喝  拼音:yāo he
高声呼喝。《西游记》第六回:「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儒林外史》第一六回:「就把这句话哭著,吆喝醒了;把你爷也吓醒了。」也作「么喝」、「喓喝」。
《國語辭典》:恫喝  拼音:dòng hè
虚张声势,恐吓他人。也作「恫吓」。
分類:恐吓导论
《國語辭典》:喝彩  拼音:hè cǎi
1.看表演在精彩时大声叫好。《文明小史》第一八回:「台底下看客,都一迭连声的喝彩,其中还夹著拍手的声音。」也作「喝采」。
2.赌博游戏时,希望得彩而大声呼喝。也作「喝采」。
《國語辭典》:喝采  拼音:hè cǎi
1.大声称好。《三国演义》第一五回:「弓弦响处,果然射个正中,把那将的左手射透,反牢钉在护梁上。城上城下人见者,无不喝采。」《文明小史》第五五回:「斟过了酒,在秦凤梧背后坐下,唱了一出京调,大家喝采。」也作「喝彩」。
2.赌博时,希望能够得采而大声呼喝。也作「喝彩」。
《高级汉语词典》:喝号
大声吆喝
《漢語大詞典》:赞喝(贊喝)
赞唱传呼。亦指担任赞喝传呼的人。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下:“ 孝宗 在御时,閤门多取北人充赞喝,声雄如鐘,殿陛间颇有 京 洛 气象。” 元 王恽 《万寿节同宋太常弘道出左掖门口号》之三:“侍仪赞喝三成后,磬折齐呼万寿声。”
《國語辭典》:叱喝  拼音:chì hè
斥骂、怒喝。《刘知远诸宫调。第一》:「村夫举措,看待老儿,浑如无物,高声叱喝,驱使有若奴仆。」《三国演义》第二九回:「是夜孙策宿于寨内,又见于吉披发而来。策于帐中叱喝不绝。」
《漢語大詞典》:流喝
谓声音悲咽,嘶哑。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榜人歌,声流喝。” 郭璞 注:“言悲嘶也。”后汉书·张酺传:“﹝ 王青 ﹞与父( 王隆 )俱从都尉行县,道遇贼, 隆 以身卫全都尉,遂死於难; 青 亦被矢贯咽,音声流喝。” 李贤 注引《广苍》:“声之幽也。”
《國語辭典》:喝令  拼音:hè lìng
大声命令。《初刻拍案惊奇》卷七:「刺史问他姓名,小童答道:『姓罗名公远,适见守江龙上岸看春,某喝令回去。』」
分類:喝令
《漢語大詞典》:喝破
谓用简短有力的话语来揭穿说破。《三国演义》第四回:“ 布 对 卓 曰:‘适来 曹操 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 茅盾 《子夜》十一:“ 赵伯韬 耸耸肩膀冷笑着,一口就喝破了 刘玉英 的秘密。”
《漢語大詞典》:瞋喝
瞪眼斥责;怒喝。 唐 杜甫 《北征》诗:“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鬚,谁能即瞋喝。”
《国语辞典》:喝住  拼音:hè zhù
大声制止。《三国演义》第二回:「武士拥陶出,方欲行刑,一大臣喝住曰:『勿得下手,待我谏去。』」
分类:大声制止
《漢語大詞典》:阴喝(陰喝)
语塞不能对答。后汉书·窦宪传:“ 宪 恃宫掖声埶,遂以贱直请夺 沁水公主 园田,主逼畏,不敢计。后 肃宗 驾出过园,指以问 宪 , 宪 阴喝不得对。” 李贤 注:“阴喝犹噎塞也。阴音於禁反,喝音一介反。”一说为暗中喝止。
《国语辞典》:么喝  拼音:yāo he
高声呼喝。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我则在门首么喝,他里头自有人出来。」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三折:「你也不索硬打挣,去街坊上么喝。」也作「吆喝」、「喓喝」。
《漢語大詞典》:喝骂(喝駡)
高声斥骂。史记·苏秦列传“是故恫疑虚猲” 唐 张守节 正义:“言 秦 虽至 亢父 ,犹恐惧狼顾,虚作喝駡,骄溢矜夸,不敢进伐 齐 明矣。” 茅盾 《子夜》十四:“在她们前面是 李麻子 和他那二十个人,拿着自来水管的铅棒,在喝骂,在威吓。”
分類:高声斥骂
《國語辭典》:嘶喝  拼音:sī yè
声音低沉断续。汉。王充《论衡。气寿》:「生儿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嘶喝湿下者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