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回鹘(回鶻)  拼音:huí hú
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参见「回纥」条。
分類:回鹘回纥
《國語辭典》:回纥(回紇)  拼音:huí hé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古时称为「丁零」、「铁勒」,初与突厥为兄弟民族,后又从属于突厥。南北朝时,为敕勒部落之一,至唐代叛离突厥后,始称为「回纥」,后又改称为回鹘。唐时建立其汗国,助讨安史之乱及抗禦吐蕃,屡建功勋。唐文宗时,族众西奔,散居今新疆南部。宋、元以后,名称极多,后定称为「维吾尔」。
《漢語大詞典》:怨回鹘
同“怨廻鹘”。
唐乐曲名。
分類:乐曲
《漢語大詞典》:回鹘豆(回鶻豆)
豌豆。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结荚果。嫩荚和种子供食用。亦称“ 回回豆 ”。说郛卷八六引 宋 叶隆礼 《契丹国志·回鹘豆》:“回鶻豆,高二尺许,直榦有叶,无旁枝。角长二寸,每角止两豆,一根纔六七角。色黄味如粟。”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三·豌豆:“回鶻豆……饮膳正要作回回豆。回回,即回鶻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二》:“有回回豆,状如椿子,磨入麵中,极香,兼去麵毒。”
《國語辭典》:回鹘文(回鶻文)  拼音:huí hú wén
记录古土耳其语的文字。为古代维吾尔人参考粟特文字所创。属拼音文字,有十九至二十三个字母。原来由右至左横写,后改自上而下直写。西元八至十五世纪在中亚吐鲁番盆地与楚河流域流行。为蒙古文的前身。也称为「畏兀字」。
《國語辭典》:剺面  拼音:lí miàn
以刀割面。古匈奴俗以割面流血,表示忠诚哀痛。《魏书。卷二二。孝文五王传。清河王怿传》:「夷人在京及归,闻怿之丧,为之剺面者数百人。」唐。杜甫〈哀王孙〉诗:「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也作「梨面」。
分類:匈奴回鹘
《漢語大詞典》:梨面
亦作“棃面”。 以刀划面。我国古代 匈奴 回鹘 等民族的风俗,凡遇大忧大丧,就用刀划脸,表示哀痛。梨,通“ 剺 ”。后汉书·耿秉传:“ 匈奴 闻 秉 卒,举国号哭,或至棃面流血。” 李贤 注:“棃即剺字。剺,割也。”
《漢語大詞典》:都播
亦作“ 都波 ”。 古代 回鹘 族所属的部落之一。新唐书·回鹘传下·都播:“ 都播 ,亦曰 都波 ,其地北濒 小海 ,西 坚昆 ,南 回紇 ,分三部,皆自统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 高车部 ﹞参加这个联合体的部落有 袁纥 、 薛延陀 、 契苾 、 都播 、 骨利干 、 多览葛 、 仆固 、 拔野古 ……凡十五部。”
《國語辭典》:裕固族  拼音:yù gù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族源于河西回鹘,也称为「甘州回鹘」。其后为西夏攻散,部族汇成黄头回鹘,后为元代所统治。族群融合了蒙古、藏族、汉族等,其自称为「尧呼尔」,即取为裕固族称。今聚居于甘肃西部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与酒泉县黄泥堡。一部分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另一部分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皆通汉语文。信奉喇嘛教,保有祭祖习俗。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主要经济来源为畜牧业与狩猎,黄泥堡地区的裕固族并从事农业。
《漢語大詞典》:亦都护(亦都護)
突厥语音译。我国古代 高昌回鹘 等突厥语诸部首领的称号,意为“幸福之主”或“神圣陛下”。一说,借用汉语官名“都护”加词首元音“亦”而成。元史·巴而朮阿而忒的斤传:“亦都护者, 高昌 国主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