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国学(國學)  拼音:guó xué
1.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如:「一般中文系所说的国学,包括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等。」
2.国家为全国设立的学校。《幼学琼林。卷三。宫室类》:「成均辟雍,皆国学之号。」
《國語辭典》:国子监(國子監)  拼音:guó zǐ jiàn
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隋、唐、宋、元、明、清称国子监。晋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清末改革学制,自光绪三十二年起设学部,国子监并入学部。
《國語辭典》:国故(國故)  拼音:guó gù
1.国家所遭受的变故。《礼记。文王世子》:「凡释奠者,必有合也,有国故则否。」
2.本国固有的文化与学术。如:「整理国故」、「他一心想保存国故,振兴文化。」
《漢語大詞典》:国学生(國學生)
古代国学的学生。文献通考·学校二:“﹝ 东晋 孝武 ﹞ 太元 九年……国子祭酒 殷茂 上言:‘臣闻旧制,国学生皆取冠族华胄,比列皇储。而中混杂兰艾,遂令人情耻之。詔虽褒纳,竟不施行。’”清史稿·礼志十:“国学生见国子师仪,初见,具名柬,公服诣学,自东阶升堂,北面三揖,师立受。”《孽海花》第三回:“含英社的社友,个个飞黄腾达,入鸞掖,占鰲头,祇剩 曹公坊 一人向隅,至今还是个国学生。”
分類:国学学生
《漢語大詞典》:中国学
也称“中国研究”、“汉学”。国外对中国研究的统称。有广狭两义。广义指研究中国的哲学、宗教、历史、政治、经济、艺术、语言等各门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指研究中国的文献、语言和文学。在现阶段,中国学的研究重心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分類:中国国外
《国语辞典》:归国学人(归国学人)  拼音:guī guó xué rén
在国外深造,学成后返国服务的学者。如:「每年有许多归国学人投入建设国家的行列。」
《漢語大詞典》:富国学(富國學)
经济学的旧译名。我国最早的经济学中文译名为“富国策”。后经 清 学部审定,译经济学为“富国学”。1901年 严复 又译为“计学”,次年 梁启超 改计学为“生计学”。同时 日本 译名“经济学”亦传入 中国 。辛亥革命后经 孙中山 肯定,统一译为“经济学”。
《漢語大詞典》:少年中国学会
1919年7月由李大钊、王光祈等在北京发起成立。宗旨是: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总会设北京(1924年迁往南京),南京、成都和法国巴黎设分会。会务活动有出版刊物、讲演、学术讨论等。1925年底,因会员严重分化而停止活动。
《國語辭典》:太学(太學)  拼音:tài xué
中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虐)〔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更兼存心梗直,在京师太学读书。」
《國語辭典》:大学(大學)  拼音:dà xué
1.高等教育机构。依学科领域分为不同学院,每学院又分若干系所或学程。
2.学成而治国。《礼记。大学》:「大学。」唐。陆德明。释文:「郑云:『大学者,以其记博学而可以为政也。』」
3.《礼记》篇名。相传为曾子所撰,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至宋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國語辭典》:大学(大學)  拼音:tài xué
古代成人接受教育的学府。《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也作「太学」。
分類:太学
《漢語大詞典》:帝学(帝學)
即国学。国家所设立的学校。孔丛子·问军礼:“天子使有司以特牲告社,告以所征之事而受命焉,奠于帝学以受成。”《文选·蔡邕〈郭有道碑文〉》:“遂考览六经,探综图纬;周流华夏,随集帝学。” 李周翰 注:“帝学,国学也。”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楔子:“为此来就帝学,未及数年,选居上馆,声动朝廷。”
《國語辭典》:学士(學士)  拼音:xué shì
1.读书人或研习学问的人。《庄子。盗蹠》:「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倖于封侯富贵者也。」《儒林外史》第一一回:「可笑近来文人学士,说著王冕,都称他做王参军!」
2.职官名。魏晋南北朝始设,为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开元年间设置学士院,称为「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
3.大学授予的学位之一。依学位授予法之规定,大学授予的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
《國語辭典》:旧学(舊學)  拼音:jiù xué
1.以前所学的知识。宋。朱熹 鹅湖寺和陆子寿诗:「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2.中国固有的学术,如义理、考證、词章之学等。相对于由西方输入的新学而言。
《漢語大詞典》:父师(父師)
(1).即太师。上古三公之一。书·微子:“ 微子 若曰:‘父师、少师, 殷 其弗或乱正四方。’” 孔 传:“父师,太师。”汉书·五行志上:“降及於 殷 , 箕子 在父师位而典之。” 颜师古 注:“父师,即太师, 殷 之三公也。 箕子 , 紂 之诸父而为太师,故曰父师。”
(2).即大司成。太子的师傅,掌国学之教。礼记·文王世子:“乐正司业,父师司成。” 孔颖达 疏:“父师,主太子成就其德行也。” 孙希旦 集解:“父师,即大司成也。乐正掌国学之政,故世子之学业,乐正之所主;大司成总国学之教,故世子学业之成,大司成之所主也。”
(3).上古告老还乡的大夫。仪礼·乡饮酒礼“主人就先生而谋賔介” 汉 郑玄 注:“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於乡里。大夫名曰父师,士名曰少师。”
(4).对长者的尊称。汉书·叙传上:“是所望於父师矣。” 颜师古 注:“齿为诸父,尊之如师,故曰父师。”
(5).对师长的敬称。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於是推本 尧 舜 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 宋 周必大 《池阳四咏》之二:“向来稍喜唐风集,今信 樊川 是父师。”
(6).指基督教传教士。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洎 元 明 时,虽有一二景教父师,以教理暨历算质学于 中国 ,而其道非盛。”
《漢語大詞典》:无毡(無氈)
没有毡子。 唐 郑虔 为国学 广文馆 博士,在官贫约, 杜甫 赠诗有“坐客寒无毡”句。见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后以“无毡”为居官清寒之典。 唐 杜甫 《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诗:“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赖有 苏司业 ,时时与酒钱。” 宋 苏轼 《送郑户曹》诗:“ 公业 有田常乏食, 广文 好客竟无毡。” 宋 黄庭坚 《次韵张秘校喜雪》:“学子已占秋食麦, 广文 何憾客无毡。”
《漢語大詞典》:学省(學省)
即太学。古代中央政府设立的国学。文选·沈约〈直学省愁卧〉诗 李善 题注:“学省,国学也。” 唐 张籍 《寄陆浑赵明府》诗:“与君学省同官处,常日相随説道情。”旧唐书·归崇敬传:“礼记·王制曰,天子学曰辟雍……故前代文士,亦呼云璧池,亦曰璧沼,亦谓之学省。” 宋 张耒 《晚归》诗:“学省归来门巷秋,伴眠书史满牀头。”
《國語辭典》:生员(生員)  拼音:shēng yuán
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入各府、州、县学读书的学生,统称为「生员」。《金瓶梅》第四九回:「军卫官员,吏典生员,僧道阴阳,都具连名手本,伺候迎接。」《儒林外史》第二回:「原来明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朋友,称童生是小友。」
《國語辭典》:视学(視學)  拼音:shì xué
1.天子亲往国学,行释奠养老的礼仪。《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
2.视察学校,考量学业。《礼记。学记》:「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清。方苞〈左忠毅公轶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3.职官名。清置,考察学务的官员。现已改为督学,由教育行政机关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