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国际收支(国际收支)  拼音:guó jì shōu zhī
国与国在一定期间内,因资金流动及商品贸易所引起的国际间收支情形而言。
《国语辞典》:国际索偿(国际索偿)  拼音:guó jì suǒ cháng
国际中若一国的某些措施,影响到别的国家或国民的利益时,则过失的一方必须提出合理的赔偿。国际公法赋予各个国家独立请求赔偿的权利,这种国与国之间索偿的情形,便称作「国际索偿」。
《国语辞典》:国际危机(国际危机)  拼音:guó jì wéi jī
在国际间发生的任何足以影响国际和平的事件。
《国语辞典》:国际仲裁(国际仲裁)  拼音:guó jì zhòng cái
分为国际(公法)仲裁及国际商事仲裁。前者主要解决国家与国家间发生之国际争议;后者指当事人间为解决国际商事争议所进行之仲裁。
《国语辞典》:国外汇兑(国外汇兑)  拼音:guó wài huì duì
国际间以货币表示的经济价值的移转。移转手段或用现金,或用信用證券。
《国语辞典》:共产国际(共产国际)  拼音:gòng chǎn guó jì
由列宁(Vladimir Lenin)领导的苏俄共产党召集的国际组织,于西元一九一九年在莫斯科成立,为统一指挥各国共产党活动的最高机构。它规定全世界的共产党都属于同一政党,各国共产党只是共产国际的分支机构;共产党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世界共产组织。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俄为对美、英表示友好,在一九四三年宣布解散。也称为「第三国际」、「赤色国际」。
《国语辞典》:和平条约(和平条约)  拼音:hé píng tiáo yuē
为终止国际战争而缔结的条约。内容包含释放俘虏、赔款、割地等项。
《国语辞典》:和解政策  拼音:hé jiě zhèng cè
1.一种敌对双方为寻求缓和彼此间紧张情势的政策。
2.国际上特指西元一九六○年代末美苏为缓和对抗情势所采用的政策。
《国语辞典》:非核武区(非核武区)  拼音:fēi hé wǔ qū
经过国际公认,不制造、贮存及进行测试核子武器的地区。如:「南极是世界各国均承认的非核武区。」
《国语辞典》:公断法院(公断法院)  拼音:gōng duàn fǎ yuàn
处理国际纷争的常设机构。设在荷兰海牙,凡一八九九及一九○七年缔结保和会条约各国,因国际纷争,有非外交官所能解决的事件,都可请求法院作仲裁性的公断。
《国语辞典》:高峰会议(高峰会议)  拼音:gāo fēng huì yì
由国家元首亲自出席的国际会议,主要为解决影响重大的国际问题,进行个人直接的外交交涉。如:「日内瓦四强高峰会议是历史上著名的国际会议。」
《国语辞典》:开发基金(开发基金)  拼音:kāi fā jī jīn
国际间提供给友好的开发中国家一种低利、长期的资金,使其得以进行国内的经济发展计画,协助该国经济的开发。
《国语辞典》:军缩会议(军缩会议)  拼音:jūn suō huì yì
国际间为缩减军备以维持世界和平而举行的会议。其正式会议始于西元一九三二年。也称为「裁军会议」。
《国语辞典》:经济制裁(经济制裁)  拼音:jīng jì zhì cái
在国际间由某国或某些国家联合对某一国家在经济上进行抵制,如禁止贸易或投资等,以抗议该国所采行的某些政策,或违反某国际法的行为。如西元一九六六年联合国与安理会对罗德西亚的经济制裁,及美国于一九八六年联合西方国家对南非的抵制。
《国语辞典》:教育团体(教育团体)  拼音:jiào yù tuán tǐ
为争取教师福利,协助教师进修,促进教师联谊及推展国际文化交流等目的而成立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