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方域
地方;国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今方域晏然,要荒无儆,将遵上德无为之时也。” 北周 庾信 《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方域芥尽,不变天宫。” 宋 王安石 《进〈字说〉表》:“以义自然,故先圣之所宅,虽殊方域,言音乖离,点画不同,译而通之,其义一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畿辅为根本重地,自 武昌 沦陷,方域震扰。”
分類:地方国内
《國語辭典》:寄寓  拼音:jì yù
1.暂时寓居。《旧五代史。卷二五。唐书。武皇本纪上》:「臣今身无官爵,名是罪人,不敢归陛下藩方,且欲于河中寄寓,进退行止,伏候圣裁。」《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妾本长安人,父母贫,携妾寄寓平凉,手艺营生。」也作「寄居」。
2.旅馆。《国语。周语中》:「国无寄寓,县无施舍,民将筑台于夏氏。」
3.于文艺作品中寄情托兴。清。侯方域〈宋牧仲诗序〉:「读宋子古竹圃诗,乃知欧公之序圣俞,特有所寄寓感慨。」
《漢語大詞典》:地处(地處)
地方。白雪遗音·马头调·寂寞寻春:“自己的汉子不回家,赖着人家把吊上,却有个地处不能去找,我看你白跑这一蹚。” 吴组缃 《山洪》二八:“若有失礼不周的地处,还求各位官长格外包涵。”
分類:地处地方
《國語辭典》:牢狱(牢獄)  拼音:láo yù
监狱。《汉书。卷九○。酷吏传。田延年传》:「何面目入牢狱,使众人指笑我,卒徒唾吾背乎!」
《漢語大詞典》:昏冥
(1).昏暗;昏黑。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精物妖怪百端》:“时亦昏冥,遂上楼,与妇人栖宿。”魏书·序纪序:“南迁大泽,方千餘里,厥土昏冥沮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纤:“﹝媪﹞遂入林去,移时始来。途已昏冥,遂与偕行。”
(2).指黑暗的地方。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南復闢一洞,甚宏,有门有奥。奥西上则深入昏冥。”
(3).谓昏然无知,沉醉。 唐 韩愈 《送王秀才序》:“彼得圣人而师之,汲汲每若不可及,其於外也固不暇,尚何麴蘖之托而昏冥之逃也。”
《國語辭典》:马道(馬道)  拼音:mǎ dào
旧时校场或城墙上驰马的道路。《北史。卷四三。郭祚传》:「时议定新令,诏祚与侍中、黄门参议刊正。故事、令、仆、中丞驺唱而入宫门,至于马道。」
《漢語大詞典》:桃李蹊
比喻吸引众人奔趋的地方。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唐 杜甫 《水宿遣兴奉呈郡公》诗:“嶷嶷瑚璉器,阴阴桃李蹊。” 宋 欧阳修 《予作归雁亭又以长韵见寄因以答之》:“城下臺边桃李蹊,忆初披荒手植之。” 清 姚鼐 《感春杂咏》之四:“虽无桃李蹊,岂失松桂伍。”参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國語辭典》:外地  拼音:wài dì
本地以外的地方。如:「每逢假日,车站总是挤满了外地来的游客。」唐。韦庄 思归诗:「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宋史。卷二六三。列传。窦仪》:「淫刑之兴,近闻数等,盖缘外地不守通规,或以长钉贯人手足,或以短刀脔人肌肤,迁延信宿,不令就死。」
《國語辭典》:一枝栖(一枝棲)  拼音:yī zhī qī
比喻依倚一处为安身立命的场所。语本《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八》:「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漢語大詞典》:一枝
(1).一根枝杈。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 晋 张华 《鹪鹩赋》:“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后用以比喻栖身之地。 唐 杜甫 《宿府》诗:“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宋 曾巩 《次道子中书问归期》:“一枝数粒身安稳,不羡云鹏九万飞。” 清 方文 《庐山·玉帘泉》诗:“小楼暖可居,他日借一枝。”
(2).一支。一根。用于细长的东西。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等到望见过往的客商到了,一枝响箭便算个号令,大家纔不约而同的下山。” 老舍 《赵子曰》第二:“主席的虎项微俯,拿了一枝香烟。”
(3).一支。一个支派。景德传灯录·元安禅师:“ 石头 一枝,看看师灭矣。” 宋 秦观 《次韵邢敦夫秋怀》之二:“暮有二客至,俱以能禪闻。一枝 惠林 出,一派 智海 分。”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刹院寺祖坟,是东门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无地,遂葬其傍。”
(4).一支。犹言一队。《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正遇着 范 贼一枝游兵,劫夺行李财帛,将人口追得三零四散。”《东周列国志》第六回:“臣当引一枝兵,为 蔡 乡导。”
《國語辭典》:明台(明臺)  拼音:míng tái
古时议政的地方。《管子。桓公问》:「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议对》:「昔管仲称轩辕有明台之议,则其来远矣。」
《國語辭典》:明堂  拼音:míng táng
1.古代天子举行大典的地方。《礼记。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文选。曹植。七启》:「赞典礼于辟雍,讲文德于明堂。」也作「翼室」。
2.打晒粮食的场地、院子。
3.堪舆家称墓前聚水的地方。
4.墓前的祭台。《后汉书。卷八一。范冉传》:「其明堂之奠,干饭寒水,饮食之物,勿有所下。」唐。章怀太子。注:「此言明堂,亦神明之堂,谓圹中也。」
《漢語大詞典》:闲旷(閒曠)
亦作“闲旷”。
(1).安静空阔。庄子·刻意:“就藪泽,处閒旷,钓鱼閒处,无为而已矣。”南齐书·萧惠基传:“初, 思话 先於 曲阿 起宅,有闲旷之致。” 清 梅曾亮 《江亭消夏记》:“都中燕客者,曰馆曰堂,皆肆也。观优者集焉。乐閒旷,避烦暑,惟江亭为宜。”
(2).指空阔而无人使用(的地方)。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巩华城》:“ 巩华城 有分守公署一所,奠靖所一所,营房五百间,并 嘉靖 十九年增建。餘皆閒旷之地,无一居民庐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捉鬼射狐:“第綦阔,皆置閒旷;公仅居其半。”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剿抚异同:“ 奕山 之以 黑龙江 外五千餘里,借称閒旷,不候諭旨,拱手授人,此尤寸磔不容蔽辜。”
(3).悠闲放达。南史·萧子云传:“ 子云 性沉静,不乐仕进,风神闲旷,任性不羣。”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二:“顷年 西湖 上好事者所置船舫,随大小皆立嘉名,如汎星槎、凌风舸、雪篷、烟艇,扁额不一,夷犹閒旷,可想一时风致。”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籤·高叔嗣》:“故其篇什往往直举胸情,刮抉浮华,存之隐冥,独妙闲旷,合于风骚。”
(4).清闲无事。 唐 韩愈 《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君侯至之初,閭里自相贺。淹滞乐閒旷,勤苦劝慵惰。” 宋 苏舜钦 《答范资政书》:“日甚閒旷,得以纵观书策,及往时著述有未备者,皆得缀缉之。” 清 龚自珍 《上大学士书》:“若不在内廷之大学士,票拟纶音,是其专责,岂可閒旷?”
《漢語大詞典》:边海(邊海)
(1).靠海,临海。南齐书·刘善明传:“郡境边海,无树木。”南史·萧勱传:“ 广州 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
(2).近陆地的海。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 廉州 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岂復欲观神仙於 瀛洲 ,求 安期 於边海,释金輅而顾云舆,弃文驥而求飞龙哉?”
(3).海边。 唐 武元衡 《送严绅游兰溪》诗:“ 剡岭 穷边海,君游别岭西。” 唐 张乔 《望巫山》诗:“边海故园荒后卖,入关玄髮夜来衰。”
(4).指我国西北靠近 青海湖 地方。后汉书·西羌传·羌无弋爰剑:“至 王莽 辅政,欲燿威德,以怀远为名,乃令译讽旨诸 羌 ,使共献 西海 之地,初开以为郡,筑五县,边海亭燧相望焉。”
(5).边远。 三国 魏 曹植 《泰山梁甫行》:“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 黄节 注:“尔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疏引 孙炎 云:海之言晦,晦闇於礼义也。荀子·王制篇 杨倞 注曰:海谓荒晦絶远之地,不必至海水也。然则此诗言边海,谓边远耳。” 明 冯梦龙 《风流梦·二友言怀》:“先祖 柳州公 ,与你家 昌黎公 ,俱是饱学才子,却也时运不利,一箇贬在 潮阳 ,一箇贬在 柳州 ,都是边海烟瘴地方。”
《國語辭典》:花街  拼音:huā jiē
泛称妓院聚集的地方。《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一二出》:「缘何在花街,共人欢爱?」《宋元戏文辑佚。王月英月下留鞋》:「我怎比花街娼妓?若求婚,也不嫁你个饿酸穷鬼!」
《漢語大詞典》:圃田
(1).犹甫田,大田。 唐 钱起 《送马使君赴郑州》诗:“膏雨带 滎水 ,归人耕圃田。”
(2).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 元 王祯 农书卷十一:“圃田,种蔬果之田也。”
(3).喻指事物聚集的地方。 清 王晫 今世说·文学:“ 钱牧斋 目 沈留侯 艺林汇考,为经籍之禁籞,文章之圃田。”
(4).古泽薮名。故地在今 河南 中牟县 西。周礼·夏官·职方氏:“ 河南 曰 豫州 ,其山镇曰 华山 ,其泽藪曰 圃田 。”竹书纪年卷下:“三月,为大沟于 北郛 ,以行 圃田 之水。”亦称“ 圃泽 ”。列子·仲尼:“ 郑 之 圃泽 多贤, 东里 多才。” 张堪 注:“﹝ 圃泽 ﹞ 圃田 也。在 中牟县 。”
《國語辭典》:投奔  拼音:tóu bèn
1.前往依靠。《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夫人暂住数日不妨,只怕家寒怠慢,思量别的亲戚再去投奔。」《红楼梦》第六回:「皆因你原是太太的亲戚,又拿我当个人,投奔了我来,我就破个例,给你通个信去。」
2.投向。如:「专制独裁国家,人民投奔自由的事件时有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