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经圈(经圈)  拼音:jīng quān
地理上指通过地球南北两极的大圆圈线。
《国语辞典》:北部地方  拼音:běi bù dì fāng
指大陆地区北方,包括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四个地理区。人口密度仅次于中部地方。蕴藏天然资源,是小麦、大麦、高粱、小米、玉米、大豆、花生、甘藷、棉花等作物的重要产地。
《国语辞典》:地利之便  拼音:dì lì zhī biàn
地理上的优势。如:「香港因著地利之便而成为东亚的空中交通枢纽。」
分类:地理优势
《国语辞典》:文化区(文化区)  拼音:wén huà qū
具有相似文化的地理区域。常为适应相同地理环境或具有密切的贸易往来关系所致。
《国语辞典》:生物相  拼音:shēng wù xiàng
在生物地理区内,由于气候、土壤,及其他自然因子与生物因子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形成一些占地广大、范围清楚,且各有其主要的生物群聚而易于分辨的单位。
《國語辭典》:风水先生(風水先生)  拼音:fēng shuǐ xiān sheng
替人勘察风水的人。《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因养了一个风水先生在家里,终日商议迁坟。」也称为「堪舆家」、「堪舆师」。
《國語辭典》:画地成图(畫地成圖)  拼音:huà dì chéng tú
在地上画图,用以说明地理形势。《汉书。卷五九。张汤传》:「还,谒大将军光,问千秋战斗方略,山川形势,千秋口对兵事,画地成图,无所忘失。」后多用以形容点画成章,才华出众。《晋书。卷三六。张华传》:「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
《國語辭典》:测绘(測繪)  拼音:cè huì
测量地势以绘制地图。
《國語辭典》:柏林大学(柏林大學)  拼音:bó lín dà xué
University of Berlin
为德国著名国立大学之一。在1809年为洪堡(W. von Humboldt)所创设,为强调研究的现代大学。二次大战结束后划入东德。在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支持下,于西元1948年成立柏林自由大学于西柏林。东德的柏林大学乃改名为「柏林洪堡大学」。东西德统一后,两校仍各自独立,名称未再改变。
《漢語大詞典》:地理要素
形成不同地理类型、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差异性的主要地理因素。在地理环境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其变化往往引起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致地理环境的变化。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地理要素不是一个,而是一个以上。
《國語辭典》:地利人和  拼音:dì lì rén hé
在战争能获胜的各种因素中,天时有利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又不如得人心。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后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关系。《三国志。卷五五。吴书。董袭传》:「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晋书。卷五六。孙楚传》:「然臣之所怀,窃有未安,以为帝王之兴,莫不藉地利人和以建功业,贵能以义平暴,因而抚之。」
《漢語大詞典》:地理信息
指反映地理系统及各地理因子的特征、变化及分布状况的各种信息。可分为图像地理信息、数字地理信息和文字地理信息。信息可来自历史文献、统计资料、文件检索,还可通过观察、测量(包括地面测量和遥感)来获取。
《國語辭典》:地方志  拼音:dì fāng zhì
记载一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产物、史迹与人文现象的书,称为「地方志」。也作「方志」。
《漢語大詞典》:地理数据
有关地理系统及地理因素的状态、特征、分布演化,以及人们对地理系统利用、管理、规划等的数据。包括观察数据、分析测定数据、遥感数据和统计调查数据。按内容可分为自然条件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两大类。
《國語辭典》:地理位置  拼音:dì lǐ wèi zhì
表示某地在地理上的位置。可分为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以特定坐标系统(如经纬度)所定的位置称为「绝对位置」,如台北市位在北纬二十五度、东经一百二十一点六度;以某地标或距离、时间、方位等表示地表各地间相关位置的称为「相对位置」,如桃园市在新竹县的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