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三时坐禅
【佛学大辞典】
(杂语)早晨之坐禅(粥后已时),晡时之坐禅(申时),黄昏之坐禅(戌时)也。见象器笺九。
三根坐禅说
【佛学大辞典】
(书名)日本莹山著。附于坐禅用心记之后。入大藏经。
坐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坐而修禅也。禅者梵语禅那Dhyana之略,译曰思惟、静虑,以息虑凝心究明心性之术也。达磨来,此道始盛于支那。天台出,此法方见,与教相应。而以此为唯一之法,规矩最备者,无过于禅宗。增一阿含经十二曰:「坐禅思惟,莫有懈怠。」大阿弥陀经上曰:「念经者,思道者;坐禅者,经行者。」天台之四种三昧中,其常坐三昧,即坐禅也。止观二曰:「居一静室或空闲地,离诸喧闹,安一绳床,傍无馀座。九十日为一期,结跏正坐,顶脊端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以坐自誓。胁不拄床,况复尸卧,游戏住立。」
【佛学常见辞汇】
静坐修禅。禅者,梵语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见性的行法。
【佛学次第统编】
坐而修禅,名曰坐禅。息虑凝心,究明真理,故须坐禅也。
【俗语佛源】
梵语dhyana,音译「禅那」,简称「禅」,意谓思维修或静虑。坐禅,就是趺坐而修禅,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修禅也就是修定,修定可以发慧。《增一阿含经》卷十二说:「坐禅思惟,莫有懈怠。」天台宗讲四种三昧(Samadhi),其中「常坐三昧」,即是坐禅。有人说坐禅的方法,自梁代菩提达摩来华之后,始盛行于中国,其实早在东汉末年即已盛行。安世高所译经典,大多为禅数之学,即坐禅的方法。不过菩提达摩来华以后,尤重此道。几代相传,形成中国佛教一个特有的宗派——禅宗。此宗信徒不立文字,自称「教外别传」,以坐禅为唯一的修持方法,息虑凝心,究明心性,达到了悟自心,本来清净的境界。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说:「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在诗文中的运用,如续范亭《修养与学习》:「早晚两次太极拳,却病无妨学坐禅。」(无名氏)
坐禅方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大比丘三千威仪,天台之次第禅门,日本永平之普劝坐禅仪,莹山之坐禅用心记等,皆记坐禅之方法者也。
坐禅十种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令观处明净。二、遍起观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见解脱道论四。
【佛学常见辞汇】
坐禅的十种行法,即一、命观处明净;二、遍起看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
坐禅堂
【佛学大辞典】
(堂塔)僧堂之异名。
坐禅板
【佛学大辞典】
(物名)报座禅时之板也。
坐禅牌
【佛学大辞典】
(物名)报坐禅所悬之牌也。
坐禅法要
【佛学大辞典】
(书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之略名。
坐禅三昧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坐禅三昧法门经之略名。
坐禅三昧法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僧伽罗刹造,秦罗什译。明治淫欲瞋恚等之法者。
坐禅用心记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日本曹洞宗莹山著。详细记述坐禅之规范要旨,为曹洞宗勘要之书也。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天台智顗撰。一名童蒙止观。又名小止观。
普劝坐禅仪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日本曹洞宗开祖道元著。欲使佛祖嫡传之坐禅法规,万人皆知,而撰述者。
离婆多坐禅第一
【佛学大辞典】
(故事)增一阿含经三曰:「坐禅入定,心不错乱,所谓离曰比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