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凉衫(涼衫)  拼音:liáng shān
1.唐宋时士大夫的便服。参见「白衫」条。
2.夏天穿的薄衫。如:「热带国家整年气温燠热,因此人们多穿著简便,一袭凉衫,以袪暑气。」
《國語辭典》:玄端  拼音:xuán duān
古代男性的黑色祭服,因袖子端正而得名。自天子以下至士皆可穿著,或为冠礼、昏礼、朝礼的正式服装,或为閒居在家时穿著的衣服。《周礼。春官宗伯。司服》:「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凡大祭祀大宾客共其衣服而奉之。」
《漢語大詞典》:三材
(1).指天、地、人。易·繫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唐 褚亮 《祭方丘乐章·舒和》:“一德惟寧两仪泰,三材保合四时邕。” 宋 范仲淹 《易兼三材赋》:“以设象,象由意通。兼三材而穷理尽性,重六画而原始要终。”
(2).三种人材:官人使吏之材,士大夫官师之材,卿相辅佐之材。荀子·君道:“材人愿慤拘録,计数纤嗇,而无敢遗丧,是官人使吏之材也。修饰端正,尊法敬分,而无倾侧之心;守职修业,不敢损益,可传世也,而不使侵夺,是士大夫官师之材也。知隆礼义之为尊君也,知好士之为美名也,知爱民之为安国也,知有常法之为一俗也,知尚贤使能之为长功也,知务本禁末之为多材也,知无与下争小利之为便於事也,知明制度权物称之为不泥也,是卿相辅佐之材也……能论官此三材者而无失其次,是谓人主之道也。”
(3).三位辅弼之才。国语·晋语四:“且 晋 公子,敏而有文,约而不諂,三材侍之,天祚之矣。”三材,指 狐偃 、 赵衰 、 贾佗 三人。
(4).三种材料。制作车轮的三种木材。周礼·考工记·轮人:“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 郑玄 注:“三材,所以为轂、辐、牙也……今世轂用杂榆,辐以檀,牙以橿也。”
(5).三种材料。指制弓的胶、丝、漆。周礼·考工记·弓人:“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 郑玄 注:“三材,胶、丝、漆者。”
(6).三种材料。古代指炊事必备的水、木、火。《吕氏春秋·本味》:“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 高诱 注:“三材,水、木、火。”
《國語辭典》:小简(小簡)  拼音:xiǎo jiǎn
1.略微怠慢简省。《后汉书。卷七八。宦者列传。单超》:「单超、左悹前诣河南尹不疑,礼敬小简,不疑收其兄弟送洛阳狱,二人诣门谢,乃得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庾公,庾公正料事,丞相云:『暑可小简之。』」
2.简短的信札。如:「旅美小简」。《董西厢》卷四:「纸窗儿前,照台儿后,一封儿小简,掉在纤纤手。」
《漢語大詞典》:洛生咏(洛生詠)
指 洛 下书生的讽咏声,音色重浊。 东晋 士大夫多中原旧族,故盛行为“洛生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谢安 ﹞望阶趋席,方作 洛 生咏,讽‘浩浩洪流’。”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明帝 《文章志》:“ 安 能作 洛 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多斆其咏,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人问 顾长康 何以不作 洛 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 刘孝标 注:“ 洛 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 唐 李白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闷为 洛 生咏,醉发 吴 越 调。” 宋 苏轼 《径山道中次韵周长官》:“缅怀 周 与 李 ,能作 洛 生咏。”
《漢語大詞典》:士品
(1).士大夫的品行才学。南齐书·柳世隆传:“ 世隆 少立功名,晚专以谈义自业。善弹琴,世称 柳公 双璅,为士品第一。”
(2).士大夫的品第、等级。 宋 曾巩 《回运使郎中状》:“虽德心之大,遗名秩以自谦;而士品之微,顾材资而安称。”
《漢語大詞典》:散药(散藥)
魏 、 晋 、 南北朝 士大夫喜欢服用一种烈性药,服后须走动以散发药性,谓之“散药”。 唐 白居易 《偶咏》:“诵经凭槛立,散药遶廊行。”参见“ 五石散 ”。
《漢語大詞典》:五石散
即寒食散。又称五石更生散或单称散。配剂中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等五石,故名。相传其方始于 汉 代,盛行于 魏 晋 。 魏 晋 名士 何晏 裴秀 等都服散,竟成一时风气。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何平叔 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宋 马永卿 懒真子卷五:“ 后汉 以来,方书中有五石散,又谓之寒食散。”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五石散’是一种毒药……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亦省称“ 五石 ”。隋书·循吏传·梁彦光:“父遇篤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
分類:更生
《漢語大詞典》:巾衣
(1).古代士大夫的装束,服之以示敬礼。晋书·慕容廆载记:“ 廆 致敬於东夷府,巾衣诣门,抗士大夫之礼。 何龕 严兵引见, 廆 乃改服戎衣而入。人问其故, 廆 曰:‘主人不以礼,宾復何为哉!’”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十年:“ 廆 謁见 何龕 ,以士大夫礼,巾衣到门。” 胡三省 注:“ 魏 晋 间,士大夫謁见尊贵,以巾褠为礼。褠,单衣也。”魏书·刘昞传:“时同郡 索敞 、 阴兴 为助教,并以文学见举,每巾衣而入。”
(2).指文士的服装。 明 袁帙 《游白鹿洞》诗:“野色浮巾衣,秋容成物象。”
《漢語大詞典》:绅带(紳帶)
古时士大夫束腰之大带。《孔子家语·五仪解》:“然则章甫、絇履、绅带、搢笏者,皆贤人也。”后汉书·第五伦传:“刻著五臧,书诸绅带。”
《漢語大詞典》:衿缨(衿纓)
指衣冠楚楚的士大夫、读书人。 康有为 《闻菽园居士欲为政变说部诗以速之》:“闻君 董狐 説小説,以敌八股功最深;衿缨市井皆快覩,上达下达真妙音。” 陈去病 《论戏剧之有益》:“凡衿缨冠带之伦,苟其稍具普通知识,固罔不知戴异族之为非。”
《漢語大詞典》:俊厨(俊廚)
东汉 士大夫互相标榜,效法古代“八元”、“八凯”之称,每取号以称当世名士,如“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俊,“言人之英也”;顾,“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及,“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厨,“言能以财救人者也”。见后汉书·党锢传序。后因以“俊厨”或“俊厨顾及”指才德超著的人。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何代无贤,阨而知节,此岂出俊厨诸君子下耶!” 沈砺 《感怀》诗:“龙虎风云一顿挫,俊厨顾及半沦亡。”
《國語辭典》:八顾(八顧)  拼音:bā gù
顾,能以德行引导他人。八顾指八位德行高的人:(1)东汉灵帝时士大夫互相标榜,称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八人为「八顾」。见《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2)汉末刘表、张隐、薛郁、王访、宣靖、公褚恭、刘祇、田林八人,称为「八顾」。见《三国志。卷六。魏书。刘表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张璠。汉纪》。
《漢語大詞典》:矾山(礬山)
(1). 宋 代士大夫暑月宴客,堆明矾于盘中,置席上以像冰雪,称为“矾山”。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一:“ 乾道 六年闰五月二十五日晚, 叶梦锡 侍郎 衡 招饮,案间设矾山数盆,望之如雪。”
(2).山名。在 安徽省 庐江县 。
《漢語大詞典》:仕林
士林。旧指士大夫阶层。仕,通“ 士 ”。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升迁·四六禀启》《候川抚刘公》:“某仕林樗质,宦海萍踪,仰 青 、 岱 而蒙收,久厕亭云之列;饮沧溟而知感,难修涓滴之酬。”
《漢語大詞典》:绅冕(紳冕)
腰带和冠。借指士大夫。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刘整》:“人之无情,一何至此,实教义所不容,绅冕所共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