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577,分306页显示  上一页  81  82  83  84  85  87  88  89  9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谷士恢(绍达 元城县侯 )
高忱(士和 )
高闾(阎士 别称 二高 文侯 )
庾弘远(士操 )
虞羲(子阳、士光 )
徐摛(士秀 士缋、宫体 贞子 )
张率(士简 )
僧昙鸾(别称 昙峦 神鸾、玄简大士 )
阮孝绪(士宗 文贞处士 )
刘霁(士烜、士湮 )
刘孝绰(孝绰 阿士 )
伏挺(士标 僧挺 )
李谧(永和 贞靖处士、贞静处士 )
萧伯游(士仁 永阳郡王 恭 )
贾思伯(士休、仕休 文贞 )
谷士恢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昌黎人,字绍达。谷纂弟。少好琴书。初为宣武帝挽郎,后入侍孝明帝,得宠。胡太后之反政,士恢有力焉。累官鸿胪少卿。封元城县侯。胡太后嬖臣郑俨惧其间构于帝,以士恢为州,士恢耽宠,不愿出,太后诬其罪杀之。
高忱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渤海人,字士和。高允子。袭爵,以父荫除绥远将军、长乐太守。为政宽和,民人安乐。寻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2 【介绍】: 北魏渔阳雍奴人,字阎士。本名驴。博通经史,下笔成章,司徒崔浩奇其才,为改其名与字。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征拜中书博士,迁中书侍郎。文成帝卒,冯太后引闾与高允同决大政。以功封侯,加昭武将军。献文帝时高允举闾自代,遂为帝所知。孝文帝承明初为中书令、给事中。冯太后信重间,诏令书檄,碑铭赞颂,皆出其手。上书屡谏讨伐及时政,多有不纳。出为相州刺史。谏迁都洛阳,帝颇嫌之。乃请本州自效,不允,征为太常卿。文章与高允相上下,时称二高。
全后魏文·卷三十
闾字阎士,渔阳雍奴人。本名驴,崔浩改为闾而字之。太武时,徵拜中书博士。文成末,迁中书侍郎。献文初,赐爵安乐子,加南中郎将,领东徐州刺史。进爵为侯,加昭武将军。承明初,为中书令,加给事中。太和中,除广陵王师,出为镇南将军、相州刺史,徙平北将军、幽州刺史,徵为太常卿。宣武即位,以光禄大夫致仕。景明三年卒,谥曰文侯。(《魏书·高闾传》:「文明太后甚重闾,诏令书檄碑铭赞颂,皆其文也。」)
庾弘远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颍川鄢陵人,字士操。庾仲文子。仕齐为江州长史。从刺史陈显达举兵败,斩于朱雀航。将刑,谓子路结缨,吾不可不冠而死。索帽著之。子子曜抱父乞代命,遂并被杀。
全齐文·卷二十五
弘远,颖川鄢陵人,宋吏部尚书炳之子,永元中为江州长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馀姚人,字子阳。七岁能属文。齐始安王引为侍郎。寻兼记室参军。入梁为晋安王侍郎。梁武帝天监中卒。
全齐文·卷二十五
羲字士光,会稽馀姚人,建武初为前军参军,卒于晋安王侍郎,有集十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4—551 【介绍】: 南朝梁东海郯人,字士秀,一字士缋。幼好学,及长遍览经史,属文好为新变,春坊尽学之,号为宫体。初为晋安王萧纲侍读,及纲为太子,累官至太子左卫率。侯景乱,摛独侍简文帝。简文被幽闭,摛气忿而死。
全梁文·卷五十
摛字士秀,一字士缋,东悔郯人。天监中为太学博士,迁左卫司马,选为晋安王侍读,补云麾府记室参军,转平西府中记室,转安北中录事参军,带郯令,除秣陵令,随府迁咨议参军肌宁蛮府长史,王入为皇太子,转家令,出为新安太守,还为中庶子,加戎昭将军,除太子左卫率,简文帝即位,授左卫将军,不拜,卒年七十八,谥曰贞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5—527 【介绍】: 南朝梁吴郡吴人,字士简。张瑰子。能诗文。年十二,日作诗或赋一篇,至年十六,积二千余首。齐明帝建武三年,举秀才,除太子舍人。为沈约所称,与任昉友善。梁武帝天监初,为司徒谢朏掾,直文德待诏省。奉命抄乙部书,撰古妇人事送后宫。作《待诏赋》奏之,甚见称赏。迁秘书丞,后入寿光省,修丙丁部书抄。累官黄门侍郎,新安太守。有《文衡》等,皆佚。
全梁文·卷五十四
率字士简,充从弟,宋右光禄大夫永孙。齐建武初为著作佐郎,举秀才,除太子舍人,迁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梁台建,为相国主簿。天监初为鄱阳王友,迁司徒谢朏掾,进秘书丞,历中权建安王中记室参军、云麾晋安王中记室,随府转宣毅咨议参军,除中书侍郎,复为晋安王宣惠咨议,领江陵令,随府迁江州咨议,领记室,出监豫章临川郡,还除太子仆,迁招远将军、司徒右长史、扬州别驾,又迁太子家令、黄门郎,出为新安太守,有《文衡》十五卷,集三十八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6—542 【介绍】: 亦作昙峦。北魏僧。雁门人。少于五台山出家,通内外经籍。后从菩提流支受《观无量寿经》,宏扬净土。魏主重之,号为神鸾。晚年住汾州玄中寺,时往介山之阴,聚徒讲经,后人称其处为鸾公岩。为中国净土宗祖师。有《礼净土十二偈》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或为鸾。史失载姓氏。世居五台。灵踪圣迹。习于见闻。年未志学。即出家。陶冶内外典籍。研究四论佛性之指。尝以大集经。词义深密。欲为注解。所作将半。而遽感气疾。周行求医。至汾州秦陵之故墟。登东门城。仰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由是疾愈。将就前业。念以为人命几何。佛法无尽。乃闻江南陶隐居。治长生久视之方。苟得之。以遂厥志。诚未晚也。大通中。南谒梁武皇帝于重云殿。诏有司。引峦从千迷道入。时帝服僧伽黎。著纳帽屏坐绳床殿隅。峦至殿遥见。意其必帝也。然四顾略无几席。独其中设一高座。峦竟升而坐之。竖佛性义焉。遽三呼大檀越。帝始前礼。峦因顾之曰。佛性义深。今略标序。有疑赐问。帝即脱帽。稍加质难。且曰今日向晚。明当相见。峦下座出。所历诘曲。馀二十门。无少差谬。帝叹讶以为此道虽老侍从。数往来者。犹或误。而其人才至。便尔。岂易欺哉。 翌日诏入太极殿帝降接听造隐居勾曲山中。获仙方十卷。遂东游海上。路沮浙江波涛之险。传者以有鲍郎子神。灵甚。祷之可济。峦许为奏帝起祠宇。神复现形谢。及辞帝北归。果如所许云。时菩提流支方阐化魏境。峦悉出所获方。示之曰。吾佛法中。亦有胜此者乎。流支即授以观经。且谓苟依以脩治。当證无生。况长生乎。唾去其方。弗一省览。峦并举以投之火中。俄居并州大寺。徙居汾洲北山石壁玄中寺。或聚徒介山。盖今所谓峦公岩者是也。兴和四年终于平遥山寺。寿六十有七。终之日。人咸见幡华幢盖。香气乐音遍布。其著述。有调气论。礼净土偈。安乐集等。行世。自号玄简大士。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昙鸾。或为峦。未详其氏。雁门人。家近五台山。神迹灵怪逸于民听。时未志学。便往寻焉备觌遗踪。心神欢悦便即出家。内外经籍具陶文理。而于四论佛性弥所穷研。读大集经。恨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因而注解。文言过半便感气疾。权停笔功周行医疗。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东门上望青宵。忽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由斯疾瘉。欲继前作。顾而言曰。命惟危脆不定其常。本草诸经具明正治。长年神仙往往间出。心愿所指修习斯法。果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承江南陶隐居者方术所归。广博弘赡海内宗重。遂往从之。既达梁朝。时大通中也。乃通名云。北国虏僧昙鸾故来奉谒。时所司疑为细作。推勘无有异词。以事奏闻。帝曰斯非觇国者。可引入重云殿。仍从千迷道。帝先于殿隅却坐绳床。衣以袈裟覆以纳帽。鸾至殿前顾望无承对者。见有施张高座上安几拂正在殿中傍无馀座。径往升之竖佛性义。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义深。略已标叙。有疑赐问。帝却纳帽便以数关往复。因曰。今日向晚明须相见。鸾从座下仍前直出。诘曲重沓二十馀门。一无错误。帝极叹讶曰。此千迷道。从来旧侍往还疑阻。如何一度遂乃无迷。明旦引入太极殿。帝降阶礼接。问所由来。鸾曰。欲学佛法限年命促减。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帝曰。此傲世遁隐者。比屡徵不就任往造之。鸾寻致书通问。陶乃答曰。去月耳闻音声。兹辰眼受文字。将由顶礼岁积。故使应真来仪。正尔整拂藤蒲具陈花水。端襟敛思伫耹警锡也。及届山所接对欣然。便以仙经十卷。用酬远意。还至浙江。有鲍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无由得度。鸾便往庙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请当为起庙。须臾神即见形。状如二十。来告鸾曰。若欲度者明旦当得。愿不食言。及至明晨涛犹鼓怒。才入船里帖然安静。依期达帝具述由缘。有敕为江神更起灵庙。因即辞还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鸾往启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更轮回三有耳。即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鸾寻顶受。所赍仙方并火焚之。自行化他流靡弘广。魏主重之号为神鸾焉。下敕令住并州大寺。晚复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时往介山之阴。聚徒蒸业。今号鸾公岩是也。以魏兴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遥山寺。春秋六十有七。临至终日。幡花幢盖高映院宇。香气𤑫勃音声繁闹。预登寺者并同瞩之。以事上闻。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营建㙛塔并为立碑。今并存焉。然鸾神宇高远机变无方。言晤不思动与事会。调心练气对病识缘。名满魏都。用为方轨。因出调气论。又著作王邵。随文注之。又撰礼净土十二偈。续龙树偈后。又撰安乐集两卷等。广流于世。仍自号为有魏玄简大士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雁门人。家近五台山。神迹灵怪。时未志学。便往寻焉。备觌遗踪。心神欢悦。便即出家。读大乘经。恨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因而注解。文言过半。便感气疾。停笔医疗。行至汾州。秦陵故墟。入城东门。上望青霄。忽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由斯疾愈。前作尅眼。方崇佛教。承江南陶隐居者。方术所归。广博弘赡。海内宗重。遂往从之。既达梁朝。时大通中。通名云北国番僧昙鸾奉谒。时所司疑为细作。推勘无有异词。以事奏闻。帝曰斯非觇国者。可引入重云殿。仍从千迷道。帝先于殿隅。却坐绳床。衣以袈裟。覆以纳帽。鸾至殿前。顾望无承对者。见有施张高座。上安几拂。正在殿中。傍无馀座。径往升之。竖佛性义。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义深。略已标叙。有疑赐问。帝却纳帽。便以数关往复。因曰今日向晚。明须相见。鸾从座下仍前直出。诘曲重沓。二十馀门。一无错误。帝极叹讶。曰此千迷道。从来旧时往还疑阻。如何一度。遂乃无迷。明旦引入太极殿。帝降阶礼接。问所由来。鸾曰。欲学佛法。恨年命促减。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帝曰此傲世遁隐者。比屡徵不就。任往造之。鸾寻致书通问。及届山所。接对欣然。便以仙方十卷。用酬远意。还至浙江。有鲍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无由得渡。鸾便往庙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请。当为起庙。须臾神即见形。告鸾曰。若欲渡者。明旦当得。愿不食言。及至明晨。涛犹鼓怒。才入船里。帖然安静。依期达帝。具述由缘。有敕为江神。更起灵庙。因即辞还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鸾往启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更轮回三有耳。即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也。鸾寻顶受。所赍仙方。并火烧之。自行化他郡。流靡弘广。魏主重之。号神鸾。兴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遥山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9—536 【介绍】: 南朝梁陈留尉氏人,字士宗。年十三,遍通《五经》。隐居不仕。为任昉钦重。梁武帝普通四年,始撰《七录》,广集宋、齐以来图书记录,分为经、史、子、集、方伎、佛、道七类,总结前代目录学成就。另有《高隐传》等。门人私谥文贞处士。
全梁文·卷六十六
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不应徵辟,大同二年卒,谥曰文贞处士,有《高隐传》十卷,七录十二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平原人,字士烜,一作士湮。刘怀慰子。九岁能诵《左传》。梁武帝天监中,起家奉朝请,历官尚书主客侍郎、海盐令。性至孝,十四居父忧,每哭辄呕血。母丧,哀恸而卒,终年五十二。著《释俗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1—539 【介绍】: 南朝梁彭城人,本名冉,字孝绰,小字阿士。七岁能文,年十四,代父起草诏诰,号“神童”。梁武帝天监初,起家著作佐郎。后迁尚书水部郎。作诗得武帝嗟赏。累擢秘书丞,廷尉卿。被到洽所劾,免官。位终秘书监。
全梁文·卷六十
孝绰字孝绰,彭城安上里人。本名冉,小字阿士,齐大司马府从事中郎绘子。天监初为著作佐郎,迁太子舍人尚书水部郎,出为平南安成王记室。寻补太子洗马,迁尚书金部郎,复为洗马,出为上虞令,迁除秘书丞,出为镇南安成王咨议,免。起为安西记室,累迁安西骠骑咨议参军兼司徒右长史、太府卿、太子仆、员外散骑常侍、廷尉卿,免。起为西中郎湘东王咨议,复为太子仆,除安西湘东王咨议参军,迁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左迁信威临贺王长史,除秘书监,有集十四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483—约548 【介绍】: 南朝梁平昌安丘人,字士标。伏暅子。博学有才思,善效谢康乐,为五言诗。任昉叹曰:“此子日下无双。”齐末,州举秀才,对策第一。萧衍(梁武帝)至新林,挺迎谒,引为征东行参军。梁武帝天监初,除中军参军事。在家讲《论语》,听者倾朝。累迁晋陵、武康令。后除南台书侍御史,因纳贿被劾,惧罪出家,名僧挺。后遇赦,不堪食素,还俗。侯景乱中卒。有《迩说》及文集,均佚。
全梁文·卷四十
挺字士标(《南史》作士操。)暅子。齐末举秀才,对策弟一。武帝举义,引为征东行参军。天监初,除中军参军,迁建康令,入为尚书仪曹郎,迁西中郎记室参军,历晋陵武康令,罢归,除南台治书,以罪亡匿,变服为道人,遇赦还俗,徵入为京尹,有《迩说》十卷,集二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4—515 【介绍】: 北魏赵郡人,字永和。李安世子。少好学,通诸经,览百家书。初师事小学博士孔璠。数年后,璠还就谧请业。征辟皆不就。卒谥贞靖处士。有《明堂制度论》。
全后魏文·卷三十三
谧字永和,玚弟,师事孔璠,复为璠师,州再举秀才,公府辟,皆不就。延昌四年卒,谥贞静处士。
萧伯游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4—506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士仁。萧敷子。美风神,善言玄理。武帝天监初,拜会稽太守。二年袭封永阳郡王。卒谥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5 【介绍】: 北魏齐郡益都人,字士休,一作仕休。孝文帝时累迁中书侍郎,为帝所知,常从征伐。宣武帝时累官兖州刺史。孝明帝时累除廷尉卿,自以儒素为业,不好法律,转卫尉卿。于时议建明堂,思伯之议,学者多善之。官至正都官。尝入授明帝《杜氏春秋》。
全后魏文·卷三十九
思伯,字士休,武威人,居齐郡益都。仕孝文为奉朝请、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转中书侍郎。宣武即位,转辅国将军。除鸿胪少卿,出为荥阳太守。迁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除征虏将军、光禄少卿,迁左将军、兖州刺史。孝明时,徵为给事黄门侍郎,未拜。改授太尉长史。除安东将军、廷尉卿。转卫尉卿,迁太常卿,兼度支尚书,转正都官。进侍讲。孝昌元年卒,赠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又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