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2038
典故
64
词典
1453
佛典
210
其它
311
共1453,分97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
(续上)
声猷
离声
声援
贤声
能声
形声
中声
芳声
发声
高声
驰声
鹊声
四声
声乐
繁声
《漢語大詞典》:
声猷(聲猷)
声誉和业绩。
《
周书·萧詧传论
》
:“密邇寇讎,则威略具举;朝宗上国,则声猷远振。” 宋
王禹偁
《月波楼咏怀》
:“自甘成潦倒,无復事声猷。” 明
方孝孺
《题赐宋怿颜鲁公〈多宝塔碑〉后》
:“ 懌 尚日孳孳,因艺以进乎学,因学以进乎道,以绍父祖之声猷,以报殿下之宠望,则善为人臣子矣。”
分類:
声誉
业绩
《漢語大詞典》:
离声(離聲)
别离的声音。 南朝 宋 鲍照
《代东门行》
:“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 前蜀
韦庄
《上行杯》
词:“芳草 灞陵 春岸,柳烟深,满楼弦管。一曲离声肠寸断。” 明
皇甫冲
《于岩石山眺东西两湖》
诗:“檣乌有离声,磯鸥无并翼。”
分類:
别离
声音
《國語辭典》:
声援(聲援)
拼音:
shēng yuán
应声援助。《周书。卷一七。若干惠传》:「朝议欲收辑河南,令惠以本官镇鲁阳,以为声援。」《三国演义》第三二回:「可发檄使武安长尹楷屯毛城,通上党运粮道;令沮授之子沮鹄守邯郸,遥为声援。」
分類:
群众
支援
公开
开发
发表
本用
言论
军事
《漢語大詞典》:
贤声(賢聲)
贤明的名声。 唐
杜甫
《章梓州橘亭饯成都窦少尹》
诗:“衰老应为难离别,贤声此去有辉光。” 明
李开先
《送王杏里上京改任》
诗:“歷官籍籍著贤声,藩臬迟迴半此生。” 清
吴锡麒
《消夏第四集分得咏史乐府·夫人城》
:“刺吏著威名,阿母有贤声。”
分類:
贤明
名声
《漢語大詞典》:
能声(能聲)
能干的声誉。 金
王若虚
《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
:“吾子始践仕途,而得 李君 者为长官,彼其才干有餘,而能声益著,盖吾子之幸也。” 明
宋濂
《慈孝庵记》
:“兄讳 瑞 ,字 祥卿 ,治家有能声。”
《
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
:“﹝ 王安石 ﹞方及二旬,一举成名。初任 浙江 庆元府 鄞县 知县,兴利除害,大有能声。”
分類:
能干
声誉
《國語辭典》:
形声(形聲)
拼音:
xíng shēng
六书中的形声字。由音符与意符组合而成,意符表形,音符表声。如江、河二字,从水取义,以工、可分标其声。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即指其以事类为主,再取其声组合而成。也称为「谐声」、「象声」。
分類:
形声
形体
六书
六书之一
声势
和声
声音
意符
形迹
声响
声符
并用
《國語辭典》:
六书(六書)
拼音:
liù shū
1.为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称为「六体」。
2.王莽时的六种字体。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书、鸟虫书。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称为「六体」。
分類:
六书
分析
汉字
六体
造字
理论
奇字
象形
篆书
会意
形声
缪篆
鸟虫书
六种
假借
字体
《漢語大詞典》:
中声(中聲)
(1).中和之声。
《
左传·昭公元年
》
:“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 杜预 注:“此谓先王之乐得中声,声成,五降而息也。” 杨伯峻 注:“宫商角徵羽五声,有迟有速,有本有末,调和而得中和之声,然后降于无声。”
《
国语·周语下
》
:“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 韦昭 注:“考,合也,谓合中和之声。” 明
唐顺之
《送陆训导序》
:“昔 孔子 患 郑 、 卫 之声乱于雅颂,乖剌无所从正……自是删
《
诗
》
,定其中声,得三百篇。”
(2).指五音中的商声。 宋
沈括
《
梦溪笔谈·乐律一
》
:“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故商为中声。”
分類:
中声
中和
和之
五音
商声
《漢語大詞典》:
芳声(芳聲)
美好的声誉。 汉
祢衡
《鹦鹉赋》
:“於是羡芳声之远畅,伟灵表之可嘉。” 唐
韩愈
《梁国惠康公主挽歌》
之一:“定謚芳声远,移封大国新。” 明
徐渭
《赠陈君》
诗:“ 陈君 在乡曲,少小驰芳声。”
分類:
美好
声誉
《國語辭典》:
发声(發聲)
拼音:
fā shēng
声带因振动而发出声音,多为音乐歌唱前的暖声步骤。
分類:
发声
发出
透露
发出声响
出声
声响
呼声
阐发
指发
见解
一声
《國語辭典》:
高声(高聲)
拼音:
gāo shēng
大声。《红楼梦》第五一回:「只听宝玉在内高声说道:『晴雯出去了。』」
分類:
高声
大声
《國語辭典》:
驰声(馳聲)
拼音:
chí shēng
声名远播。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八出:「自家武林蓝瑛,表字田叔,自幼驰声画苑。」
分類:
声誉
远播
《漢語大詞典》:
鹊声(鵲聲)
鹊的鸣叫声。俗谓吉兆。 五代
王仁裕
《
开元天宝遗事·灵鹊报喜
》
:“时人之家,闻鹊声,以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 元
刘因
《山家》
诗:“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分類:
鸣叫
叫声
吉兆
《國語辭典》:
四声(四聲)
拼音:
sì shēng
字音的四种声调。古时分平、上、去、入四声,如天、子、圣、哲即是;今国音分阴平、阳平、上、去四声,如三、民、主、义即是。
分類:
现代
字音
普通话
声调
音声
阴平
阳平
平声
上声
去声
四声
入声
演变
而来
《國語辭典》:
声乐(聲樂)
拼音:
shēng yuè
以人声歌唱为主的音乐。为英语vocal music的意译。其演唱方式分为独唱、重唱、齐唱和合唱四种,例如艺术歌曲、清唱剧、歌剧、音乐剧等。
分類:
声乐
音乐
歌唱
伴奏
《漢語大詞典》:
繁声(繁聲)
(1).指浮靡的音乐。
《
后汉书·伏湛宋弘等传论
》
:“ 宋弘 止繁声,戒淫色,其有
《关雎》
之风乎!”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声色》
:“至乃 郑卫 繁声,抑扬絶调,足使风云变动,性灵感召。” 清 陈廷焯
《
白雨斋词话
》
卷五:“人情不能无所寄,而又不能使天下同出一途,
《大雅》
不多见,而繁声於是乎作矣。”
(2).繁杂的声音。 清
金农
《山中吉祥草忽尔吐花抽茎因赋转韵五字诗记之》
:“涧风无繁声,逆鼻清香生。”
分類:
繁杂
浮靡
声音
音乐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