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9,分1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以内
地方
书台
行次
犄角
燕处
官下
厨传
深密
居停
一块
正衙
支移
义庄
方所
《國語辭典》:以内(以內)  拼音:yǐ nèi
表示包括在某一范围内而不超出。《二刻拍案惊奇》卷一○:「朱三年纪三十以内,人物尽也济楚。」
《國語辭典》:地方  拼音:dì fang
地保的俗称。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我是地方,不知甚么人打死你父亲在长街上哩。」《醒世恒言。卷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地方呈明石知县家财人口变卖都尽,上官只得在别项那移赔补。」
《漢語大詞典》:书台(書臺)
读书的处所。 南朝 宋 雷次宗 《豫章古今记》:“ 徐孺 宅在 梅福 宅东……又云 孺 宅北去城一里,亦曰书臺。” 明 萧芷厓 《秋居杂兴》诗之一:“书臺穷目稻畦平,泽国风高白苧城。”
《國語辭典》:行次  拼音:háng cì
工作、职务。《红楼梦》第九三回:「你去歇歇去罢,等这里用著你时,自然派你一个行次儿。」
《國語辭典》:犄角  拼音:jī jiǎo
1.倚靠、支援。《水浒传》第九一回:「统领水军船只,泊聚卫河,与城内相为犄角。」清。陆世廉《西台记》第一出:「左提右挈,共成犄角。」
2.角落。如:「墙的犄角长满了杂草。」
《國語辭典》:犄角  拼音:jī jiao
兽类的角。如:「牛犄角」。
《漢語大詞典》:燕处(燕處)
(1).退朝而处;闲居。礼记·经解:“天子者,与天地参……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 宋 苏辙 《谢翰林学士宣召状》之一:“临朝访道,有元老之在前;燕处清心,援众正而自助。” 清 昭梿 啸亭杂录·不改常度:“ 仁皇 临御六十餘年,凡一切起居饮食,自有常度,未尝更改。虽酷暑燕处,从未免冠。”
(2).谓相处;居处。 宋 沈遘 《诫励贡士敦尚行实诏》:“比岁以来,士之进於有司者益不及于前时……羣居燕处,则不闻仁义之谈;杂进并趍,则不闻礼让之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冷生:“忽有狐来,与之燕处。每闻其终夜语,即兄弟詰之,亦不肯洩。”
《漢語大詞典》:官下
做官的处所或地方。史记·酷吏列传:“己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林间醉着人伐木,犹梦官下闻追呼。” 宋 范成大 《初入湖湘怀南州诸官》诗:“憧憧走官下,既至輒咎悔。”
分類:做官处所
《漢語大詞典》:厨传(廚傳)
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汉书·王莽传中:“吏民出入,持布钱以副符传,不持者,厨传勿舍,关津苛留。” 颜师古 注:“厨,行道饮食处;传,置驛之舍也。” 宋 苏轼 《到官病倦毛正仲惠茶戏作一诗为谢》:“繆为 淮海 帅,每愧厨传缺。” 清 钱谦益 《朱府君墓志铭》:“山川登涉,岁时燕赏,画船游屐,周流数百里间,厨传供张,皆取给于称贷。”
《漢語大詞典》:深密
(1).深沉缜密。谓内心掩藏很深。三国志·魏志·荀攸传:“ 攸 深密有智防,自从 太祖 征伐,常谋謨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北史·齐纪上·神武帝:“ 神武 性深密高岸,终日儼然,人不能测,机权之际,变化若神。” 老舍 《牺牲》:“他的深密没能完全胜过他的简单,可是他必须要深密。”
(2).指关系深厚密切。北史·恩幸传·齐诸宦者:“仓头始自家人,情寄深密,及於后主,则是先朝旧人,以勤旧之劳,致此叨窃。”
(3).浓密。宋书·薛安都传:“所在皆棘榛深密,难为用师,故能久自保藏,屡为民患。”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绿》:“我又曾见过 杭州 虎跑寺 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迭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4).指地方、处所很隐蔽。朱子语类卷八七:“西北隅为屋漏,西南为奥……此是至深密之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文若虚 搬在一个深密谨慎的卧房里头去处。”
(5).深奥隐秘。 许地山 《空山灵雨·爱流汐涨》:“孩子实在不能理会那‘一百日’底深密意思。”
《國語辭典》:居停  拼音:jū tíng
1.寄居、歇脚之处。清。洪升《长生殿》第三八出:「穷途流落,尚乏居停。」《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少卿兄要寻居停,此时不能久谈,要相别了。」
2.寄寓之所的主人。《老残游记》第二回:「现在天气渐寒,贵居停的病也不会再发,明年如有委用之处,再来效劳。」也称为「居停主人」。
《國語辭典》:居停主人  拼音:jū tíng zhǔ rén
寄寓之所的主人。《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上》:「自今已后,有因交关用欠陌钱者,宜但令本行头及居停主人、牙人等检察送官。」简称为「居停」。
《國語辭典》:一块(一塊)  拼音:yī kuài
1.单数的块状物。唐。皇甫湜〈石佛谷〉诗:「澶漫太行北,千里一块石。」《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崔宁谢了恩,寻一块一般的玉,碾一个玲儿,接住了御前交纳。」
2.一同、一起。《红楼梦》第二八回:「那丫头说:『等著宝玉一块儿走。』」
《漢語大詞典》:正衙
唐 宋 时正式朝会听政的处所。 唐 白居易 《紫毫笔》诗:“臣有奸邪正衙奏,君有动言直笔书。”旧唐书·地理志一:“ 明堂 之西有 武成殿 ,即正衙听政之所也。”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八:“ 丹凤 之内曰 含光殿 ,每至大朝会,则御之。次曰 宣政殿 ,谓之正衙,朔望大册拜,则御之。次曰 紫宸殿 ,谓之上閤,亦曰内衙,奇日视朝则御之。”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丁巳,初令百官正衙常朝外,五日一赴内殿起居。”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今之 文德殿 ,即 唐 之 宣政殿 也,在 周 为中朝,在 汉 为前朝,在 唐 为正衙。”
《漢語大詞典》:支移
宋 赋税的输纳方式。送纳赋税有固定处所,而以有馀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支移远近以户等高下而定。 宋哲宗 时, 陕西 分三等,乡村第一、二等户三百里、第三、四等户二百里,第五等户一百里。若非期限紧迫或战争急需,允许人户纳脚钱以免支移,成为变相加税。脚钱亦按等征收,且不断增重,甚至与正税相当。也有既不免支移,仍须添纳脚钱的。 宋 欧阳修 《原弊》:“今不先制乎国用,而一切临民而取之,故有支移之赋,有和糴之粟,有入中之粟,有和买之绢……用心益劳而益不足者,何也?制不先定而取之无量也。”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条制》:“又忧年计之不足,则多为支移、折变以取之,民纳租税数至或倍其本数。”宋史·食货志上二:“岁赋之物,其类有四:曰穀,曰帛,曰金、铁,曰物产是也……其输有常处。而以有餘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
《國語辭典》:义庄(義莊)  拼音:yì zhuāng
置田立庄,收租以赡养贫困的族人。宋代范仲淹曾买良田数千亩,收租储存,义庄产业即作族中公产。
《漢語大詞典》:方所
方向处所;范围。 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法身义》:“若定是金钢,即为名相;定是常住,便成方所。” 唐 顾况 《从江西入浙西淮南界道中寄齐相公》诗:“其境靡方所,出离内外中。” 宋 李纲 《小字华严经合论序》:“如泛巨海,浩无津涯,必观星斗,乃辨方所。” 明 宋濂 《径山愚庵禅师四会语序》:“若如来大法则不然,既无体段,又无方所。” 章炳麟 《菿汉微言》:“破我埶易,破法埶难。如时间有无始终,空间有无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