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4,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下一页
高心夔(字 伯足、陶堂 梦汉 号 碧湄、东蠡 )
程夔(字 咏琴 号 午坡 )
席子研( 夔 字 子研 )
袁思亮(字 伯夔、苏孙 )
崔舜球(字 德雄 号 夔典 )
纪夔
于云赞(字 夔仲 )
陈夔龙(字 筱石 号 庸庵、庸庵居士 名 夔鳞 )
况周颐( 周仪、周颐 字 夔笙、揆孙 号 玉臞词人、蕙风词隐、蕙风、玉梅道人 )
秦夔扬
陈夔麟(字 少石 )
徐夔飏
曹元忠(字 夔一 号 君直、凌波居士 )
陈少白(号 夔石 )
其它辞典(续上)
王文韶(字 夔石 号 耕娱、赓虞、退圃 文勤 )高心夔(字 伯足、陶堂 梦汉 号 碧湄、东蠡 )
程夔(字 咏琴 号 午坡 )
席子研( 夔 字 子研 )
袁思亮(字 伯夔、苏孙 )
崔舜球(字 德雄 号 夔典 )
纪夔
于云赞(字 夔仲 )
陈夔龙(字 筱石 号 庸庵、庸庵居士 名 夔鳞 )
况周颐( 周仪、周颐 字 夔笙、揆孙 号 玉臞词人、蕙风词隐、蕙风、玉梅道人 )
秦夔扬
陈夔麟(字 少石 )
徐夔飏
曹元忠(字 夔一 号 君直、凌波居士 )
陈少白(号 夔石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0—1908 【介绍】: 清浙江仁和人,字夔石,号耕娱,一作赓虞,晚号退圃。咸丰二年进士,铨户部主事。同治间任湖南巡抚,委兵事于按察使席宝田,镇压贵州苗民起事。光绪间一度权兵部侍郎,直军机。后出任云贵总督,能绥靖各路土司。甲午战争时,内调帮办北洋。李鸿章赴日议和,以文韶权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和议成,实授。奏设北洋大学堂,铁路学堂等。旋入赞军机,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八国联军入京后,随扈西安。回京,充政务处大臣、武英殿大学士。称疾乞休。卒谥文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5—1883 【介绍】: 清江西湖口人,字伯足,又字陶堂,原名梦汉。咸丰九年进士。以知州两权吴县知县。曾毁高景山寺,亲投泥像于湖,取缔寺僧敛财之举。后以治娼过激去职。诗文峻刻幽涩。有《陶堂志微录》。晚晴簃诗汇·卷一五六
高心夔,字伯足,号碧湄,湖口人。咸丰己未进士,官吴县知县。有《陶堂志微录》。词学图录
高心夔(1835-1883) 字伯足,号碧湄、陶堂、东蠡,平生喜陶诗,号陶堂。江西湖口人。咸丰九年进士,官江苏知县。曾入肃顺府为幕僚,深为倚重,成为其谋士。与王闿运、龙汝霖、李寿蓉、黄锡焘称"肃门五君子",位列其首。学识渊博,精研小学。自谓 "弱而好诗,尤好渊明,溯焉而上,游焉而下,不耻其不似也。"精篆刻,别开生面。工书法,临颜帖,可乱真,现存江苏宜兴"东坡书院"匾额,即其手笔。 肃顺死,仕运式微,长期郁闷,光绪九年逝,年仅48。有《陶堂志微录》。
人物简介
维基
程夔(1846年—1890年),谱名锦武,字咏琴,号午坡,安徽省徽州府歙县槐塘程氏,进士出身。程夔系为两淮盐运使程桓生(1819—1897)与汪氏夫人的第三子,出生于扬州。光绪三年(1877年),参加丁丑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3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六年四月,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1890年因肺痨病逝。
人物简介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席子研(1849?—?),名夔,字子研,四川彭县人。工诗善画,不得志于科举,遂橐笔走滇黔、历吴楚、游燕赵,继乃服官桂林。有诗集《风雨吟草》,刊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其时尚在人世,而有关中之行。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袁树勋之子,字伯夔,一字苏孙,行一。光绪己卯年十二月十四吉时生,湖南湘潭县人,民籍,附贡生花翎二品顶戴指分江苏试用道。民国初年曾任国务院秘书、印铸局局长。与陈散原交好。散原先生非常推崇他的学问文才,据说他的一些应酬文字由袁思亮代笔,《散原精舍诗文集》中有多首诗赠送袁思亮。另涵芬楼刊印《夷坚志》,是张元济借袁思亮藏宋版副本。其子袁东荣娶前青岛市市长胡若愚之二女儿胡锡大为妻。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崔舜球(1850~1886),字德雄,号夔典。清广东南海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授编修。著有《崔翰林遗集》 二卷。康有为有〈吊崔舜球诗〉,可知康、崔二人有交情 。维基
崔舜球,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三年(1877年),参加丁丑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105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六年四月,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
人物简介
维基
纪夔,湖北省武昌府武昌县人,进士出身。光绪六年(1880年),参加庚辰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57名。同年五月,著分部学习。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五
于云赞,字夔仲,慈利人。光绪乙酉拔贡,官攸县教谕。有《迎曦堂诗存》。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陈夔龙(一八五五—一九四八),字筱石,号庸庵,贵州贵筑人。光绪进士,历任河南、江苏巡抚,四川、湖广、直隶总督。有《梦蕉亭杂记》、《松寿堂诗存》等。维基
陈夔龙(1857年—1948年),又名夔鳞,字筱石,号庸庵居士,贵州省贵阳人,清末封疆大员,其文才洋溢,书法、诗文自成一家。著有《梦蕉亭杂记》、《庸庵尚书奏议》、《花近楼诗存》等。清文宗咸丰七年(1857年)生,清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年)取秀才,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八国联军登陆后,他于6月13日正式署理顺天府尹,这是他官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庚子五大臣被杀后,端郡王载漪指十五位大臣是汉奸,奏请立即处死,名单中他列名最后。在李鸿章回奏后,慈禧太后将奏折留中。他得知后认为署理顺天府尹吃力不讨好,请调,7月12日署理太仆寺正卿的王培佑回任,而他则署理太仆寺正卿,7月21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历任顺天府尹、漕运总督、河南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总督、湖广总督,宣统元年(1909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曾反对废除科举。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时,力主袁世凯出兵剿杀革命党人。袁世凯进京后,孝定景皇后以太后的名义颁布《退位诏书》,结束清朝的统治,创建民国后,陈以病告假,拒绝袁世凯邀请出任民国政要,退隐上海,常叹“二百六十八年之天下,从此断送,哀何可言”。民国六年(1917年)7月1日大力拥护张勋复辟,被任命为弼德院顾问大臣,举事不济后,再度匿居上海。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回师北京,于11月5日将清皇室驱赶出紫禁城,听闻后大力反对冯玉祥此举,更是痛心疾首写下:“瞻望北庭,神魂飞越”表其心。在冯玉祥北京政变前后的7月13日到10月15日,陈夔龙写就《梦蕉亭杂记》一书。在上海与清朝遗老陈三立、冯煦与瞿鸿禨等组织“逸社”,定期约会,饮酒赋诗,排遣忧思,但始终关心桑梓。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去世,享年91岁。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况周颐(1859-1926) 字夔笙,一字揆孙,号蕙风,又号玉梅道人,初名周仪。临桂(今桂林)人。光绪五年(1879)举人。授内阁中书,充会典馆纂修。辞官归。两江总督张之洞、端方先后延入幕中。又任教于龙城书院、南京师范学堂。入民国,在沪为寓公。精词学,论词标举半塘之"重、拙、大"说。为"清季四家"之一,又与王鹏运被推为"临桂词派"。编有《薇省词钞》、《粤西词见》。有《新莺词》等,晚年删定为《蕙风词》,又有《蕙风词话》。蕙风词
况周颐(一八五九~一九二六),近代词人。原名周仪,以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臞词人,晚号蕙风词隐。临桂(今广西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光绪五年(一八七九)举人。后官内阁中书、会典馆纂修,以知府分发浙江,曾入两江总督张之洞、端方幕府。 况周颐以词为专业,致力五十年,为晚清四大家之一。二十岁前,词作主“性灵”,“好为侧艳语”,“固无所谓感事”(赵尊岳《蕙风词史》)。
人物简介
维基
秦夔扬,江苏省太仓直隶州嘉定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九年(1883年),参加癸未科殿试,登进士二甲18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五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四年,授浙江道监察御史。
人物简介
琴志楼诗集卷十六
字少石。维基
陈夔麟,字少石,贵州开阳人,清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原籍江西抚州府崇仁县,同治十二年(1879年)补行甲子科举人。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二甲十一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九年,散馆改湖北谷城县知县,后改湖北江夏县知县。光绪三十年,任湖南粮储道。后升任湖北荆宜施道。光绪三十三年,任湖北按察使。次年改江西按察使。后兼署江西布政使。宣统元年,任广东布政使。著有《宝迂阁书画录》。
人物简介
维基
徐夔飏,广东省广州府东莞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参加光绪甲午科殿试,登进士二甲89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曹元忠(1865-1923) 字夔一,号君直、凌波居士。江苏吴县人。光绪举人。曾参加康有为公车上书。官至内阁侍读、资政院议员。民国后为遗老。有《笺经室遗集》。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少白(1869~1934),原名闻韶,号夔石,后改号少白〖参考陈德芸述《陈少白先生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五辑,1972年,页9。编者按:此书附有钟荣光〈陈少白先生传〉,言「随中山奔走,即于此时改名少白」,见页5。 〗,广东新会人。光绪十四年(1888)入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就读,后因孙文引介,转入香港西医书院,由于力唱革命,与孙文、尤列、杨鹤龄被列为「四大寇」。光绪二十年(1894)兴中会成立于檀香山,陈少白于1897年奉孙之命渡台,成立兴中会台湾分会,其在台诗歌皆为此时所作。光绪二十五年(1899)又奉孙之命至香港组织《中国日报》,此为最早提倡革命之中文报纸,并与保皇会刊论战。又成立振天声剧社、振天声白话剧社等以提倡民族主义。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曾于民国十年(1921)任总统府顾问,后不喜为官,退出政坛。民国二十三年(1934)卒于北平。著有《兴中会革命史要》、《兴中会革命史要别录》等书。少白在台诗作多录于《台湾新报》中,今据此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