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无几(無幾)  拼音:wú jǐ
1.很少、不多。如:「所剩无几」。《左传。昭公十六年》:「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
2.不久、不多时。《诗经。小雅。頍弁》:「死丧无日,无几相见。」《东观汉记。卷一六。桓典传》:「居无几,相王吉以罪被诛。」
《漢語大詞典》:何限
(1).多少,几何。 前蜀 韦庄 《和人春暮书事寄崔秀才》诗:“不知芳草情何限?只怪游人思易伤。” 宋 范成大 《次韵陆务观编修新津遇雨》之一:“平生飘泊知何限?少似 新津 风雨时。” 清 余怀 《〈板桥杂记〉序》:“一代之兴衰,千秋之感慨,其可歌可録者何限?” 鲁迅 《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穷乡僻壤或都会中,孤儿寡妇,贫女劳人之顺命而死,或虽然抗命,而终于不得不死者何限,但曾经上谁的口,动谁的心呢?”
(2).无限,无边。 唐 韩愈 《郴口又赠》诗之二:“沿涯宛转到深处,何限青天无片云。”
《國語辭典》:深浅(深淺)  拼音:shēn qiǎn
1.本指水深的程度。如:「不知这条溪深浅如何?」后泛指深度。《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后来的这一扑,力太猛了,这枯干戳进肚皮,有一尺多深浅。」
2.形容事物的强弱、大小、轻重。《西游记》第四回:「父王息怒,且恕巨灵之罪,待孩儿出师一遭,便知深浅。」
《漢語大詞典》:数目(數目)
细目。谓眼睛细小。周礼·考工记·梓人:“鋭喙决吻,数目顅脰,小体騫腹,若是者谓之羽属。” 孙诒让 正义:“毛诗释文云:‘数,细也。’谓细目也。”
《漢語大詞典》:凡几(凡幾)
共计多少。 宋 刘克庄 《水龙吟·寿赵癯斋》词:“闻自垂车日,都门外,送车凡几。”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然数百年来,相遇如君者,不知凡几。”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沙三》:“ 虎邱 繁华甲天下,酒楼歌榭,画舫灯船,每岁破家其中者,不知凡几。”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编》六:“因没有户籍竟无资格入学的失学儿童,正不知凡几。”
分類:共计多少
《國語辭典》:何若  拼音:hé ruò
1.怎么样。《史记。卷六九。苏秦传》:「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新唐书。卷一三六。李光弼传》:「光弼谓李抱玉曰:『将军能为我守南城二日乎?』抱玉曰:『过期何若?』」
2.像什么。《汉书。卷七二。龚胜传》:「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3.为什么。《管子。问》:「问刑论有常以行不可改也。今其事之久留也,何若?」
《國語辭典》:无多子(無多子)  拼音:wú duō zǐ
子,语助词。无多子,不多、很少。宋。史浩青玉案。閒忙两字无多子〉词:「閒忙两字无多子,叹举世,皆由此。」
分類:多少
《國語辭典》:首级(首級)  拼音:shǒu jí
秦法斩敌一首,得爵一级。后来就称人头为「首级」。《喻世明言。卷六。葛令公生遣弄珠儿》:「恰好遇著先锋沈祥,只一合斩于马下,跳下马来,割了首级。」《儒林外史》第一二回:「今日得便,已被我取了他首级在此。这革囊里面是血淋淋的一颗人头。」
《國語辭典》:量度  拼音:liáng duò
思量、忖度。《董西厢》卷二:「贤家试自心量度!」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三折:「只见他摇头侧脑费量度。」也作「量忖」。
《漢語大詞典》:重席
(1).层迭的坐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坐席层迭的多少表示身分的高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季氏 饮大夫酒, 臧紇 为客,既献, 臧孙 命北面重席,新樽絜之。” 杨伯峻 注:“重席,二层席。古代席地坐,席之层次,依其位之高低。仪礼·乡饮酒礼云:‘公三重,大夫再重。’则重席,大夫之坐。”仪礼·乡射礼“大夫辞加席,主人对,不去加席” 汉 郑玄 注:“辞之者,谦不以己尊加贤者也;不去者,大夫再重席,正也。宾一重席。”
(2).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载: 戴凭 解经不穷,“遂重坐五十餘席”。后用以借指学问渊博的儒者。周书·儒林传序:“握素怀鈆重席解颐之士,间出於朝廷。”南史·谢举传:“ 广 深叹服,仍以所执麈尾、斑竹杖、滑石书格荐之,以况重席焉。” 唐 骆宾王 《上郭赞府启》:“味道弹冠,望横经於重席。”参见“ 重坐 ”。
《漢語大詞典》:重坐
重罚,重刑。魏书·孝感传·长孙虑:“母因饮酒,其父 真 呵叱之,误以杖击,便即致死。 真 为县囚执,处以重坐。”
(1).指层迭列置的坐位。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高廊四注,重坐曲阁。” 郭璞 注引 司马彪 曰:“廊廡上级下级皆可坐,故曰重坐。”一说,重坐即重轩;或谓重坐即重室,指两层的楼房。参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裴駰 集解引 晋 郭璞 注, 清 王先谦 汉书补注
(2).谓所坐席位铺有多层坐垫。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帝令羣臣能説经者更相难詰,义有不通,輒夺其席以益通者, 凭 遂重坐五十餘席。”
《國語辭典》:均输(均輸)  拼音:jūn shū
1.职官名。汉武帝时于每郡所置均输官以流通货物。
2.宋代王安石变法时所创的一种新法。为政府先制定每年物品的预算,由发运司采购物资,以节省不必要的运费。
3.一种九章算术。
《國語辭典》:肥瘦  拼音:féi shòu
1.形体的胖瘦。《南史。卷一六。王玄谟传》:「孝武狎侮群臣,各有称目,多须者谓之羊,短长肥瘦皆有比拟。」
2.土地肥沃或贫瘠。
3.衣服的宽窄。
《漢語大詞典》:称物(稱物)
衡量物之多少、轻重。亦指按数量称取物品。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时 孙权 曾致巨象, 太祖 欲知其斤重…… 冲 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参见“ 称物平施 ”。
与事物相符。 晋 陆机 《文赋》序:“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漢語大詞典》:称物平施(稱物平施)
根据物品的多少,做到施与均衡。易·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孔颖达 疏:“称物平施者,称此物之多少,均平而施。”汉书·律历志上:“权者,銖、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糴之贵贱因地腴瘠,假如腹里糴价五钱六钱,则穷边断是八钱九钱,奈何使苦寒与逸肥一样同折,非称物平施之义也。”
《國語辭典》:平均  拼音:píng jūn
1.轻重相等,分量一致。《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钧者,均也,阳施其气,阴化其物,皆得其成就平均也。」
2.均匀计算。如:「董事会决议,公司今年的盈馀平均分给员工。」《清史稿。卷一○七。选举志二》:「临时试无定期,学期、年终、毕业考试分数与平日分数平均计算。」
《國語辭典》:中经(中經)  拼音:zhōng jīng
1.宫中秘藏的经籍。《晋书。卷三九。荀勖传》:「及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勖撰次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于是采公曾之中经,刊弘度之四部。」
2.唐、宋国子监教诸生读经或进士考试时,依文字的多寡,将经书分为大、中、小三级。隋唐称《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宋称《书经》、《易经》、《公羊》、《谷梁》、《仪礼》为「中经」。
3.中间经过。如:「从台北到高雄,中经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