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地区(地區)  拼音:dì qū
某区域范围。如:「东亚地区」、「阳明山地区」。
《漢語大詞典》:轩旷(軒曠)
(1).高爽空阔。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 双龙洞 ﹞洞闢两门,一南向,一西向,俱为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閶闔四启,非復曲房夹室之观。”
(2).指广阔无垠的大地。 宋 秦观 《与子瞻会松江得浪字》诗:“独留三百缸,聊用沃轩旷。”
《漢語大詞典》:地埒
泛指大地。埒谓四周的界限。 清 王夫之 《绎思》:“天维皇然其未倾,地埒犂然其未圮。”
《漢語大詞典》:员舆(員輿)
指大地;地球。 梁启超 《欧洲地理大势论》:“ 欧罗巴 其天之骄子乎?以员舆上最小之一洲,洲内部分为大小国者十数,而牢制天下。” 章炳麟 《原学》:“员舆之上诸老先生所不能理,往释其惑,若端拜而议,是之谓学。”参见“ 方舆 ”。
分類:大地地球
《國語辭典》:方舆(方輿)  拼音:fāng yú
大地。《文选。束晰。补亡诗六首之五》:「漫漫方舆,回回洪覆。」
分類:大地政事
《漢語大詞典》:巨块(巨塊)
大地。 唐 杨炯 《益州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序》:“逈七星於上列,太清不能潜混茫之机;环西海於中州,巨块不能秘生成之业。”
分類:大地
《漢語大詞典》:沈奥
亦作“沉奥”。
(1).深邃奥妙。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卷四:“ 东方朔 因滑稽浮诞以匡諫,洞心於道教,使沉奥之跡,昭然显著,故曰洞冥。” 明 张纶 《林泉随笔》:“ 宋太史 《宋曲》,沉奥典雅,极力模倣,犹瞠乎 柳 之后。”
(2).指深奥的学理。宋书·律历志下:“臣少鋭愚尚,专攻数术,搜练古今,博采沉奥, 唐 篇 夏 典,莫不揆量, 周 正 汉 朔,咸加该验。”
(3).指大地。语出文选·班固〈典引〉:“有沉而奥。” 李善 注:“奥,浊也。言两仪始分之时,其气和同,沉而浊者为地,浮而轻者为天。”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仰浮清之藐藐,俯沉奥之茫茫。”
《漢語大詞典》:青戊
指大地。周髀算经·日高图“凡甲乙之方黄色,戊之方青色” 唐 李籍 音义:“下地名青戊”。
分類:大地音义
《漢語大詞典》:垲壤(塏壤)
犹言大地。清史稿·艺文志一:“是时 敦煌 写经, 殷 墟龟甲,异书秘宝,胥见塏壤。”
分類:大地
《國語辭典》:无地(無地)  拼音:wú dì
1.没有土地。《战国策。赵策三》:「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予之乎?不与,则是弃前贵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
2.临近水边的土地。唐。王勃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3.不尽。如:「欢喜无地」。
《國語辭典》:九原  拼音:jiǔ yuán
1.九州大地。《国语。周语下》:「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南朝宋。鲍照松柏篇〉:「永离九原亲,长与三辰隔。」
2.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后泛指墓地。唐。韦庄〈感怀〉诗:「四海故人尽,九原新冢多。」唐。皎然短歌行〉:「萧萧烟雨九原上,白杨青松葬者谁?」
3.九泉,人死后居住的地方。宋。苏轼 亡妻王氏墓志铭:「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你与我事母养子,才是本等。我在九原亦可瞑目。」
《國語辭典》:大地  拼音:dà dì
整个地面。如:「大地回春,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漢語大詞典》:动地(動地)
震撼大地。《公羊传·文公九年》:“地震者何?动地也。”北齐书·神武纪上:“ 神武 亲送之郊,雪涕执别,人皆号慟,哭声动地。”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渔阳 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毛泽东 《七律·答友人》:“ 洞庭 波涌连天雪, 长岛 人歌动地诗。”
《漢語大詞典》:地中
(1).地平面以下;地面以下。孟子·滕文公下:“水由地中行, 江 、 淮 、 河 、 汉 是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盖石油至多,生於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盖他处水皆转峡出,必有一洩水门,惟此地明洩涧甚少,水皆从地中透去。”
(2).大地的正中。周礼·地官·大司徒:“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 孙诒让 正义:“地中者,为四方九服之中也。荀子·大略篇云: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
(3).泛指地理位置居中。 唐 韩愈 《衢州徐偃王庙碑》:“ 秦 处西偏,专用武胜…… 徐 处得地中,文德为治。”
《國語辭典》:坤维(坤維)  拼音:kūn wéi
地的四角。《文选。张协。杂诗一○首之二》:「大火流坤维,白日驰西陆。」
《漢語大詞典》:地炉(地爐,地鑪)
亦作“ 地鑪 ”。
(1).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鑪,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后因以“地炉”为大地陶冶万物的神炉。 清 黄遵宪 《东沟行》:“地炉煮海海波涌,海鸟絶飞伏蛟恐。”
(2).就地挖砌的火炉。 唐 岑参 《玉门关盖将军歌》:“军中无事但欢娱,暖屋绣帘红地炉。”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李泌钱若水事相类:“ 若水 如期往,见一老僧与 希夷 拥地炉坐。” 清 黄景仁 《初四复雪》诗:“知君浑舍有同赏,榾柮煴火围地炉。” 赵树理 《新食堂里忆故人》:“饭厅里摆着两列方桌,每张桌周围有四条板登;中间留着相当宽的路,烧着两个地炉。”
(3).火炕。又称地炕。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威宁伯》:“ 王越 抚 大同 ,一日大雪,方坐地鑪,使诸伎抱琵琶捧觴侍,而一千户詗虏还,即召入与谈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