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带冕(帶冕)
大带和冠冕。借指高官尊位。汉书·叙传上:“今吾子幸游帝王之世,躬带冕之服。” 颜师古 注:“带,大带也;冕,冠也。”
《漢語大詞典》:黄绅(黄紳)
古代官员束腰的黄色大带。 汉 刘向 说苑·辨物:“於是乃备黄冕,带黄绅,斋于中宫。”
《漢語大詞典》:衣褒带博(衣褒帶博)
宽衣大带。古代儒生的服式。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庆元党:“相与餐麤食淡,衣褒带博。”
《漢語大詞典》:逢衣浅带(逢衣淺帶)
古时儒者所服的一种服饰。宽袖腰束大带。荀子·儒效:“逢衣浅带,解果其冠。” 唐 独孤及 《冬夜裴员外薛侍御置酒宴集序》:“贤豪毕会,升降有序,逢衣浅带,十有五人。”
《漢語大詞典》:缝衣浅带(縫衣淺帶)
宽袖大带。古代儒者之服。亦指儒者。庄子·盗跖:“今子脩 文 武 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 成玄英 疏:“制缝掖之衣,浅薄之带。” 郭庆藩 集释:“缝衣浅带, 向秀 注曰:‘儒服宽而长大。’” 唐 李白 《冬夜裴郎中薛侍御宴集序》:“贤豪毕萃,升降有序,缝衣浅带,十有五人。”参见“ 缝掖 ”。
分類:大带儒者
《漢語大詞典》:缝掖(縫掖)
亦作“ 缝腋 ”。 大袖单衣,古儒者所服。亦指儒者。《后汉书·王符传》:“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 李贤 注:“礼记·儒行:‘ 孔子 曰:“ 丘 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 郑玄 注曰:‘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单衣也。’”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大夫士,狐貉缝腋,羔麑豹袪。”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陛下若以臣之贱不足以赎 邕 , 鴈门 缝掖有効矣。”明史·金毓峒传:“因言 復社 一案,其人尽缝掖,不可以一夫私怨开祸端。” 清 汪懋麟 《同展成入直史馆蒙示和谢惠连秋怀诗走笔和之》:“安能学缝掖,巧黠各相半。”
《漢語大詞典》:衮带头(衮帶頭)
束腰大带上的金属钩。楚辞·大招“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汉 王逸 注:“鲜卑,衮带头也。言好女之状,腰支细少,颈鋭秀长,靖然而特异,若以鲜卑之带,约而束之也。” 洪兴祖 补注:“前汉·匈奴传:‘黄金犀毗。’ 孟康 曰:‘要中大带也。’ 张晏 曰:‘鲜卑郭洛带,瑞兽名也。 东胡 好服之。’ 师古 曰:‘犀毗, 胡 带之钩,亦曰鲜卑。’”
《國語辭典》:褒衣博带(褒衣博帶)  拼音:bāo yī bó dài
宽衣阔带。为古代儒生的服装。《汉书。卷七一。隽疏于薛平彭传。隽不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漢語大詞典》:率带(率帶)
古代为死者着衣毕,再加于尸的大带。礼记·杂记上:“率带,诸侯大夫皆五采,士二采。” 郑玄 注:“此谓袭尸之大带。率,繂也。繂之,不加箴功。” 孔颖达 疏:“此谓尸袭竟,而著此带也。率,谓为带也,但摄帛边而熨杀之,不加箴功,异于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