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7,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卿佐
议谥
号谥
赐玦
斯高
册免
彤矢
处守
赐几
金券
六臣
都坐
纳陛
国辅
朝珂
《漢語大詞典》:卿佐
指辅佐国君的执政大臣。左传·昭公九年:“君之卿佐,是谓股肱。”国语·周语中:“今 陈侯 不念胤续之常,弃其伉儷妃嬪,而帅其卿佐以淫於 夏氏 ,不亦嬻姓矣乎?” 晋 陶潜 《与子俨等疏》:“ 潁川 韩元长 , 汉 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於没齿。”
《漢語大詞典》:议谥(議謚)
亦作“ 议諡 ”。 古代帝王或大臣死后,礼官评议其生平事迹,拟具上谥或赐谥的名号请旨定夺,叫“议謚”。国语·楚语上:“王卒,及葬, 子囊 议謚。”晋书·秦秀传:“ 何曾 卒,下礼官议諡。” 唐 颜真卿 《请复七圣谥号状》:“ 宝应 中,二圣山陵有司议諡,事不师古,变而行权。” 清 冯景 《濮议议》:“始议謚时,有司奏为人后者为之子,故降其父母不得祭。”
《漢語大詞典》:号谥(號諡)
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 汉 司马相如《封禅文》:“继昭夏,崇号諡,畧可道者七十有二君。”《汉书·宣帝纪》:“故皇太子在 湖 ,未有号諡。”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作者之书事也,乃没 吴 蜀 号諡,呼 权 备 姓名,方於 魏 邦,悬隔顿尔,惩恶劝善,其义安归?”
《漢語大詞典》:赐玦(賜玦)
(1).赐给玉玦。谓斥逐大臣。语本荀子·大略:“絶人以玦,反絶以环。” 杨倞 注:“古者臣有罪待放於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絶,皆所以见意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赐环》:“平生壮气凌霄汉,雄心未肯销灭,喜忠义再陪弭笔,姦佞终教赐玦。” 明 杨珽《龙膏记·访旧》:“向年 元载 赐玦之时,其女 湘英 ,没入我家。”
(2).赐给玉玦。表示优宠。三国志·魏志·锺繇传“ 文帝 在东宫,赐 繇 五熟釜,为之铭曰”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繇 报书曰:‘昔忝近任,并得赐玦。尚方耆老,颇识旧物。’”
《漢語大詞典》:斯高
秦 代大臣 李斯 与 赵高 的并称。 唐 李白 《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 斯 高 柄 秦 , 嬴 世不二。”
《漢語大詞典》:册免
谓发布诏书,将大臣免职。
《漢語大詞典》:彤矢
朱漆箭。古代天子用以赐有功诸侯大臣。书·文侯之命:“彤弓一,彤矢百。”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凡此者,妕盘虽丽,难鐫彤矢之勋;曶鼎良珍,莫罄赤环之绩。”参见“ 彤弓 ”。
《國語辭典》:彤弓  拼音:tóng gōng
1.红色的弓。古代天子用来赏赐有功的诸侯或大臣,使专用于征伐。《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
2.《诗经。小雅》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彤弓,天子锡有功诸侯也。」古代天子宴飨有功诸侯赏赐弓矢时的乐歌。首章二句为:「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漢語大詞典》:处守(處守)
(1).古代主管都城守卫的官吏。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晋侯 济自 泮 ,会于 夷仪 ,伐 齐 ,以报 朝歌 之役。 齐 人以 庄公 説,使 隰鉏 请成……赂 晋侯 以宗器、乐器。自六正、五吏、三十帅、三军之大夫、百官之正长、师旅及处守者,皆有赂。” 杜预 注:“处守,守国者。”
(2).犹留守。古时国君离开京城,命大臣留守其地。孟子·告子下:“ 孟子 居 邹 , 季任 为 任 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 赵岐 注:“ 季任 为之居守其国也。”
《漢語大詞典》:赐几(賜几)
古代天子给有功的老年大臣赐以倚几,以示荣宠。 宋 刘攽 《挽温通议》诗:“聪明百龄事,冠带五朝贤。赐几元知止,临雍尚缺然。”
《漢語大詞典》:金券
(1).铁券的美称。帝王赐大臣的信物。北史·节义传·尧君素:“朝廷又赐金券,待以不死, 君素 卒无降心。”新唐书·苑君璋传:“ 高祖 遣 鴈门 人 元普 赐金券,会 頡利 亦召之,意犹豫。”金史·熙宗纪:“七月甲午, 回鶻 遣使来贡……丁酉,赐 宗弼 金券。”
(2).能直接兑换黄金的票证。 廖仲恺 《钱币革命与建设》:“现时金之流通,几全借纸币或金券,而金之本身,藏诸国库。”
《漢語大詞典》:六臣
(1).指 商 代的六大臣: 伊尹 、 伊陟 、 臣扈 、 巫咸 、 巫贤 、 甘盘 。书·君奭:“我闻在昔 成汤 既受命,时则有若 伊尹 ,格于皇天。在 太甲 ,时则有若 保衡 。在 太戊 ,时则有若 伊陟 、 臣扈 ,格于上帝。 巫咸 乂王家。在 祖乙 ,时则有若 巫贤 。在 武丁 ,时则有若 甘盘 。率惟兹有陈,保乂 有殷 。” 蔡沉 集传引 吕氏 曰:“此章序 商 六臣之烈。”按, 伊尹 、 保衡 为一人。
(2).指 汉 初的六反臣: 淮阴侯 韩信 、 淮南王 黥布 、 梁王 彭越 、 韩王 信 、 赵 相 贯高 、 代王 陈豨 。文选·陆机〈五等论〉:“是以诸侯阻其国家之富,凭其士民之力,势足者反疾,土狭者逆迟,六臣犯其弱纲,七子衝其漏网。” 李善 注:“汉书 贾谊 曰:‘大抵彊者先反。及 淮阴 王 楚 最彊,则最先反。 韩信 倚 胡 ,则又反。及 贯高 因 赵 资,则又反。 陈豨 兵精,则又反。 彭越 用 梁 ,则又反。 黥布 用 淮南 ,则又反。 卢綰 最弱,最后反。’然 谊 言八而 机 言六者, 贯高 非五等, 卢綰 亡入 匈奴 ,故不数之。”
(3).指 唐 代注解文选的六臣: 李善 、 吕延济 、 刘良 、 张铣 、 李周翰 、 吕向 。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文选李善五臣同异》:“其所列异同,不知是用五臣集注原书对校,抑从当时六臣本钞出。”
(4).指 唐 末的六佞臣: 张文蔚 、 杨涉 、 薛贻矩 、 苏循 、 张策 、 赵光逢 。 唐 哀帝 逊位于 朱温 , 张文蔚 、 苏循 分别为正副册礼使, 杨涉 、 张策 分别为正副押传国宝使, 薛贻矩 、 赵光逢 分别为正副押金宝使。见新五代史·唐六臣传序。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方回》:“ 仇仁近 有句云:姓名不入六臣传,容貌堪传九老碑。” 清 顾炎武 《王官谷》诗:“坠笏 雒阳 墀,归来卧积雪,视彼六臣流,耻与冠裳列。”
《漢語大詞典》:都坐
亦作“ 都座 ”。
(1).政事堂。 魏 晋 时大臣商议政事的地方。晋书·孔愉传:“ 王导 闻而非之,於都坐谓 愉 曰:‘君言姦吏擅威,暴人肆虐,为患是谁?’”北史·文苑传·樊逊:“祕书监 尉瑾 移尚书都坐,凡所得别本三千餘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闕。”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二年:“ 宗爱 方用事,威振四海。尝召百官於都坐。” 胡三省 注:“ 魏 有都坐大官。 魏 之都坐,犹 唐 之朝堂也。或曰都坐尚书。都坐即 唐 之政事堂。”
(2).借指尚书令等大官。北齐书·胡长仁传:“ 长仁 累迁右僕射及尚书令……省务既繁,簿案堆积,令史欲諮都座,日有百数。”北史作“都坐”。
《漢語大詞典》:纳陛(納陛)
古代帝王赐给有殊勋的诸侯或大臣的“九锡”之一。凿殿基为登升的陛级,纳之于檐下,不使尊者露而升,故名。《韩诗外传》卷八:“诸侯之有德,天子锡之,一锡车马……五锡纳陛。”汉书·王莽传上:“朱户、纳陛。”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纳,内也,谓凿殿基际为陛,不使露也。”一说,纳陛为致于殿两阶之间,便于上殿。见《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是用锡君纳陛以登” 李周翰 注。后代亦以为对大臣的优遇。宋史·吕端传:“又以 端 躯体洪大,宫庭阶戺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此为木制者。
《漢語大詞典》:国辅(國輔)
辅国。亦指辅国大臣。汉书·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风听化。国辅大臣未襃,而 昌邑 小輦先迁,此过之大者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於是国辅、老臣、羣官、宿将,歷问明德,推据崇高,咸仰 僧伽罗 之福智也。” 唐 玄宗 《春晚宴两相及礼官丽正殿学士探得风字》诗:“言谈延国辅,词赋引文雄。”
《漢語大詞典》:朝珂
(1).大臣上朝所乘之马。珂,马笼头上的饰物。 唐 李商隐 《镜槛》诗:“岂能抛断梦,听鼓事朝珂。” 冯浩 笺注:“隋书·志曰:马珂,三品以上九子,四品七子,五品五子。”
(2).泛称马。 宋 柳永 《西施》词:“断肠最是金闺客,空怜爱,奈伊何,洞房咫尺,无计枉朝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