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7,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踏逐
师臣
托孤
进拟
贵臣
启封
九官
国相
重禄
赐谥
丞弼
容成
正卿
三锡
武帐
《國語辭典》:踏逐  拼音:tà zhú
1.物色、访求。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九。顾觅人力》:「如府宅官员,豪富人家,欲买宠妾、歌童、舞女、厨娘、针线供过、粗细婢妮,亦有官私牙嫂及引置等人,但指挥便行踏逐下来。」
2.助产。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八。宫中诞育仪例略》:「合用药材,催生物件,合本位踏逐老娘伴人,乳妇抱女,洗泽人等。」
《漢語大詞典》:师臣(師臣)
对居师保之位或加有太师官号的执政大臣的尊称。 唐 颜真卿 《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方崇乞言之典,以极师臣之敬。” 宋 梅尧臣 《太师杜公挽词》:“国佐三公进,师臣一品归。”宋史·奸臣传·贾似道:“ 理宗 崩, 度宗 又其所立,每朝必答拜,称之曰师臣而不名。” 元 张宪 《咸淳师相》诗:“十年国势尽倾摧,犹谓师臣堪付託。”
《國語辭典》:托孤(託孤)  拼音:tuō gū
人临终前,委托他人照料遗留的子女。《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备传》:「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招姐要把小梅寄在他家里去分娩,只当是托孤与他。」
《漢語大詞典》:托孤寄命
《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邢昺疏:"可以托六尺之孤者,谓可委托以幼少之君也。若周公、霍光也;可以寄百里之命者,谓君在亮阴,可当国摄君之政令也。"后以"托孤寄命"指受遗命托付辅助幼君;或君主居丧时,受命摄理朝政。亦泛指付托以非常之重任。
《國語辭典》:托孤寄命(託孤寄命)  拼音:tuō gū jì mìng
语本《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指托付照拂孤幼的君王并委以君国政令的重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亦是窥见他静定凝重处,故逆知其可以托孤寄命。」明。李贽〈与友朋书〉:「顾托孤寄命,有君子之。」
《漢語大詞典》:进拟(進擬)
(1).谓准备向某处进军。宋书·垣护之传:“宜使 竺灵秀 速进 滑臺 助 朱脩之 固定,节下大军进拟 河北 ,则 牢 洛 游魂,自然奔退。”
(2).犹奏呈。谓大臣奏呈事项,作为拟议,以备采用。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或同列进拟稍繁,则谓之沓伯。”旧唐书·李绅传:“会 逢吉 进拟,言 李绅 在内署时,尝不利於陛下,请行贬逐。” 宋 秦观 《录壮愍刘公遗事》:“时 陕西 转运使员缺,执政方以公进拟 真宗 。” 宋 赵升 朝野类要·进拟:“进拟,刑部定法断狱奏呈也。”
《漢語大詞典》:贵臣(貴臣)
(1).本指公卿大夫位高的家臣,后泛指显贵的大臣。仪礼·丧服:“传曰:公聊大夫室老、士,贵臣;其餘皆众臣也。” 郑玄 注:“室老,家相也;士,邑宰也。”韩非子·八说:“明主之国,有贵臣,无重臣。贵臣者,爵尊而官大也;重臣者,言听而力多者也。” 汉 王符 潜夫论·明闇:“故人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诬,而远人不得欺也。”旧唐书·于志宁传:“ 太宗 命贵臣内殿宴,怪不见 志寧 ,或奏曰:‘敕召三品已上。 志寧 非三品,所以不来。’” 明 钱琦 《钱公良测语·鉴远》:“婴儿之病,多起於食;贵臣之祸,多起於宠。”
(2).中贵,宦官。 唐 刘禹锡 《子刘子自传》:“是时太上久寝疾,宰臣及用事者都不得召对,宫掖事秘,而建 桓 立 顺 ,功归贵臣。” 唐 李商隐 《为荥阳公谢赐冬衣状》:“岂望司服颁衣,贵臣传詔,綾裁飞鵠,絮裛仙蚕。” 宋 宋祁 《御戎论》:“夫大将在外,必有贵臣监军。贵臣见敌至,不课彼己强弱,不待便利,促其将使鬭,鬭而败,闭垒不敢出矣。”
《國語辭典》:启封(啟封)  拼音:qǐ fēng
1.拆开封闭物。《列子。汤问》:「匣而藏之,未尝启封。」后亦特指将查封房屋、器物的封条撕去。如:「他的公寓,自去年被查封到现在,仍未启封。」
2.天子将土地分封给宗族或有功的臣子。唐。刘禹锡〈上门下裴相公启〉:「君臣相遇,播于乐章,山河启封,载在盟府。」
《漢語大詞典》:九官
(1).古传 舜 设置的九个大臣。《汉书·刘向传》:“臣闻 舜 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 颜师古 注:“《尚书》: 禹 作司空, 弃 后稷, 契 司徒, 咎繇 作士, 垂 共工, 益 朕虞, 伯夷 秩宗, 夔 典乐, 龙 纳言,凡九官也。” 唐 杜牧 《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虽九官事 舜 ,十人佐 周 ,校於太尉,未可为比。”
(2).泛指九卿六部的中央官员。《南齐书·乐志》:“六典联事,九官列序。” 宋 叶适 《纪纲一》:“自 尧 舜 已来,外有岳牧,内有九官,一以制度,颁以文告。”
《漢語大詞典》:国相(國相)
(1).古时辅政的大臣。左传·宣公十二年:“困兽犹鬭,况国相乎!”
(2).比喻具有辅国之才的人。史记·晋世家:“ 晋公子 贤,而其从者皆国相。”
(3).指王国或封国辅政之臣。 宋 陆游 《蜡弹省札》:“大者为王……其国并置国相一员,委本国选择保奏,当降真命。”
(4).指侯国的长官。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南史五·宋州郡国相:“ 扬州 南徐州 诸州但有令长,自 南豫州 以下始有国相。”
《漢語大詞典》:重禄
(1).厚俸,高薪。管子·立政:“功力未见於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礼记·中庸:“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朱熹 集注:“谓待之诚而养之厚。”史记·李斯列传:“ 斯 , 上蔡 閭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皆至尊位重禄者,故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
(2).古代借指重臣、大臣。国语·越语下:“ 吴王 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 姑苏 。” 韦昭 注引 贾侍中 曰:“重禄,大臣也。”
《漢語大詞典》:赐谥(賜謚,賜諡)
亦作“ 赐諡 ”。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周礼·春官·大史:“小丧赐謚。” 郑玄 注:“小丧,卿大夫也。”史记·秦本纪:“四十八年, 文公 太子卒,赐謚 竫公 。”宋史·司马光传:“ 夏竦 赐謚 文正 , 光 言:‘此謚之至美者, 竦 何人,可以当之?’改 文庄 。”明史·礼志十四:“若官品未高而侍从有荣,或以死勤王事者,特赐諡,非常例。”《东周列国志》第三回:“ 郑伯友 死於王事,赐諡为 桓 。” 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对于 中国 的有一部分并不是‘人’的生物,洋大人如何赐谥,我不得而知。”
《漢語大詞典》:丞弼
(1).辅佐的大臣。 宋 苏辙 《论用台谏札子》:“每当视朝,上有丞弼朝夕奏事,下有臺諫更迭进见。”明史·戴士衡传:“陛下高拱九重,目不睹师保之容,耳不闻丞弼之议。” 清 顾炎武 《杭州》诗之二:“南渡始侨藩,懿亲藉丞弼。”
(2).辅佐的职位。 宋 苏辙 《西掖告词·张璪光禄大夫资政殿学士知郑州》:“昔我神考,收擢儁良,置於丞弼。” 明 归有光 《张治赐谥文毅诰文》:“往殿 南都 ,以长六卿;寻被召还,置之丞弼。”
(3).辅佐。 宋 范仲淹 《谢授知邠州表》:“詔旨弗从留居丞弼之位,表章再露,请陈戎狄之机。”明史·李善长等传赞:“其从容丞弼之任者, 李善长 、 汪广洋 、 胡惟庸 三人而已。”
《國語辭典》:容成  拼音:róng chéng
相传为黄帝时的史官,始造历法。后道家附会为仙人,说是黄帝、老子之师,并发明采阴补阳的方法。《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容成子十四篇,又方技房中有容成阴道二十六卷,皆不传。
《漢語大詞典》:正卿
上卿。 春秋 时诸侯国的最高执政大臣,权力仅次于国君。左传·文公七年:“子为正卿,以主诸侯,而不务德,将若之何?”国语·晋语八:“ 晋 为诸侯盟主,子为正卿,若能靖端诸侯,使服听命於 晋 , 晋国 其谁不为子从?”史记·汲郑列传:“ 黯 ( 汲黯 )数质责 汤 ( 张汤 )於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二者无一焉。’”
《漢語大詞典》:三锡(三錫)
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三种器物。 晋 陆云 《涉江》:“岂三锡之又晞,乃裔予於遐宾。” 明 张居正 《寿司寇王西石》:“翁今寿登七袠,太夫人垂及百龄,而以八座之尊,承欢膝下,三锡之服,绚烂庭前。” 明 徐渭 《代贺张相公启》:“赐物駢繁,直逾三锡。”详“ 九锡 ”。
《國語辭典》:九锡(九錫)  拼音:jiǔ xí
古代天子优礼大臣,所赐与的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弓矢、鈇钺、秬鬯等九种物品。《三国演义》第六一回:「合受魏公之位,加九锡以彰功德。」明。周朝俊《红梅记》第二四出:「我为一朝臣宰,礼绝百寮,恩加九锡,封祖荫孙,富贵已极。」
《漢語大詞典》:武帐(武帳)
置有兵器的帷帐。帝王或大臣所用。《汉书·汲黯传》:“上尝坐武帐, 黯 前奏事,上不冠,望见 黯 ,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今御武帐,置兵阑五兵於帐中也。” 王先谦 补注引 沈钦韩 曰:“帐置五兵,盖以兰錡围四垂,天子御殿之制如此。有灾变,避正殿寝兵,则不坐武帐也。”一说,织有武士像的帷帐。汉书·霍光传:“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曹彬 ﹞性仁恕,清慎无挠,强记善谈论,清白如寒儒,宅帑无十日之畜;至坐武帐,止衣弋綈紵袍,素胡床而已。” 王闿运 《哀江南赋》:“天子宵衣罢食,将军武帐开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