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大西洋  拼音:dà xī yáng
Atlantic Ocean
海洋名。介于美洲与欧洲、非洲之间,北通北极海,南接南极海,面积约八千二百万平方公里。和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北极海)、南冰洋(南极海)合称五大洋。
《国语辞典》: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  拼音:běi dà xī yáng gōng yuē
西元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美、英、法、加拿大、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挪威、丹麦、冰岛、义大利、葡萄牙等十二个原始缔约国所订立的公约,后有希腊、土耳其、西班牙、德国……等十六国相继参加,共计二十八国。其目的是针对独立国协共产势力实行集体防禦政策,该条约的第五条款规定,任何缔约国受到武装攻击,即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武装攻击,必须共同抗禦和支援。但这项条款一直到冷战结束都没有被动用。
《国语辞典》:北大西洋航线(北大西洋航线)  拼音:běi dà xī yáng háng xiàn
联络北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航线。目的是使北美东部和欧洲取得海运和空运的来往,是世界最繁忙的一条航线。约位在北纬四十度至五十度间,伦敦和纽约为此航线两端的最大商港。
《国语辞典》:北大西洋洋流  拼音:běi dà xī yáng yáng liú
位于北大西洋的暖流,自北美墨西哥湾往东北流,可达北极海。水温特高,流速亦强,温暖的海水使地处高纬度的北欧沿岸,海水冬不结冰,当地居民因而得以利用此洋流靠海为生。
《国语辞典》:大西洋时代(大西洋时代)  拼音:dà xī yáng shí dài
十六世纪欧洲的海外探险和拓殖,使得大西洋沿岸国家取代了地中海周围的势力,成为左右欧洲的主要力量,史称为「大西洋时代」。
《国语辞典》:大西洋宪章(大西洋宪章)  拼音:dà xī yáng xiàn zhāng
西元一九四一年八月十四日,罗斯福、邱吉尔在大西洋美军军舰会谈后,发表两国共同宣言,美国当时尚未参战。全文分八项,主要包含反对侵略、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自由与未来建立全面性安全体系的愿望等。
《国语辞典》: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拼音:běi dà xī yáng gōng yuē zǔ zhī
西元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所成立的一个组织。目的在抵抗前苏联共产势力,共同防卫西欧安全。英文简写为NATO。简称为「北约」、「北约组织」。苏联解体后,北约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
《国语辞典》:新大西洋主义(新大西洋主义)  拼音:xīn dà xī yáng zhǔ yì
美国于西元一九九○年所提出的美、欧新关系的构想。由美国总统布希在任内与国务卿贝克共同提倡,主要在以平等地位和欧市合作处理国际事务。
《国语辞典》:新大西洋宪章(新大西洋宪章)  拼音:xīn dà xī yáng xiàn zhāng
美国于西元一九七三年四月所发表的章程。以促进美国、西欧、加拿大、日本在政治、军事及经济上的合作为目的,定期举行高峰会议,以巩固西方的阵容。
《漢語大詞典》:北大西洋暖流
北大西洋的西风漂流。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在盛行西风下,横过大西洋北部。在北纬40°附近分为两支,南支向南流,称加那利寒流;北支向东北流,至北纬60°附近再分为两支,一支偏向西北,最后成为西格陵兰暖流,另一支继续向东北流,伸入北冰洋。
《漢語大詞典》:大西洋海岭
也称“大西洋中脊”。大西洋中部巨大的海底山系。长约15000多千米,大致呈s形。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脊部一般距海面2500~3000米,个别高突部分露出水面,形成岛屿,如冰岛等。
《國語辭典》:飓风(颶風)  拼音:jù fēng
发生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以及墨西哥西岸、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空气旋流。相当于西太平洋的台风、南太平洋及南印度洋诸岛的旋风。
《國語辭典》:海地  拼音:hǎi dì
Haiti
1.国名。位于加勒比海区。参见「海地共和国」条。
2.岛名。为西印度群岛之一,介于古巴岛与波多黎各岛之间。
《国语辞典》:湾流(湾流)  拼音:wān liú
即「墨西哥湾流」。北大西洋中的海流。发源于加勒比海,绕行墨西哥湾后,于美国佛罗里达海峡流出。往东北流,约在北纬四十度分成两支,北支跨越北大西洋,成为北大西洋暖流,南支经由西非重新回到赤道。具有速度快,温度高的特徵。
《國語辭典》:美洲  拼音:měi zhōu
America
世界五大洲之一。位于西半球,西界太平洋,北临北极海,东界大西洋,南端是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交会处,包括南北两大陆、西印度群岛及所属岛屿,是世界第二大洲。面积四千二百一十万平方公里。因直到十五世纪,始为义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发现,故欧洲人称美洲为「新大陆」。也称为「亚美利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