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25,分449页显示 上一页 416 417 418 419 420 422 423 424 425 下一页
许珌(字 天玉 号 星斋、星亭 )
魏天赏(字 崃庵 )
李天根(名 大本 字 云墟、天根 )
詹方桂(字 天木 )
释天隐
陈天清(字 如水 )
张若麒(字 天石 )
李天培(字 承之 )
王天春(字 鲁源 )
袁天秩
邓天锡(字 培生 号 石浪 )
陶天球(字 大治、昭辑 )
曹垂灿(字 天祺 )
朱术桂(字 天球 号 一元子 长阳王、宁靖王 )
其它辞典(续上)
潘登贵(字 天章 )许珌(字 天玉 号 星斋、星亭 )
魏天赏(字 崃庵 )
李天根(名 大本 字 云墟、天根 )
詹方桂(字 天木 )
释天隐
陈天清(字 如水 )
张若麒(字 天石 )
李天培(字 承之 )
王天春(字 鲁源 )
袁天秩
邓天锡(字 培生 号 石浪 )
陶天球(字 大治、昭辑 )
曹垂灿(字 天祺 )
朱术桂(字 天球 号 一元子 长阳王、宁靖王 )
人物简介
维基
潘登贵(1614年12月2日—?),字天章,四川嘉定州犍为县人,嘉定州籍,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崇祯十二年(1639年)己卯科四川乡试第五十二名举人,十三年(1640年)中式庚辰科会试第二百五十二名,三甲第九十名进士。刑部观政,授合肥县知县。顺治二年(1645年)任怀远县知县,祀怀远县名宦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福建侯官人,字天玉,号星斋。明崇祯举人,清顺治中任安定知县。工诗,与王士禛交善。有《许铁堂诗钞》、《梁园集》。晚晴簃诗汇·卷二十七
许珌,字天玉,号星亭,侯官人。举人,官安定知县。有《铁堂诗钞》。
人物简介
维基
魏天赏,字崃庵,河南遂平县人。清初官员。崇祯十六年(1643年)中癸未科进士。未及授官,甲申之变,李自成陷北京,遂降,授官淮扬盐运使。顺治元年,清兵入关(1644年),仕清。顺治三年(1646年),补选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江阴人,初名大本,字云墟。李崧子。不应科举。工诗。曾搜集明清之际史料,编《爝火录》,记南明弘光、永历史事,撰于乾隆十二三年。另有《云墟小稿》,及《黄金环》、《白头花烛》、《颠倒鸳鸯》等剧。清诗别裁集
原名大本,字天根,江南无锡人。○吾友芥轩子也。生平不妄言,不疾行,硁硁自守,人有假其名具呈当事者,知之曰:“污我名矣。”遂易之以字,余仍之,恐违其志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安徽休宁人,字天木。工书画,精医理,通术数,能预测天气。顺治二年,避居松罗山。有《四家小品》。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天隐,荆溪闵氏子。早岁失怙,奉母居贫,不能力学,种圃以养。年二十,始自检束,蔬食盟心,然未识三宝归向,唯对神立誓,若邪念忽起,则默诵《小人閒 居为不善章》,顿然念息。一日听讲《楞严》“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因自警惕,欲图解脱。适幻有禅宿来自清凉山唐凝庵,太常吴安节通政延居龙池山,道风远鬯,乃往归之。虽处尘寰,无心世味,母知其志坚,遂允出家。万历戊戌,初从芟染,看赵州无字䛡,无有入处,更参未生前本来面目,工候急切,昼三夜三及百馀日,偶展《楞严》见“佛咄阿难云:此非汝心”。于是,如善财入弥勒楼阁,顿空豁境界,疑情放下。明年春,随幻有入城至显亲禅堂,问“永嘉大师道:忽然如托空时如何”,幻有一喝,复顾隐曰:“我代尔修行去。”隐礼拜,便会得宾主照用之句。复入石城天界寺,谒松云。貌古腊高,精勤定课,寒暑不移,亲炙久之,获益良多。又访文斋于能仁寺,敏而能文,出语新奇,令人心畅。辛丑还山,掩关两载,终日蒲圃,正在忘绝境界之际,忽闻驴鸣,恍然而悟,顿释前疑。有偈曰:“忽闻驴子叫,惊起当人笑。万别与千差,非声非色闹。”自是,见解圆通,了无滞碍。偶闻风拂松梢,雨打窗纸,口占云:“风声与水声,不必论疏亲。一耳闻为快,何曾有二音。”甲辰四月八日,解关趋觐幻有于燕都普照,时已残冬,命呈所见,偈曰:“人说北地寒,我道南方暖。寒暖不知人,穷人知寒暖。”异日复徵云:“祇如四料简,汝如何会?”隐以四法界荅之,幻有首肯。时古辉老宿博通三藏,讲经于白塔寺,因思古德云“通宗不通教,开口便胡道。通教不通宗,如蛇入竹筒。宗教两俱通,如日处虚空。宗教俱不通,如犬吠茅丛。”于是更历教海。会慈圣太后建无遮,大创于台山,静渊主法席,隐亦与焉。更与妙峰居塔院数月,每当请益,忻羡真诚,苦行建树德业,浩然无穷。后回京,复与密云南游浙中,谒幻也于天童,高风逸韵,世所罕及。丁未,还龙池。明年命隐秉拂,隐辞之。癸丑命理院事,复辞。因假岭南静室掩关,幻有以偈寄之云:“老衲于今不坐关,既无住也幸无间。何曾进又何曾出,只在寻常天地间。”及闻幻有寂,破关,匍匐归诣龛前。已而曳杖入关。居久之,为凝庵居士强之始出,遂归龙池。庚申,欲编历诸方,偶得山南幽处名磐山,荆溪极深谷也,诛茆为庵,自冬洎春,大雪绵绵,积五十馀日,人迹罕到,徘徊四顾,唯饥禽野兽而已。储尽粮空,烟爨欲绝,因卓杖语侍曰:“若老僧数尽,即埋此山,他日自然成就伽蓝地也。”后果藉檀信经营,十二载,竟成丛席。崇祯七年秋八月,移主湖州上柏山报恩禅院,示众云:“老僧多病不能提持佛法,赖土木瓦石为诸人转大法轮,发诸人大机大用,切不可当面错过,若错过,只知事从眼前过,不觉老从头上来。”盖隐年已六十矣,当掩关岭南时,顾九畴大史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曰:“白云封我圆光户,恰似无人坐室中。”“如何是夺境不夺人?”曰:“风送白云归洞去,祇留一个野僧閒 。”“如何是人境两俱夺?”曰:“了知四大原非我,白云聚散本无踪。”“如何是人境俱不夺?”曰:“几度白云来伴我,就里和衣带月眠。”得法弟子通问箬庵,入室呈颂云:“千玄万妙隔重重,个里无私总不容,一种没弦琴上曲,寒崖吹落五更风。”隐曰:“玄妙即不问,如何是不隔底句?”通问拟议,隐便捧之。复示颂曰:“千波万浪隔重重,识得源头处处通。根境脱然全体用,拈来物物始从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5—1689 【介绍】: 清河南柘城人,字如水。顺治六年进士,历任平乡知县、工部主事。有《诗经家训》、《四书家训》、《天官纪略》、《北曲六种》及诗文集。维基
陈天清(1615年—1689年),字如水,河南省归德府柘城县人,进士出身。顺治二年,乡试中举;顺治六年,登进士,改直隶顺德府平乡县知县。任工部都水司主事,督理两窑。顺治十六年,提督南河漕务。康熙二年,任光禄寺珍羞署署正。著有《家训》3卷、《诗经家训》、《四书家训》、《天官纪略》、《北曲六种》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山东胶州人。明崇祯四年进士。为刑部主事时,受杨嗣昌心腹王升指使,劾黄道周“假托道学以把持朝廷”,遂得擢至兵部职方司郎中。洪承畴援锦州,主持重。若麒伪造捷报,屡促速战,致全军覆没。败后论死系狱。李自成入京师,授为山海防御使。清授顺天府丞,官至通政使。维基
张若麒(?—1656年),字天石,山东莱州府胶州人。明末清初政治家。先祖为漕汶张氏。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科山东乡试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联捷辛未科三甲进士,知直隶清苑县,八年调卢龙县。为官清明。崇祯十年,以考核最优行取刑部主事。少詹事黄道周因曾弹劾兵部尚书杨嗣昌,王升指使张若麒谈劾黄道周“假托道学以把持朝廷”,黄道周被削职六级,逐出北京,于是若麒由刑部主事调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崇祯十一年,升兵部职方司郎中。崇祯十四年(1641年),加光禄寺卿。是年,以兵部职方司郎中监辽东军。松锦大战时,被陈新甲派至洪承畴监督,并急令张若麒催战,以袁崇焕斩毛文龙之事谈款逼迫洪承畴出战。张若麒倚仗陈新甲,架空洪承畴,夺其兵权,并和马绍愉干扰战事。结果明军大败,致洪承畴降清,若麒坐船逃至宁远,被论罪下狱。李自成攻破北京,出狱,授官山海关防御使,张若麒作为李自成的代表赴吴三桂军中议和。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一,张若麒出城五里迎接多尔衮。顺治元年,任顺天府丞,暂管府尹事。入清后,历官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卿、通政使。顺治九年(1652年)八月因母病乞假回乡。顺治十三年,为京察之年,以久病退休,卒于家。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五二三
李天培,字承之。阳江人。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一六〇三)进士,官至南京工部主事。事见清康熙《阳江县志》卷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山东济宁人,字鲁源。顺治三年进士,官至兵部侍郎致仕。有《梦吟集》。
人物简介
维基
袁天秩,河南睢州人。进士出身。顺治三年,登进士。授莱州府推官。
人物简介
简介
字培生,号石浪,湘乡县兴乐乡梓田(今双峰县沙塘乡梓田村)人。明末贡生,官广东揭阳县典史。明亡后隐居不仕,纵情诗酒,所居有紫云峰,自号“紫云樵者。”著有《雪涛园集》、《逸游草》、《石浪集》等。其《山居秋感》百首,甚传于时。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一一
陶天球,字大治,一字昭辑。新会人。明末诸生,荫锦衣千户。著有《世烈堂集》。事见清顾嗣协《增冈州遗稿》。
人物简介
清诗别裁集
字天祺,江南上海人。顺治丁亥进士,官遂安知县。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朱术桂(1618~1683),字天球,别号一元子。明太祖九世孙,始授辅国将军,福王晋镇国将军,鲁王封长阳王,至隆武始改封宁靖王。状貌魁伟,美须眉,擅长文学,书法具有瘦劲风格。明永历十八年(1664)三月东渡台湾,迁居郑经为他在承天府西定坊兴建的王府「一元子园」。永历卅七年(1683)六月廿六日施琅攻佔澎湖,朱术桂以出身皇族,义不可辱,遂于府邸悬梁自经,媵妾五人同殉。 朱术桂传世的诗作仅见两首:其一是阙题作品,仅见郑世耀收录,未见他书记载,姑且录之。其二是〈绝命词〉,连横评价:「王以天潢之贵,躬逢乱世,避地东都,终至国破家亡,毅然抱大节以陨。明社虽墟,而王之英灵永存天壤矣」、「〈绝命词〉一章,凄凉悲壮,读之泪下……台人闻之,为叹息曰:『王孙与北地争烈矣!』」〖参考连横《台湾诗乘》,台银本。〗。以下主要以高拱乾《台湾府志》为底本,再参酌其他清代方志及后人研究而来。(杨永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