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25,分449页显示 上一页 440 441 442 443 444 446 447 448 449 下一页
钰昶(字 佩卿 号 仲明、瑾天、鹤痴 )
张通典(字 伯纯 号 天放楼主、志学斋老人 )
王天培
翁天祜
何天辅
区天骥
陈蜕(名 陈范 彝范、蜕 字 叔柔 号 梦坡、有梦通、忆云、锡畴、瑶天 )
傅于天(字 子亦 号 览青 )
朱青长( 策勋 字 笃臣 号 还斋、天完、天顽 )
伏衍义(字 乾一、天一 号 砚村 )
关天眷
陈锡如(名 天赐 字 钟灵 号 近市居士、紫髯翁 )
程天锡
施梅樵(字 天鹤 号 可白、捲涛阁主人、笠云山人 )
其它辞典(续上)
康有为(名 祖诒 字 广厦 号 长素、更生、更甡、西樵山人、天游化人、明夷、游存叟 世称 康南海 别称 百日维新 )钰昶(字 佩卿 号 仲明、瑾天、鹤痴 )
张通典(字 伯纯 号 天放楼主、志学斋老人 )
王天培
翁天祜
何天辅
区天骥
陈蜕(名 陈范 彝范、蜕 字 叔柔 号 梦坡、有梦通、忆云、锡畴、瑶天 )
傅于天(字 子亦 号 览青 )
朱青长( 策勋 字 笃臣 号 还斋、天完、天顽 )
伏衍义(字 乾一、天一 号 砚村 )
关天眷
陈锡如(名 天赐 字 钟灵 号 近市居士、紫髯翁 )
程天锡
施梅樵(字 天鹤 号 可白、捲涛阁主人、笠云山人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8—1927 【介绍】: 清广东南海人,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更甡,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十四年,首次上书光绪帝,建议变法。后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倡今文经学,借鼓吹孔子托古改制,言变法改良。二十一年《马关条约》签订,有为联合在京会试举人一千三百余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不就。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等,鼓吹变法维新。二十四年,得光绪帝召见,促成“百日维新”。戊戌政变起,逃亡国外。后持保皇立场,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曾与张勋共谋复辟帝制。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二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长素,一字广厦,号更生,南海人。光绪乙未进士,官工部主事。有《万木草堂丛书》。词学图录
康有为(1858-1927) 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初名祖诒。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会试前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拒签《马关条约》,变法图强。授工部主事,未就。在京创办强学会。清德宗召见问对,因宣布变法。戊戌政变作,流亡香港、日本及欧美各国,组保皇会,主张君主立宪。入民国,任孔教会会长。治今文经公羊学,借古改制言变法改良。工为政论文。馀事为诗,返虚为浑,积健为雄,有抉天心探地肺之奇。词仅传少作一首。有《康南海先生诗集》,词见《全清词钞》。黄鹤楼志·人物篇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改良派领袖、思想家。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南海先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授工部主事。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逃亡国外,归国后主张君主立宪。光绪十五年(1889)十月溯江西上,游览武昌、汉阳,登临黄鹤楼故址,作七律《登黄鹤楼》诗一首,用“百战山川扼势雄”的诗句来概括此地险要形势,描述黄鹤楼曾见证身经百战、碧血芳草的历史侧面,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之情。维基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清末维新变法派主要发起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通缉而出逃。1912年宣统退位后,康有为继续反对共和,1917年曾与张勋合作,发动兵变,拥立宣统帝,是为丁巳复辟,但四日之内就被段祺瑞讨平。1927年在一场宴会后病逝。
人物简介
维基
钰昶(1858年—?),字佩卿,号仲明,一号瑾天,别号鹤痴,白格佳氏,满洲镶红旗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光绪己丑科殿试,登进士三甲92名。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张通典(1859-1915),字伯纯,号天放楼主,晚号志学斋老人,湖南湘乡人。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天培,陕西省西安府富平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光绪己丑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12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人物简介
维基
翁天祜,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光绪己丑科殿试,登进士三甲25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担任福建浦城县知县、泉州同安县知县。
人物简介
维基
何天辅,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人,进士出身。光绪十六年(1890年),参加光绪庚寅科殿试,登进士二甲93名。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人物简介
维基
区天骥,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进士出身。光绪十六年(1890年),参加光绪庚寅科殿试,登进士二甲92名。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陈蜕,(1860-1913),本名陈范,原籍湖南省衡山,生于江苏阳湖(今常州)。原名彝范,晚年更名蜕,字叔柔、蜕庵,号梦坡,退僧退翁,别号有梦通、忆云、锡畴、瑶天等。是一位精通诗文的清末报人。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傅于天(?~?),字子亦,号览青,咸丰至光绪初叶人士。清彰化东势角(今台中东势镇)人,一作朴仔口庄(今丰原市朴子里)人,又作翁仔社人。为邑生员,二十六岁卒。曾构草堂于东势峰下、大甲溪边,额曰「肖岩」,躬率子弟耕读于其间。吕汝玉〈追怀诤友傅子亦〉诗云:「傅子揽青亦自奇,甲溪筑室水之湄。性情果毅难容世,风度孤高弗入时。眼似金刚常怒目,心如菩萨不低眉。珊珊傲骨谁能近,悦服延陵芸阁师。」可见其人品高学邃,性情果毅,一身傲骨。独与三角仔庄筱云山庄吕汝玉、汝修、汝成昆仲交游,相与唱和,亦与丘龙章、逢甲父子交笃。同门中辈分较高,丘逢甲《柏庄诗草》屡屡称之为「揽青叔」。光绪初,吴子光讲学于文英书院,馆于吕家筱云轩,子亦与吕氏兄弟、丘逢甲等受业焉。与吕氏兄弟、丘逢甲曾同游台南,唱和之作集为《竹溪唱和集》。
人物简介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朱青长(1861—1947),名策勋,又字笃臣,号还斋、天完、天顽,四川江安人。幼学经史诗文,曾游历南北达十年之久。光绪二十九年中举,遂留居成都,与其门人弟子组创“东华学社”。辛亥革命后,其子朱山被川督胡景伊杀害,青长赴京告状。时王闿运任国史馆总裁,特聘他为国史馆总顾问。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辞职返川。朱德任护国军旅长驻泸州时,曾师事青长。后曾任成都高等师范教授,著有《东华学派全书》及《易大义五十问》、《易经图解》、《还斋诗》、《还斋词》等多种。词学图录
朱青长(1861-1947) 名策勋,字笃臣,号还斋、天完、天顽。江安县人。祖籍湖北。父光远,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人。游宦长安、南京等地。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后,留居成都,与其门人弟子,组成"东华学社",称为东华学派,亦称治乱学派。辛亥革命后,其子朱山出任本县首任知事。1912年朱山被川督胡景伊所害,青长痛子情切,亲赴北京告状。时王壬秋任国史馆总裁,特邀青长为国史馆顾问。其后,见袁氏帝制自为,愤而辞职。1927年在成都高等师范中文系讲授《宋词》。曾任国史馆顾问、长宁县县长,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及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德早年驻节泸州曾从学诗。有东华学派全书》、《易大义五十问》、《易经图解》、《还斋诗》、《还斋杂述》《北来词稿》《南行诗稿》等。
人物简介
维基
伏衍义(1867年—20世纪—?),字乾一、天一,号砚村,甘肃秦安县魏家王家窑人。进士出身。光绪十八年(1892年),伏衍义中进士,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授官刑部主事,改四川省荣昌县知县、南部县知县。
人物简介
维基
关天眷,甘肃省秦州直隶州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十八年(1892年),参加光绪壬辰科殿试,登进士三甲71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锡如(1866~1928),本名天赐,字钟灵,别号近市居士,晚号紫髯翁。清澎湖马公人。曾从文石书院山长俞秉文学,继入闽县,以监生赴闱试,不第。日人治台后,欲授以澎湖厅参事之职,辞而不受。中华民国建立后,1913年发生「二次革命」,陈锡如慨然投笔从戎,远赴长江南北,后被捕受困于上海制造局。脱困后致力于教育工作,以保存汉文。明治四十四年(1911)曾创「澎瀛吟社」于澎湖文石书院〖王玉辉《日据时期高雄市诗社和诗人之研究:以旗津吟社为例》云:「西瀛吟社的前身乃陈锡如首创于文石书院的澎湖诗社。」然,据《台湾日日新报》,「词林」栏,有「遥祝澎瀛吟社成立」的报导,刊在1911年5月2日第一版,可见首创诗社应为「澎瀛吟社」。 〗 ,因日人干预而停办。其后复与地方仕绅蔡汝璧、陈梅峰等广招澎湖文士陈鉴堂、吴尔聪、蔡锡三、鲍迪三等重整,易名为「西瀛吟社」,以诗文奖励后进。大正九年(1920)应高雄旗津青年团之聘,担任汉文夜学讲师,在旗津富商叶宗祺宅,成立「留鸿轩书房」,教授汉文,并集结门下弟子成立「旗津吟社」。大正十四年(1925)陈氏澎湖女弟子于留鸿轩成立「莲社」,为全台第一个闺秀诗社。次年(1926)又集澎湖后辈文人组「小瀛吟社」;昭和二年(1927)应陈皆兴之邀,在高雄苓雅寮传授汉文,并主持「苓洲吟社」。终其一生致力,陈锡如皆致力于汉学之推广;创立多个诗社,并倡女学,及门弟子除陈皆兴、王天赏等名士外,尚有蔡旨禅、蔡月华、蔡锦云等女诗人。〖参考《澎湖县志‧人物志》,马公:澎湖县文献委员会,1972年,页61;王玉辉《日据时期高雄市诗社和诗人之研究:以旗津吟社为例》,高雄:中山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2003年;胡巨川〈陈锡如的从军史〉,《? 石》,澎湖县文化局季刊第34卷,2004年3月,页50至59;胡巨川〈陈锡如的澎湖诗〉,《? 石》,澎湖县文化局季刊第25卷,2004年12月,页70至82;胡巨川〈陈锡如与其「留鸿轩诗文集」〉,《南台文化》第4卷,高雄:南台湾文史工作室,2001年12月,页31至41。 〗 陈锡如作品有《留鸿轩诗文集》,昭和二年(1927)由高雄苓洲吟社出版,集分上中下卷,上中卷为文,下卷收诗作,并附女弟子诗钞。陈氏个人诗作共二五七题,四一六首,按照古风、排律、律诗、绝句等体裁排列编辑。今即据此为底本,并参考《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东宁击钵吟前后集》、《台湾诗海》等辑录编校。(余美玲撰)
人物简介
维基
程天锡(1869年—1951年),甘肃省文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三十年,会试第255名;殿试登进士三甲第106名,授云南禄丰县知县。辛亥革命后归乡兰州,后担任甘肃省政府顾问,甘肃省通志编纂,任教于兰州师范学院、兰州中学、兰州女子师范学院。著有《甲后呤草》、《爨余集》、《翠竹斋诗》、《涤曰轩集》、《楹联剩语》等。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施梅樵(1870~1949),字天鹤,早岁号雪哥,壮年改为蜕奴,晚号可白、捲涛阁主人,又号笠云山人、笠云草堂主人。彰化鹿港人。父亲施家珍为岁贡生,曾任福建福宁教谕。施梅樵性豪迈,重气节,天资甚高,读书过目成诵。光绪十九年(1893),以案首入泮。日本治台后,绝意仕途,日惟以诗酒自娱。与同乡洪弃生、许剑渔及苑里文人蔡启运共倡「鹿苑吟社」,又曾加入「鹿江诗会」,并担任「大冶吟社」顾问,积极从事诗教。中岁以后,流离转徙,到处设帐授徒,以期延续斯文于不坠。生平风流自赏,晚年生活困顿,牢骚抑郁,悉发为诗。〖参考施让甫〈施公梅樵家传〉,《鹿江集》,彰化:瑞明印书局,1957年;林翠凤《施梅樵及其汉诗研究》,中山大学中文所博士论文,2009年。〗 洪弃生认为施梅樵诗:「传诸他日,将在郑所南之间,拟于本朝,岂居赵瓯北之下。」施士洁谓其诗:「雄秀精深,各臻其妙。」〖以上两则见施梅樵《捲涛阁诗草》序,台中:著者自印本,1921年。〗陈衍则以为梅樵:「才大心细,元气充溢,集中佳作,多入神化。」〖参考施梅樵《鹿江集》,序。〗大正十年(1921)门人杨尔材、袁饮湘、李樱航与其侄施石甫、施让甫共同刊印编校《捲涛阁诗草》。民国四十六年(1957)施让甫再辑《鹿江集》出版。施梅樵另有〈玉井诗话〉、《白沙诗集》、《捲涛阁尺牍》、《见闻一斑》、《读书劄记》〖参考施梅樵《鹿江集》,序;王国璠《台湾乡土文物浅说》,台北:北区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1982年。〗,除部份〈玉井诗话〉可见于《鲲洋文艺社报》外,其馀皆未见刊。民国九十年(2001)六月,高志彬将《捲涛阁诗草》、《鹿江集》重印,编入《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三辑,题为《梅樵诗集》,由龙文出版社出版。兹以《捲涛阁诗草》、《鹿江集》为底本,参考鹿港文教基金会所藏《施梅樵诗草》、《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文艺丛志》、《鲲洋文艺社报》、《孔教报》、《台湾诗学》、《诗文之友》、《詹作舟全集》等报刊诗集编校增补。(杨永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