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三舍法
宋神宗 时取士法,为 元丰 新法之一。其法分太学为外舍、内舍、上舍,别生员为三等而置之。依一定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入内舍继而升上舍。最后按科举考试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职。在舍读经为主,以济当时科举偏重文词之不足。 绍圣 中,曾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 宣和 三年,诏罢此法。见宋史·选举志一《选举志二》朱子语类卷一○九:“莫説以前,只是 宣和 末年三舍法纔罢,学舍中无限好人才,如 胡邦衡 之类,是甚么样有气魄,做出那文字是甚豪壮,当时亦自煞有人。”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避史录话》:“ 崇寧 立三舍法,虽崇经术,亦未尝废史。”
《漢語大詞典》:璧堂
辟雍与明堂的并称。辟雍,太学,环之以水,形似璧。明堂,宣明政教的厅堂。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 明帝 叠耀,崇爱儒术,肄礼璧堂,讲文 虎观 。”
《漢語大詞典》:优校(優校)
宋 代太学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内舍生考校成绩获得优等,称优校。优校生经舍试即可任官。 宋 叶适 《陈民表墓志铭》:“初,君戒其子曰:‘昔人患进士浮靡,议罢之……今靡岁月,捐父母,弃室家,以争优校,可乎?’”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后集·成均旧规》:“如内舍优校人,又中上舍试优等,以优中优,皆是释褐,不拘名数,先赐进士出身。” 元 李有 《古杭杂记》:“ 易祓 , 潭州 人,以优校为前廊。久不归,妻作《一剪梅》词寄云。”
《漢語大詞典》:田假
唐 时太学、国子学的假期名称。因农事忙而放假,故名。新唐书·选举志上:“诸学生通二经,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
《漢語大詞典》:饮烝(飲烝)
亦作“ 饮蒸 ”。 古礼之一。农事完毕,君臣会宴于太学。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是月也,大饮烝。” 郑玄 注:“十月农功毕,天子、诸侯与其羣臣饮酒於大学,以正齿位……烝谓有牲体为俎也。”吕氏春秋·孟冬纪:“是有也,大饮蒸。”
《漢語大詞典》:璧泉
璧池,璧雍,太学。 北周 庾信 《象戏赋》:“模羽林之华盖,写明堂之璧泉。” 倪璠 注:“汉书·平帝纪曰:‘ 安汉公 奏立明堂、璧廱。’ 应劭 曰:‘明堂,布政之宫,上圆下方。璧廱者,象璧圜,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
分類:璧池太学
《國語辭典》:有发头陀寺(有髮頭陀寺)  拼音:yǒu fǎ tóu tuó sì
宋代太学生生活清苦,如同带发修苦行的出家人,故称太学为「有发头陀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太学古语云:『有发头陀寺,无官御史台。』言其清苦而鲠亮也。」
《国语辞典》:谆谆善诱(谆谆善诱)  拼音:zhūn zhūn shàn yòu
诚恳耐心的启发、引导他人。宋。刘挚〈乞重修太学条制疏〉:「昔之设学校,教养之法,师生问对,愤悱开发,相与曲折反复,谆谆善诱。」
《国语辞典》:绵薄之力(绵薄之力)  拼音:mián bó zhī lì
形容微小、薄弱的力量。如:「我并非要沽名钓誉,只是想尽一点绵薄之力罢了。」明。陈懿典〈吴南岳太学〉:「然揣之羞涩之囊,万不能完此局,而揆之绵薄之力,又不能荷此担。」明。李东阳《怀麓堂集。卷一○○。求退录》:「顾驽劣之才,绵薄之力,诚不足以动物,术不足以救时。」也作「棉薄之力」。
《国语辞典》:废食忘寝(废食忘寝)  拼音:fèi shí wàng qǐn
形容工作或学习专心努力。唐。王勃〈送劼赴太学序〉:「废食忘寝,涣然有所成。」也作「废寝忘餐」。
《国语辞典》:推辇归里(推辇归里)  拼音:tuī niǎn guī lǐ
东汉时,申屠蟠与王子居同在太学,子居临终,以身后事托蟠。蟠乃亲自推辇车,送丧归乡里。典出《后汉书。卷五三。申屠蟠传》。后比喻忠于友人嘱托,信守诺言。
《国语辞典》:本末不称(本末不称)  拼音:běn mò bù chèng
事物的内容或价值与名分不符。《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今王侯朝贺以仓璧,直数千,而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宋。刘攽〈太学申监状〉:「唯此学正差人却与诏旨违戾,本末不称,义理未安。」
《国语辞典》:贾公彦(贾公彦)  拼音:jiǎ gōng yàn
人名。唐永年人,生卒年不详。高宗永徽时官太学博士。著有《周礼义疏》、《仪礼义疏》等。《周礼义疏》尤极该博,足以发挥郑学。
《漢語大詞典》:感风簿(感風簿)
宋 代太学诸生请假外宿的登记簿。例以“感风”为名,故称。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十:“ 沈存中 云:‘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名下书肠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歷,相传谓之‘害肚歷’。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歷’,可对‘感风簿’。”
《漢語大詞典》:伯鸾之灶(伯鸞之竈)
汉 梁鸿 字 伯鸾 。少孤,诣太学受业。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邻舍先炊已,呼 伯鸾 趁热釜炊, 伯鸾 曰:“童子 鸿 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之。见东观汉记·梁鸿传。后以“伯鸾之灶”比喻沾他人的光或依附他人。 清 全祖望 《亭林先生神道表》:“ 徐尚书 乾学 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愿以别业居之,且为买田以养,皆不至。或叩之,答曰:‘昔岁孤生,飘摇风雨;今兹亲串,崛起云霄。思归 尼父 之辕,恐近 伯鸞 之灶。且天仍梦梦,世尚滔滔,犹吾大夫,未见君子,徘徊 渭川 ,以毕餘年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