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21,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良能
寸丹
三方
杰士
通远
匪徒
降衷
先几
委命
仪表
云冠
律度
国伯
贞明
困顿
《國語辭典》:良能  拼音:liáng néng
1.天生的本能。《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2.贤良卓越的才德。《后汉书。卷六四。吴延史卢赵列传。卢植》:「简其良能,随用爵之。」
《國語辭典》:良知  拼音:liáng zhī
1.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2.知交好友。南朝宋。谢灵运〈游南亭诗〉:「我志谁与亮?赏心唯良知。」唐。罗隐 秋日寄狄补阙诗:「不为良知在,驱车已出关。」
《漢語大詞典》:寸丹
一寸丹心的省称。谓一片赤诚之心。 元 陈旅 《次韵友人京华即事》:“何人只献《河清颂》,宜向明时沥寸丹。” 清 钱谦益 《人日得沉昆铜书》:“磨励寸丹迴白首,涤除双碧向青铜。” 太平天囯 杨秀清 《果然坚耐》诗:“不因困顿移初志,肯为夤缘改寸丹?”
《漢語大詞典》:三方
(1).三个不同的方向,也指不同方向的三个地域。文选·张衡〈南都赋〉:“推 淮 引 湍 ,三方是通。” 李善 注:“三方,东、西及南也。” 晋 陆机 《辨亡论下》:“昔三方之王也, 魏 人据 中夏 , 汉 氏有 岷 益 , 吴 制 荆 杨 而奄 交 广 。”《北史·隋纪下》:“自三方未一,四海交争,不遑文教,唯尚武功。”
(2). 太平天囯 避“皇”字讳,称三皇为三方。参见“ 三方五氏 ”。
《漢語大詞典》:三方五氏
太平天囯 避“皇”及“上帝”讳,称三皇五帝为三方五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英杰归真》:“噫,尔何不学之甚乎!三方五氏之称,恐是后人妄称。”
《漢語大詞典》:杰士(傑士)
(1).才智特出的人,杰出的人。 宋 范仲淹 《上时相议制举书》:“十数年间,异人杰士必穆穆於王庭矣。”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四:“ 武曌 以淫牝秽乱 唐 室,实旷劫所无之变,而一代英才杰士俯首臣伏,无敢声其罪者。” 鲁迅 《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国产影片中的人物,虽是作者以为善人杰士者,眉宇间也总带些上海洋场式的狡猾。”
(2). 太平天囯 科举考试改称拔贡为杰士。参阅 史式 《太平天囯词语汇释》
《漢語大詞典》:通远(通遠)
通达高远。《晋书·裴秀传》:“尚书令、左光禄大夫 裴秀 ,雅量弘博,思心通远。”隋书·高熲传:“公识鉴通远,器略优深。”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无如世人好怪者多,践实者少,泥近者众,通远者无。”
《國語辭典》:匪徒  拼音:fěi tú
泛称为非做歹,行为不当的人。如:「掳人勒索的匪徒,真是泯灭良知,令人发指。」也称为「匪类」、「匪人」。
《漢語大詞典》:降衷
施善;降福。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 孔 传:“衷,善也。”国语·吴语:“今天降衷於 吴 , 齐 师受服。” 金 元好问 《箕山》诗:“降衷均义禀,汩利忘智决。得 陇 人望 蜀 ,有 齐 安用 薛 !”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维皇上帝降衷下民。”
《漢語大詞典》:先几(先幾)
预先洞知细微。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神仙·仙姑避迹:“ 何廷玉 、 罗万象 等数十辈,皆以失旨伏诛,仙姑明哲先几,即谓之仙亦可。” 明 屠隆 《綵毫记·拜官供奉》:“念隐忧漆室效葵倾,鉴先几曲突徙薪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速著先几之识,勿貽后至之诛。”
《國語辭典》:委命  拼音:wěi mìng
1.效命。《三国志。卷一四。魏书。刘放传》:「将军宜投身委命,厚自结纳。」
2.任凭天命。《文选。班固。答宾戏》:「慎脩所志,守尔天符。委命供己,味道之腴。」
《國語辭典》:仪表(儀表)  拼音:yí biǎo
1.准则、模范。《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2.容貌举止。南朝梁。沈约 齐丞相豫章文宪王碑:「位冠朝首,仪表瑰雄,风神秀杰。」《宋史。卷二五二。杨承信传》:「杨承信身长八尺,美仪表。」
3.测量指示的器具。如驾驶座前指示速度、高度、油量的表。也作「仪表」。
《漢語大詞典》:云冠(雲冠)
(1).像帽子一样盖覆在上面的云。 晋 陆机 《拟青青陵上柏》诗:“飞阁缨虹带,曾臺冒云冠。”
(2).僧道或隐者的帽子。 晋 陆机 《赠潘尼》诗:“舍彼玄冕,袭此云冠。遗情市朝,永志丘园。”《水浒传》第五九回:“﹝ 朱武 ﹞道服裁棕叶,云冠剪鹿皮。”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 干王 ﹞一时解了龙袍角帽,改换云冠便服。”
(3).高帽。旧唐书·音乐志二:“《景舞乐》,舞八人,花锦袍,五色綾袴,云冠,乌皮靴。” 明 袁宏道 《大人寿日戏作》诗:“白马繫垂杨,云冠高峨峨。”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银杏》:“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
《國語辭典》:律度  拼音:lǜ dù
律法、法度。《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漢語大詞典》:国伯(國伯)
(1).古说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州伯。八州之伯谓“国伯”。逸周书·世俘:“籥人造,王秉黄鉞,正国伯。” 朱右曾 校释:“造,进也。国伯,八州之伯。”参见“ 州伯 ”。
(2). 太平天囯 天王 对伯父辈的称呼。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礼制》:“ 庆善 伯、 纘奎 伯、 元玠 伯辈,称囯伯。”
《國語辭典》:州伯  拼音:zhōu bó
旧时统治九州的方伯。《汉书。卷八三。朱博传》:「古选诸侯贤者以为州伯,书曰:『咨十有二牧』,所以广聪明,烛幽隐也。」也称为「州长」。
分類:一州诸侯
《漢語大詞典》:贞明(貞明)
(1).谓日月能固守其运行规律而常明。易·繫辞下:“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孔颖达 疏:“言日月照临之道,以贞正得一而为明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善言之往,无远不悦,恶辞之来,靡近不忤;犹日月无谢於贞明,枉矢见忘於暂出。” 北周 庾信 《徵调曲》之一:“乾坤以含养覆载,日月以贞明照临。”
(2).指日月或日月之光辉。 唐 王勃 《乾元殿颂》:“贞明啟运,齐玉镜於鸞门;易简成功,偃铜符於鹤仗。”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重轮赫赫遮星月,独擅贞明照万方。”
(3).坚贞清白的节操。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女子叹曰:‘嗟乎!妾独与母居三十年,自守贞明,不愿从适,何宜馈饭而与丈夫,越礼亏义,妾不忍也。’”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贾逵 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 韩瑶 之妇,嫁 瑶 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
(4).指坚贞贤明。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李公 峻直贞明,凛凛可惧,真社稷之臣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幼承义方,长怀大愿,秉性宽厚,立行贞明。”
(5).坚致透明。初学记卷十六引 汉 郭宪 洞冥记:“ 汉武帝 悬浮金轻玉之磬。浮金者,自浮於水上;轻玉者,其质贞明而轻也。”
(6).纯正。旧唐书·苗晋卿裴遵庆等传论:“ 遵庆 学术贞明,为 国忠 所出;恭俭谨密,遇 萧华 素知。”
《國語辭典》:困顿(困頓)  拼音:kùn dùn
1.疲困劳累。如:「旅途困顿」。
2.困苦窘迫。如:「生活困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