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07—约760 【介绍】: 唐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玄宗开元十四年进士。任冯翊、汜水、安宜、下邽等县尉。后隐居终南。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迁监察御史。安禄山陷长安,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于岭南。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6?—763 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排行十二。玄宗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与崔国辅、綦毋潜同榜。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宜、下邽等县尉。仕宦不得意,隐居终南别业。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迁监察御史,天宝末,奉使至范阳,时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正蓄谋叛乱,储光羲途中作《效古》二首,至范阳后作《观范阳递俘》诗,忧念时局,语意颇深切。安史乱起,叛军陷长安,储被俘,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岭南。生平散见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唐诗纪事》卷二二、《唐才子传》卷一。今人谭优学有《储光羲行年考》。殷璠《河岳英灵集》云:“储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其山水田园诗颇著称于世,“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作有《储光羲集》5卷,《全唐诗》编为4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另有《正论》15卷、《九经外义疏》20卷,并佚。又陈沆《诗比兴笺》卷三云:“《艺文志》又有《从贼中诣行在日记》一卷,储光羲撰,则光羲已自拔贼中,从亡灵武,与杜少陵之麻鞋谒帝,大节相同,从未有表而出之者,可胜叹哉。”然《日记》1卷,《新唐书·艺文志》未著录,系误记。
唐诗汇评
储光羲(706?-762?),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年(726),与綦毋潜、崔国辅同榜登进士第,诏中书试文章,授冯翊主箄。曾任安宜、汜水、下邽尉。开元二十一年前后辞官归乡。后入秦,隐终南山。复为太祝,天宝末,迁监察御史,安史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两京收复,系狱,贬死。有《储光羲集》七十卷,已佚。殷璠集光羲及包融等涧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集》,亦佚,有《储光羲诗集》五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储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得浩然之气。《述华清宫》诗云:“山开鸿濛色,天转招摇星。”又《游茅山》诗云:“小门入松柏,天路涵虚空。”此例数百句,已略见《荆扬集》,不复广引。璠尝睹公《正论》十五卷、《九经外义疏》二十卷,言博理当,实可谓经国之大才。
《吟窗杂录》
引殷璠语:(储诗)宏赡纵逸,务为直置。
唐诗品汇
栾城遗言》云:储光羲诗高处似陶渊明,平处似王摩诘。
《唐诗品》
储公诗格调高远,兴寄超绝,亦《风》《雅》之馀波也。盛唐作者太尚格气,而尽黜文藻,六代浮夸,铲削殆尽,而储公与王昌龄、常建皆其流也。储诗更多直致,而锁尾感叹,气象卑促。圭璋本宗庙器,而山人用之,亦瓦缶同驱尔。
诗薮
储光羲闲婉真至,农家者流,往往出王、孟上。
唐诗归
钟云:储诗清骨灵心,不减王、孟,一片深淳之气,装裹不觉,人不得直以清灵之品目之。所谓诗文妙用,有隐有秀,储盖兼之矣。
《诗源辨体》
储光羲五言古最多,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亦忌上尾,仄韵者多忌鹤膝,而平韵亦有之,盖唐人痼疾耳。其《樵父》、《渔父》等词,格调虽奇,然既不合古,又不成家,正变两失。若《田家》诸诗,则犹有可采者。律诗亦未为工,五言绝始多入录。
诗筏
储光羲五言古诗,虽与摩诘五言古同调,但储韵远而王韵隽,储气恬而王气洁,储于朴中藏秀,而王于秀中藏朴,储于厚中有细,而王于细中有厚,储于远中含澹,而王于澹中含远,与王着着敌手,而储似争得一先,观《偶然作》便知之。然王所以独称大家者,王之诸体悉妙,而储独以五言占胜场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摩诘才高于储,拟陶则储较王为近。但储诗亦惟此种佳,有廉颇用赵人之意。王兼长,储独诣也。
居易录
储光义诗多龙虎铅汞之气,《田园》、《樵》、《牧》诸篇,又迂阔不切事情。
《唐诗别裁》
太祝诗学陶而得其真朴,与王右丞分道扬镳。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此家淡逸之品,作近体自隽耳,入律十细。
养一斋诗话
白石云:“句意欲深、欲远;句调欲清、欲古、欲和,是为作者。”予观储太祝古诗,“深”、“远”、“清”、“古”则有之矣,独于“和”字有缺。彼虽自有一种沉奥音节,然终不似陶、韦、王、孟之谐适入人心者,殆由强探力索而为之。非其本心所欲出欤?其诗云“为己存实际,忘形同化初”,又曰“松柏生深山,无心自贞直”,可谓极有见地者,而何以失节于安禄山也?其非本心安之,亦可知矣。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陶公,淡饰成妍,天然入韵。千里莼羹,固是南中佳味,犹嫌意尽于言。
《历代五言诗评选》
太祝真朴,善说田家,《偶然作》“见人”四语,邢孟真谓其温厚虚和中一露丰棱。
《诗学渊源》
储光羲诗篇既富,著体相类。然以多为胜,殊未足称工也。
《國語辭典》:太祝  拼音:tài zhù
职官名。为祝官之长,掌管祭祀祈祷的事情。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祝盟》:「及周之太祝,掌六祝之辞。」也作「大祝」。
《漢語大詞典》:庙祀(廟祀)
(1).即太祝。为 汉 代太常属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景帝 中六年更名太祝为祠祀, 武帝 太初 元年更曰庙祀。”
(2).立庙奉祀。 唐 元稹 《告祀曾祖父》:“ 唐 制:位五品皆庙祀。” 宋 曾巩 《为人后议》:“号位不敢以非礼有加也,庙祀不敢以非礼有奉也。”
《漢語大詞典》:泰祝
即太祝。主管祭祀之官。晏子春秋·谏上二三:“为社稷宗庙之不享乎?则泰祝 子游 存矣。” 吴则虞 集释引 孔星衍 曰:“泰祝,官。”参见“ 太祝 ”。
《國語辭典》:太祝  拼音:tài zhù
职官名。为祝官之长,掌管祭祀祈祷的事情。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祝盟》:「及周之太祝,掌六祝之辞。」也作「大祝」。
《漢語大詞典》:宗祝
宗伯和太祝。主祭祀之官。逸周书·克殷:“﹝ 武王 ﹞乃命宗祝崇宾饗祷之于军,乃班。” 孔晁 注:“宗祝,主祀。” 朱右曾 校释:“宗祝,主祭祀之官。”国语·周语中:“敌国宾至……门尹除门,宗祝执祀,司里授馆。” 韦昭 注:“宗,宗伯;祝,太祝也。”史记·乐书:“乐师辩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辩乎宗庙之礼,故后尸。” 唐 韩愈 《祭裴太常文》:“自郊丘故事,宗庙时宜,大君之所旁求,丞相之所卒问,群儒拱手,宗祝醉心,兄皆指陈根源,斟酌通变。莫不允符天旨,克协神休。” 明 陈子龙 《庐居》诗:“祈死烦宗祝,偷生愧国殤。但依亲陇在,含笑此高冈。” 柳亚子 《酒边一首为一瓢题扇》诗:“祈死已烦宗祝请,偷生忍为稻粱谋。”
《漢語大詞典》:年祝
周礼太祝所掌六祝之一。周礼·春官·太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贞。一曰顺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仪祝,五曰瑞祝,六曰筴祝。”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年祝,求永贞也。”
分類:太祝六祝
《漢語大詞典》:三左
指 周朝 六卿中的太史、太祝、太卜。因常在王左,故称。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三章第三节:“六卿经常在王的左右,所以在青铜器铭文里简称为‘三左三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
《漢語大詞典》:宰祝
太宰与太祝的并称。主祭祀之官。礼记·月令:“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 郑玄 注:“宰祝,太宰、太祝,主祭祀之官。”
《漢語大詞典》:化祝
周礼太祝所掌六祝之一。谓祈祷消除天灾和兵祸。 汉 蔡邕 独断卷上:“化祝弭灾兵也。”
《漢語大詞典》:亚祝(亞祝)
周 代辅助太祝的祭祀之官。逸周书·尝麦:“爽明,僕告既驾,少祝导王,亚祝迎王,降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