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牟撷(牟擷)
夺取。新唐书·李德裕传:“自 元和 后,天下禁毋私度僧。 徐州 王智兴 紿言天子诞月,请筑坛度人以资福,詔可。即显募 江 淮 间,民皆曹辈奔走,因牟擷其财以自入。”
分類:夺取
《國語辭典》:大事  拼音:dà shì
1.重要的事。《红楼梦》第六七回:「看那个光景,倒像有什么大事是的。」
2.丧亡送终之事。《孟子。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3.婚姻,终生之事。《红楼梦》第五七回:「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
4.国之戎事与祭祀。《礼记。月令》:「毋作大事,以妨农之事。」
5.大事业。《三国演义》第一回:「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
《國語辭典》:不拘  拼音:bù jū
1.不必拘守。如:「此次作文比赛,文白不拘。」晋。干宝 晋纪总论:「而世族贵戚之子弟,陵迈超越,不拘资次。」
2.不论、不管、无论。《金瓶梅》第四○回:「有钱老婆嘴光,无时孩子乱叫,不拘谁家衣裳,且交印铺睡觉。」《红楼梦》第四三回:「我想,往年不拘谁作生日,都是各自送各自的礼,这个也俗了,也觉很生分似的。」
《國語辭典》:革命  拼音:gé mìng
1.古时因天子受命于天,故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易经。革卦》:「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2.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剧烈变化,可形容于任何方面。如: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绿色革命。
3.专指政治权力或体制结构的根本性改变,通常采用武力或战争等方式推翻既有政权,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如: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國語辭典》:举事(舉事)  拼音:jǔ shì
1.行事。《管子。禁藏》:「举事而不时,力虽尽,其功不成。」《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郦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
2.起事。《后汉书。卷二三。窦融传》:「融闻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三国演义》第一六回:「绣乃移屯其军,分为四军,刻期举事。」
《國語辭典》:争夺(爭奪)  拼音:zhēng duó
争相夺取,互不退让。《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國語辭典》:九锡(九錫)  拼音:jiǔ xí
古代天子优礼大臣,所赐与的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弓矢、鈇钺、秬鬯等九种物品。《三国演义》第六一回:「合受魏公之位,加九锡以彰功德。」明。周朝俊《红梅记》第二四出:「我为一朝臣宰,礼绝百寮,恩加九锡,封祖荫孙,富贵已极。」
《國語辭典》:攻取  拼音:gōng qǔ
攻击夺取。如:「要能先攻取据点,才易掌握全盘局面。」《荡寇志》第三二回:「张继问起曹州攻取之法,成英反覆议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张继一毫不懂,连声称是而已。」
《國語辭典》:侵夺(侵奪)  拼音:qīn duó
侵占掠夺。《荀子。王制》:「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好取侵夺,如是者危殆。」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若巧者侵夺已甚,则拙者迫怵无聊。」
《國語辭典》:攘夺(攘奪)  拼音:ráng duó
夺取。《管子。八观》:「里域横通,则攘夺窃盗者不止。」《新唐书。卷九九。李纲传》:「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
《國語辭典》:劫夺(劫奪)  拼音:jié duó
抢夺财物。《史记。卷一二七。褚少孙补。日者传》:「君子内无饥寒之患,外无劫夺之忧。」
《國語辭典》:篡夺(篡奪)  拼音:cuàn duó
以不正当的手段强力夺取。《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鸩杀孝平皇帝,篡夺其位。」
《國語辭典》:夺标(奪標)  拼音:duó biāo
夺得锦标。本指龙舟竞赛中,夺取锦标获胜,亦借以比喻考试及第,或优胜得奖。见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明。张居正〈示季子郁修〉:「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院也。」
《國語辭典》:十族  拼音:shí zú
明朝燕王朱棣入南京,建文帝自焚死。棣即位,命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孝孺耻其所为,拒不肯起草,被诛十族。见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八。壬午殉难》。后于宗亲九族外加入门人一族,称为「十族」。
《國語辭典》:革除  拼音:gé chú
1.除去。如:「革除恶习」。
2.开除、撤职。如:「你品性不佳,小心被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