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规取(規取)
设法夺取;谋求取得。金史·高汝砺传:“追胥走卒利其事急,规取货赂,深为民害。”明史·太祖纪一:“乃命 徐达 、 常遇春 等先规取 淮东 。”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 南唐 以恢复祖业为口实,也不曾设谋规取中原。”
《国语辞典》:夺命(夺命)  拼音:duó mìng
夺取性命。如:「云霄飞车的安全设施如果没有做好,很可能就会成为夺命飞车。」
分类:夺取性命
《漢語大詞典》:强劫
亦作“强劫”。亦作“强刦”。亦作“彊劫”。
(1).以强力夺取。史记·项羽本纪:“ 彭越 彊劫 外黄 , 外黄 恐,故且降,待大王。” 宋 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自古立法制刑,皆以盗贼为急,盗窃不已,必为强劫;强劫不已,必至战攻。” 清 洪升 《长生殿·侦报》:“巧借着献驊騮,乘势去行强劫。” 陶成章 《浙案纪略·敖嘉熊传》:“其始迁入者,类皆无业游民,聚徒结队,白昼强刦, 清 吏则又莫或顾问。”
(2).强行劫持。 唐 钱珝 《为集贤崔相公让大学士表》:“臣久罹强刼,莫扈出居,走间道以获归,乃王灵之所被。”
《國語辭典》:采菽  拼音:cǎi shú
《诗经。小雅》的篇名。共五章。根据〈诗序〉:「采菽,刺幽王也。」或以为诸侯朝见天子,诗人作此以颂美之。首章二句为:「采菽采菽,筐之筥之。」
《國語辭典》:篡位  拼音:cuàn wèi
以不当手段夺取君位。《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序》:「汉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蕴藉义愤甚矣。」《三国演义》第八回:「贼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
《漢語大詞典》:劫取
亦作“刦取”。 夺取;强取。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一:“许百姓与北兵市易,城中人以所餘金帛,易北来米麦食之,然多为北兵刦取,莫敢语。” 清 侯方域 《宁南侯传》:“一日见傍驼橐,驰马刦取之,乃 锦州 军装也。” 鲁迅 《集外集拾遗·〈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后记》:“但倘非战士,而只劫取这一个理由来自掩他的冷酷,那就是用一毛不拔,买得心的平安了。”
分類:夺取强取
《漢語大詞典》:抑夺(抑奪)
剥夺;强行夺取。汉书·王莽传中:“ 莽 即真,尤备大臣,抑夺下权。”新唐书·张廷珪传:“今 河南 牛疫,十不一在,詔虽和市,甚于抑夺。” 宋 王禹偁 《罔极赋》:“被朝恩之抑夺,履人事而悽迷。” 章炳麟 《訄书·商鞅》:“其説以为自 汉 以降,抑夺民权,使人君纵恣者,皆 商鞅 法家之説为之倡。”
《漢語大詞典》:掩取
(1).乘其不意而夺取或捕捉。后汉书·酷吏传·黄昌:“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新唐书·冯宿传:“府大集,部曲輒与 文寿 偕来, 宿 掩取而榜杀之。”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齐侯袭莒》:“况以阴谋閟计,出其不意而掩取之乎?”
(2).尽取,全部捕杀。礼记·曲礼下“大夫不掩羣” 唐 孔颖达 疏:“大夫不掩羣者,羣谓禽兽共聚也。羣聚则多,不可掩取之。”
《漢語大詞典》:举大事(舉大事)
指发动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史记·项羽本纪:“ 项氏 世世将家,有名於 楚 ,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漢語大詞典》:追魂
迷信指夺取人的魂魄。《全元散曲·斗鹌鹑·妓好睡》:“若要战退睡魔王,差三千箇追魂大力鬼。”《英烈传》第九回:“花貌却如 观自在 ,追魂胜过大阎罗。” 明 孟称舜 《娇红记·泣舟》:“破婚书,追魂牒,两般儿廝撞者。”
《漢語大詞典》:夺宗(奪宗)
汉书·梅福传:“诸侯夺宗,圣庶夺适。”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夺宗,始封之君尊为诸侯,则夺其旧为宗子之事也。”后称夺取嫡长子地位为“夺宗”。三国志·魏志·贾诩传:“是时 文帝 为五官将,而 临菑侯 植 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隋书·炀帝纪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
《國語辭典》:东厂(東廠)  拼音:dōng chǎng
明朝时,专由宦官掌理事务的特务机关,用来查访谋逆,监管吏民言行,与锦衣卫均势,成立于明成祖永乐年间。
《國語辭典》:夺魁(奪魁)  拼音:duó kuí
魁,首、大。夺魁指得到冠军或首位。明。冯梦龙《山歌。卷二。撇青》二首之一:「容貌娇恣奴夺魁,同郎有意只无媒。」《再生缘》卷一一:「真显耀,果光辉,女子之中可夺魁。」
分類:夺取
《國語辭典》:袭夺(襲奪)  拼音:xí duó
出其不意的夺取。《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
《國語辭典》:竞赛(競賽)  拼音:jìng sài
泛指各种竞争比赛。如:「体育竞赛」、「整洁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