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568,分105页显示  上一页  61  62  63  64  65  67  68  69  7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大男幼女
大男大女
丁女转输
帝女雀
点绣女
出自寒女
处女地
处女膜
处女作
楚女腰肢
楚禨越女
痴儿騃女
痴男騃女
痴男怨女
葱女
《漢語大詞典》:大男幼女
见“ 大男小女 ”。
《國語辭典》:大男小女  拼音:dà nán xiǎo nǚ
儿女。亦指男女。《孤本元明杂剧。东平府。第二折》:「谢天谢地好收成,大男小女笑欣欣,共乐良辰因岁稔,同酬元夜为时登。」《西游记》第一二回:「墨客文人,大男小女,无不争著誇奖。」
分類:子女
《國語辭典》:大男大女  拼音:dà nán dà nǚ
指超过适婚年龄未婚的男女青年。也称为「大青年」。
《分类字锦》:丁女转输(丁女转输)
汉书严安传: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馀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
分类:漕运
《漢語大詞典》:帝女雀
精卫的别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昔 炎帝 女溺死 东海 中,化为精卫……一名鸟誓,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参见“ 精卫 ”。
分類:精卫
《國語辭典》:精卫(精衛)  拼音:jīng wèi
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白喙赤足,首有花纹,据说为炎帝幼女溺死海边所化。因不甘白白被海水淹死,常衔木石填海。也称为「冤禽」。
《國語辭典》:点绣女(點繡女)  拼音:diǎn xiù nǚ
旧时新君即位,常派人到民间搜求好女子入宫充当宫女,称为「点绣女」。《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那浙江纷纷的讹传,道:『朝廷要到浙江各处点绣女。』」
分類:挑选宫女
《分类字锦》:出自寒女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诗 彤廷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分类:
《國語辭典》:处女地(處女地)  拼音:chǔ nǚ dì
1.尚未开垦的土地。如:「这块处女地已沦为财团炒作的对象。」2.尚未发现探索的领域。如:「人工智能仍是一片处女地,有待大家努力探索。」
《國語辭典》:处女膜(處女膜)  拼音:chǔ nǚ mò
俗称位于女性阴道口的环状软组织。会因外力撞击而破裂,如跌倒、性行为、激烈运动等。也称为「阴道前膜」、「阴道瓣」。
《國語辭典》:处女作(處女作)  拼音:chǔ nǚ zuò
第一次发表的作品。如:「这位作家甫推出处女作就大受欢迎,后续发展令人期待。」
《漢語大詞典》:楚女腰肢
泛称女子的细腰。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一:“胡童结束还难有, 楚 女腰肢亦可怜。” 宋 欧阳修 《减字木兰花》词:“香生舞袂, 楚 女腰肢天与细;粉汗重匀,酒后轻寒不著人。”参见“ 楚腰 ”。
《國語辭典》:楚腰  拼音:chǔ yāo
楚灵王喜欢腰细的女子,所以国人多饿其身,以求细腰。见《韩非子。二柄》。后用以指女子细腰。唐。杜牧 遣怀诗:「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清。况周颐 曲玉管。两桨春柔词:「那知倦后相如,春来苦恨青青。楚腰擎。」
《分类字锦》:楚禨越女
吴莱 北方巫者降神歌 古今世事一渺茫,楚禨越女几灾祥。是耶非耶降灵场,麒麟被发跨大荒。
分类:
《漢語大詞典》:痴儿騃女(癡兒騃女)
(1).指庸人。 清 纳兰性德 《水龙吟·题文姬图》词:“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怪人间厚福,天公儘付痴儿騃女。”
(2).指小儿女。 宋 陆游 《祭周益公文》:“每得手书,字细如芥,痴儿騃女,问及琐碎。” 宋 吴潜 《鹊桥仙》词:“都是一团秋意,痴儿騃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 清 陈维嵩 《贺新郎·送西溟南归》词:“如此人还如此别,説甚凌云遭遇,笑多少痴儿騃女。”
《漢語大詞典》:痴男騃女(癡男騃女)
犹言痴儿騃女。 唐 白居易 《寒食夜》诗:“抱膝思量何事在,痴男騃女唤鞦韆。”参见“ 痴儿騃女 ”。
《漢語大詞典》:痴儿騃女(癡兒騃女)
(1).指庸人。 清 纳兰性德 《水龙吟·题文姬图》词:“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怪人间厚福,天公儘付痴儿騃女。”
(2).指小儿女。 宋 陆游 《祭周益公文》:“每得手书,字细如芥,痴儿騃女,问及琐碎。” 宋 吴潜 《鹊桥仙》词:“都是一团秋意,痴儿騃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 清 陈维嵩 《贺新郎·送西溟南归》词:“如此人还如此别,説甚凌云遭遇,笑多少痴儿騃女。”
《國語辭典》:痴男怨女  拼音:chī nán yuàn nǚ
沉醉迷恋于情爱中的男女。《红楼梦》第五回:「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花月痕》第四三回:「因数十年前,误办一宗公案,害许多痴男怨女,都淹埋在这恨水愁山,泪泉冤海。」
《骈字类编》:葱女(葱女)
全唐诗话:旧制。盛春内殿赐宴三日。帝妙音律。每先裁制新曲。俾禁中女伶。迭相教授。至是出宫女数百。分行连袂而歌。其曲有曰葱女踏歌队者。率言葱岭之士。乐河湟故地。归国复为唐民也。按帝谓宣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