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应期(應期)
(1).顺应期运。 三国 魏 曹植 《制命宗圣侯孔羡奉家祀碑》:“於赫四圣,运世应期。”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陛下应期万世,接统千祀。” 唐 李白 《当涂李宰君画赞》:“应期命世,大贤乃生。” 章炳麟 《箴新党论》:“ 林宗 才非应期,器不絶伦。”
(2).犹如期。 唐 韩愈 《贺雨表》:“龙神效职,雷雨应期。”
《漢語大詞典》:当期(當期)
如期;准时。《公羊传·成公十六年》:“ 成公 将会 厉公 ,会不当期,将执公。” 唐 李峤 《神龙历序》:“三辰九野,压析景而分躔;二象七衡,孰当期而合度。”
《国语辞典》:剋期  拼音:kè qí
1.约期。《后汉书。卷四一。钟离意传》:「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剋期俱至,无或违者。」《南史。卷一。宋武帝本纪》:「元德、厚之谋于建邺攻玄,剋期齐发。」
2.定期、如期。《南史。卷一。宋武帝本纪》:「帝剋期至都,而每淹留不进。」《文明小史》第二三回:「万华甫迫于严命,只得剋期动身。」
《漢語大詞典》:克期(剋期)
克日。 汉 王符 潜夫论·交际:“怀不来而外克期。”《水浒传》第七八回:“十个节度使非同小可,每人领军一万,克期并进。”
限期;定期;如期。后汉书·锺离意传:“ 意 遂於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剋期,俱至,无或违者。”南史·宋纪上:“帝剋期至都,而每淹留不进。” 唐 白居易 《题裴晋公女几山刻石诗后》诗序:“ 裴侍中 晋公 出讨 淮西 时,过 女几山 下,刻石题诗,末句云:‘待平贼垒报天子,莫指仙山示武夫。’果如所言,剋期平贼。”
《國語辭典》:按期  拼音:àn qí
如期、按照规定的期限。如:「按期归还」、「按期完工」。《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焕列传》:「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儿女英雄传》第二回:「真个的,他就一纳头的杜门不出,每日攻书,按期作文起来。」
《國語辭典》:批较(批較)  拼音:pī jiào
旧时官署限衙役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否则将会受罚。《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州守相公没奈何,只苦得批较差人张千、李万。」也作「比卯」。
《國語辭典》:比较(比較)  拼音:bǐ jiào
1.古时官府对差役未能于限期内完成差事,加以杖责。参见「比卯」条。元。无名氏《货郎旦》第四折:「禀爷,这两个名下,欺侵窝脱银一百多两,带累小的们比较,不知替他打了多少。」《醒世恒言。卷十六。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三日一比较,强得利无可奈何,只得将田产变价上库。」
2.较量高下、轻重、长短、距离、好坏、快慢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比较材能,斟量功伐。」《西游记》第三十三回:「若不是我大王敬重你这行人,就和比较起来。」也作「比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