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71,分85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啼妆
灵蛇
青虫
妇孺
弓弯
发动
漏下
月子
姬姜
在草
花头
断红
仳离
贞女
女史
《漢語大詞典》:啼妆(啼粧)
见“ 啼粧 ”。
亦作“ 啼糚 ”。亦作“ 啼妆 ”。 1. 东汉 时,妇女以粉薄拭目下,有似啼痕,故名。后汉书·五行志一:“啼糚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始自大将军 梁冀 家所为,京都歙然,诸 夏 皆放效。” 宋 欧阳修 《长相思》词:“爱著鹅黄金缕衣,啼粧更为谁?” 鲁迅 《南腔北调集·关于女人》:“ 西汉 末年,女人的‘堕马髻’、‘愁眉啼妆’,也说是亡国之兆。”
(2).借指美人的泪痕。 前蜀 韦庄 《闺怨》诗:“啼粧晓不乾,素面凝香雪。” 清 吴伟业 《圆圆曲》:“蜡炬迎来在战场,啼糚满面残红印。”一本作“ 粧 ”。
《漢語大詞典》:灵蛇(靈蛇)
(1).神异的蛇,有灵应的蛇。楚辞·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汉 王逸 注:“山海经云:南方有灵蛇,吞象,三年然后出其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法由斩祀杀灵蛇,非己之咎先人瑕。” 刘师培 文说·宗骚篇:“赤豹文貍备其用,灵蛇玉虺记其奇。”
(2).指传说中衔珠报答 隋侯 的蛇。 南朝 梁 沈约 《梁鞞舞歌·明之君四》:“灵蛇及瑞羽,分素復衔丹。” 唐 薛能 《怀汾上旧居》诗:“投暗作珠何所用,被人专拟害灵蛇。” 唐 皎然 《答裴集阳伯明》诗:“珠生驪龙頷,或生灵蛇口。”参见“ 灵蛇珠 ”。
(3).指灵蛇之珠。珍奇的宝物。比喻胸中藏有锦绣文才的人。 唐 王勃 《上武侍极启》:“龙文已远,轻图剸兕之功;鱼目滥持,自拟灵虵之色。”
(4).比喻美好的文才或文章。晋书·文苑传序:“ 西都 贾 马 耀灵蛇於掌握; 东汉 班 张 ,发雕龙於綈槧。” 唐 虞世南 《门有车马客》诗:“高谈辩飞兔,摛藻握灵蛇。” 明徐复祚《投梭记·应聘》:“他只为胸藏啸虎,手握灵蛇,岂肯老死田间牖。”
(5).敬称妇女所怀之胎。 宋 晁补之 《鹧鸪天·杜四侍郎郡君十二姑生日》词:“吉梦灵蛇朱夏宜,佳辰阿母会 瑶池 。”参见“ 珠胎 ”。
(6).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清 陈维嵩 《海棠春·闺词再和阮亭韵》词:“粧成谁见灵蛇样,分咐与百花閒赏。” 清 叶舒崇 《浣溪沙·孤山别墅有感》词:“生小画眉分细茧,近来綰髻学灵蛇。”参见“ 灵蛇髻 ”。
《漢語大詞典》:灵蛇珠(靈蛇珠)
相传 春秋 时 隋侯 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使人以药傅之,蛇乃能走。岁馀,蛇衔明珠以报之,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事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后以“灵蛇珠”喻绵绣文才。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祖德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 荆山 之玉。” 清 黄宗羲 《寿李杲堂五十序》:“而当日所为之文章,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抱 荆山 之玉者,竟不异虫讙鸟聒,过耳已泯。”
《國語辭典》:珠胎  拼音:zhū tāi
蚌中尚未剖取的珠。《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方椎夜光之流离,剖明月之珠胎。」唐。张说〈卢巴驿闻张御史张判官欲到不得待留赠之〉诗:「合浦识珠胎,白发因愁改。」后比喻妇人怀孕。如:「珠胎暗结」。
《國語辭典》:灵蛇髻(靈蛇髻)  拼音:líng shé jì
一种古代妇女的发式。相传为魏文帝皇后甄氏所创。其梳法是将头发挽起,束为一股或双股,再盘成如灵蛇般蟠曲扭转的发髻。如东晋顾恺之所绘〈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即梳此发髻。
《國語辭典》:青虫(青蟲)  拼音:qīng chóng
1.蝶类、蛾类的幼虫。唐。徐寅〈初夏戏题〉诗:「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
2.螟蛉的别名。参见「螟蛉」条。
《國語辭典》:妇孺(婦孺)  拼音:fù rú
妇人和小孩。如:「此事妇孺皆知。」
《漢語大詞典》:弓弯(弓彎)
(1).向后弯腰及地如弓形。 唐 沈亚之 《异梦录》:“ 凤 即起,从东廡下几上取綵牋,传《春阳曲》。其词曰:‘ 长安 少女踏春阳,何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弯浑忘却,罗衣空换九秋霜。’ 凤 卒诗,请曰:‘何谓弓弯?’……美人乃起,整衣张袖,舞数拍,为弓弯状以示 凤 。”参见“ 弓腰 ”。
(2).指旧时妇女裹缠如弓形的脚。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弓弯纤小,腰支轻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 蒙古 某额駙尝射得一狐,其后两足著红鞋,弓弯与女子无异。”
《國語辭典》:弓腰  拼音:gōng yāo
弯腰如弓。《酉阳杂俎。卷一四。诺皋记上》:「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
《國語辭典》:发动(發動)  拼音:fā dòng
1.开始动作。《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
2.引发、启动。如:「发动群众」、「发动机车」。
3.将分娩时的阵痛。
《國語辭典》:发表(發表)  拼音:fā biǎo
1.呈奏表章。《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毛徐何刑鲍司马传。崔琰》:「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
2.宣布表达。如:「对于这次的事件,有关单位尚未发表言论,说明处理方式。」「张老师应邀到海外发表论文。」
《漢語大詞典》:漏下
(1).漏刻(古计时器)的水面已经下落。指时间已晚。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谭九》:“风度蒲牢,都城漏下矣。荒野寂寥,保无有暴客相值。”
(2).中医妇科病名。妇女经行淋漓不断,古人以屋漏喻此症状,故名。
《國語辭典》:月子  拼音:yuè zi
妇人生产的一个月之内。如:「产妇月子期间可以请产假,专心调养。」
《國語辭典》:姬姜  拼音:jī jiāng
1.春秋时代,周王室姓姬,齐国姓姜,二国常通婚,故用以称贵族妇女。《左传。成公九年》:「虽有姬姜,无弃蕉萃。」《文选。班固。西都赋》:「游士拟于公侯,列肆侈于姬姜。」
2.泛指美人。《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室无姬姜,门多长者。」《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传。序》:「饰姬姜狗马之玩,外言不入,惟欲是从。」
《漢語大詞典》:在草
谓妇女分娩;临盆,临产。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陈仲弓 ﹞道闻民有在草不起子者,回车往治之。”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于法开:“﹝ 于法开 ﹞妙通医法,尝乞食投主人家,值妇人在草危急,众治不验…… 开 令先取少肉为羹,进竟,因气针之,须臾,羊膜裹儿而出。”
《國語辭典》:花头(花頭)  拼音:huā tóu
1.藉故闹事。如:「你可别在我面前耍花头。」
2.大陆地区指本事、门路。如:「这时代要是没有花头,就会被人看作无能。」
《國語辭典》:花头(花頭)  拼音:huā tou
1.比喻事情会生起变化多端的花样和难以想像的结果。如:「经他这么一搅和,事情的变化,必有花头,大家都不知所措。」
2.狡猾或新奇、变化多端的计策和主意。如:「出花头」、「耍花头」。《石点头。卷一二。侯官县烈女歼仇》:「无端受这酸丁一场打骂,须寻个花头摆布他,方销得此恨。」
《國語辭典》:花招  拼音:huā zhāo
1.招贴、海报。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一折:「俺在这梁园棚勾栏里作场,昨日贴出花招儿去,两个兄弟先收拾去了。」也作「招子」、「招儿」。
2.巧妙好看的招数。也作「花著」。
3.比喻狡猾的手段、计策。如:「小心这个人,他的花招很多。」
《漢語大詞典》:断红(斷紅)
(1).谓稍抹胭脂,妇女的一种淡妆。 唐 元稹 《莺莺传》:“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浅黛,双脸断红而已。”《太平广记》卷四八八引作“销红”。 宋 苏轼 《元日次韵张先子野见和七夕寄莘老之作》:“莫唱裙垂緑,无人脸断红。”
(2).飘零的花瓣。 宋 周邦彦 《六丑·蔷薇谢后作》词:“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國語辭典》:仳离(仳離)  拼音:pǐ lí
分离。《诗经。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唐。白居易 得景娶妻三年无子舅姑将出之诉云归无所从:「承家不嗣,礼许仳离。去室无归,义难弃背。」
《國語辭典》:贞女(貞女)  拼音:zhēn nǚ
1.坚守节操的女子。《战国策。秦策五》:「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
2.传统文化指从一而终的贞节妇女。《史记。卷八二。田单列传》:「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汉。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
《漢語大詞典》:贞女峡(貞女峽)
峡名。在 广东省 连县 南。峡西高岩名 贞女山 。因岩下有石相传为女子所化而得名。自来咏贞女化石事指此。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洭水:“ 洭水 又东南流, 嶠水 注之,水出 都嶠 之溪。溪水下流,歷峡南出,是峡谓之 贞女峡 。峡西岸高巖,名 贞女山 。山下际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状如女子,故名 贞女峡 。古来相传,有数女取螺于此,遇风雨昼晦,忽化为石。” 唐 韩愈 有《贞女峡》诗。
分類:广东西高
《國語辭典》:女史  拼音:nǚ shǐ
1.职官名。周代掌管王后礼仪的职事,由通晓文书的妇女担任。《周礼。天官。女官。女史》:「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汉。郑玄。注:「女史,女奴晓书者。是以掌王后礼之职事。」
2.古代后宫的女书记。《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序》:「颁官分务,各有典司。女史彤管,记功书过。」《红楼梦》第二回:「政老爹的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
3.对有才能女子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