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胁迫(脅迫)  拼音:xié pò
强行逼迫。《后汉书。卷五三。申屠蟠传》:「爽等为卓所胁迫,西都长安,京师扰乱。」
《漢語大詞典》:恐慑(恐懾)
(1).恐惧。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此天以君授孤也”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诸人徒见 操 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復料其虚实。” 许志行 《师弟》:“这恐慑的念头便常常盘据在他的小心里,使他不得一些快乐。”
(2).威胁慑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彊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
分類:恐惧威胁
《漢語大詞典》:凌胁(凌脅,淩脅)
欺侮,威胁。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洎朕纂承,益相侮慢, 復恭 、 重遂 逞其祸, 道弼 、 季述 继其兇,幽辱朕躬,凌胁孺子。”
淩脅:欺压威胁。新唐书·奸臣传下·崔胤:“时王室不竞,南北司各树党结蕃镇,内相凌胁。”
《漢語大詞典》:恐猲
亦作“ 恐愒 ”。亦作“ 恐喝 ”。亦作“ 恐曷 ”。 恫吓威胁。战国策·赵策二:“是故横人日夜务以 秦 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史记·苏秦列传作“恐愒”。《公羊传·僖公十四年》“盖 徐 莒 胁之” 汉 何休 注:“ 杞 ,王者之后,尤微,是见恐曷而亡。” 宋 苏轼 《魏武帝论》:“ 孙权 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清 姚鼐 《议兵》:“况兵籍是名而恐猲取材,扰地方为害者有之矣。”
《國語辭典》:危及  拼音:wéi jí
伤害到、威胁到。如:「歹徒这种玉石俱焚的冲动行为,已危及大家的安全。」
《国语辞典》:夏眠  拼音:xià mián
部分动物为度过乾燥、酷暑等不良环境所带来的威胁,而潜伏在地下或泥中,静止或暂停其正常活动,此种现象称为「夏眠」。如热带地方的昆虫、蛇、壁虎、鳄鱼等都有夏眠现象。
《國語辭典》:屈招  拼音:qū zhāo
用严刑拷打,逼人招供认罪。《水浒传》第六十二回:「是我命中合当横死,我今屈招了罢。」《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知县拆开,看见杀李乙的已有了主名,便道:『王甲果然屈招。』」
《國語辭典》:勒索  拼音:lè suǒ
用威胁或暴力等非法手段强行索取他人财物。如:「他辛苦工作所赚得的金钱,十之八九都被歹徒勒索光了。」
《漢語大詞典》:淩胁(淩脅)
欺侮,威胁。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洎朕纂承,益相侮慢, 復恭 、 重遂 逞其祸, 道弼 、 季述 继其兇,幽辱朕躬,凌胁孺子。”
分類:欺侮威胁
《漢語大詞典》:胁说(脅説)
用带威胁性的话语加以劝说。新唐书·王俌传:“ 俌 至虏中,胁説祸福,虏乃不入。”新唐书·裴度传:“ 度 遣辩士 柏耆 胁説,乃献 德 棣 二州,纳质子。”
《漢語大詞典》:招胁(招脅)
劝谕威胁。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 辽 南京权留守 韩德让 惧甚,与知三司事 刘弘 登城,日夜守御,而城外招胁甚急,人怀二心。”
分類:劝谕威胁
《漢語大詞典》:逼主
威胁人主。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殿下以 曹操 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羈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宋书·恩倖传论:“外无逼主之嫌,内有专用之功。”
分類:威胁人主
《漢語大詞典》:带胁(帶脅)
(1).谓如带之环绕四周,形成威胁。《汉书·严安传》:“今外郡之地或几千里,列城数十,形束壤制,带胁诸侯,非宗室之利也。” 颜师古 注:“带者,言诸侯之於郡守,譬若佩带,谓轻小也;胁,谓其威力足以胁之也。一曰带在胁旁,附著之义也。”
(2).方言。带累;连累。 李劼人 《大波》第四部第一章“输不起,就莫来!手气瘟的,别带行了我们”原注:“带行,理应念作‘带胁’,即连累之意。这句方言,至今尚流行于大部分 四川 地方。”
《漢語大詞典》:慑詟(慴讋)
威胁,恐吓。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自 徐怀礼 为首,其狠鷙之性,狡悍之才,足以慴讋羣匪,时假仁义煽结人心,賑济贫民,收纳亡命。”
分類:威胁恐吓
《漢語大詞典》:诳胁(誑脅)
谎骗威胁。三国志·魏志·王基传:“ 淮南 之逆,非吏民思乱也, 俭 等誑胁迫惧,畏目下之戮,是以尚羣聚耳。若大兵临偪,必土崩瓦解。”
分類:谎骗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