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劲威(勁威)
严重的威胁。 南朝 宋 鲍照 《咏双燕》之二:“ 阴山 饶苦雾,危节多劲威,岂但避霜雪,当儆野人机。”
分類:严重威胁
《漢語大詞典》:胁惧(脅懼)
威胁恐吓。续资治通鉴·宋钦宗靖康二年:“逼逐上皇以下者, 时雍 、 秉哲 也;胁惧都人者, 范琼 也。”
分類:威胁恐吓
《漢語大詞典》:九死厄
多次死亡的威胁。 宋 陆游 《秋夜有感》诗:“日照蛟鼉涎,雪印豺虎跡,谁知七尺躯,幸脱九死厄。”
分類:威胁
《漢語大詞典》:畏胁(畏脅)
吓唬,威胁。 明 宋濂 《游锺山记》:“饮半酣, 刘君 澄 坐至二更,或撼之作儛笑,钓之出异响,畏胁之皆不动。予与 夏君 方困睫,交不可擘,乃就寝。”
分類:吓唬威胁
《國語辭典》:四面受敌(四面受敵)  拼音:sì miàn shòu dí
各方面都受到威胁或攻击。《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三国演义》第一九回:「徐州四面受敌,操必力攻,我当先思退步。」
《漢語大詞典》:吓协(嚇協)
恐吓威胁。《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文》:“驱逐 陵 母,直至帐前。吓协(胁) 陵 母言云:‘肯修书詔儿已不?’”
分類:恐吓威胁
《漢語大詞典》:訹惧(訹懼)
威胁慑服。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二:“盖言披剥 安州 三县,故以威名訹惧其州人,使斩其不当为刺史者。”
分類:威胁慑服
《漢語大詞典》:虚猲
亦作“虚喝”。 虚张声势,企图威胁。猲,通“ 喝 ”。战国策·齐策一:“ 秦 虽欲深入,则狼顾,恐 韩 魏 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引此文作“虚喝”。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三年:“ 全 欲朝廷不为备,且不遽絶其给,乃挟 蒙古 李 宋 二宣差以虚喝朝廷,然 蒙古 实未尝资 全 兵。” 严复 《救亡决论》:“是故一理来前,当机立剖,昭昭白黑,莫使听荧。凡夫恫疑虚猲,荒渺浮夸,举无所施其伎焉者,得此道也。”
《漢語大詞典》:胁劫(脅劫)
威胁而劫持之。 唐 白居易 《唐赠尚书工部侍郎吴郡张公神道碑铭》:“ 安禄山 陷覆 洛京 ,以伪职淫刑胁劫士庶。”
分類:威胁劫持
《漢語大詞典》:胁恐(脅恐)
威胁恐吓。史记·张丞相列传:“其时 京兆 尹 赵君 ,丞相奏以免罪,使人执 魏丞相 ,欲求脱罪而不听,復使人胁恐 魏丞相 。”
分類:威胁恐吓
《国语辞典》:锋芒逼人(锋芒逼人)  拼音:fēng máng bī rén
形容才能出众或言词犀利,使人感到威胁。如:「他对别人说话时,言词总是那样的锋芒逼人。」
《国语辞典》:恐怖主义(恐怖主义)  拼音:kǒng bù zhǔ yì
蓄意运用暴力、威胁压迫,作为制造恐怖、恐吓或强迫社会的手段,以达成政治、宗教或意识形态上的目的。
《国语辞典》:日耳曼民族  拼音:rì ěr màn mín zú
印欧民族之一。因受匈奴的威胁而南移入南欧、西欧及北非一带,建立了东哥德、西哥德、法兰克等王国,代替拉丁民族而成为该地的霸主。现在德、奥、英、美等国皆为其后裔,而以德国为最主要。
《国语辞典》:武装中立(武装中立)  拼音:wǔ zhuāng zhōng lì
中立国采取军事防卫措施,使它们所主张的中立权利不受任一交战国的威胁。
《国语辞典》:不够瞧(不够瞧)  拼音:bù gòu qiáo
不够看、不足以构成威胁。如:「别以为他不够瞧,我相信他具有相当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