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远嫌(遠嫌)  拼音:yuàn xián
远离以避免嫌疑。唐。元稹《莺莺传》:「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能复远嫌乎?」
分類:避嫌嫌疑
《漢語大詞典》:小嫌
小仇隙;小嫌疑。三国志·蜀志·董和传:“ 亮 ( 诸葛亮 )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闕损矣。’”新唐书·尉迟敬德传:“﹝ 秦王 ﹞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 清 顾炎武 《与李中孚书》:“使必斤斤焉避其小嫌,全其小节,他日事变之来,不能尽如吾料。”
分類:仇隙嫌疑
《漢語大詞典》:别嫌
(1).辨别淆杂的事物。《礼记·礼运》:“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别仁义。” 孙希旦 集解:“嫌者,事之淆杂,礼以别之,而嫌者辨矣。”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时有司新定后宫封赠法,皇后与妃皆赠三代。公言别嫌明微,妃不当与后同。”
(2).避嫌疑。 元施惠《幽闺记·旷野奇逢》:“你只晓得有惻隐之心,那晓得有别嫌之礼。我是个孤男,你是寡女,厮赶着教人猜疑。”
《国语辞典》:检方(检方)  拼音:jiǎn fāng
发现犯罪嫌疑人及蒐集證据,决定应否提起公诉的侦察机关。我国刑事侦查因承袭大陆法系,故检方泛指以检察官为主,司法警察官及司法警察为辅的侦察机关。如:「侦查工作完成后,检方决定提起公诉,全案已进入司法程序。」
《國語辭典》:嫌忌  拼音:xián jì
怀疑、猜忌。《后汉书。卷七○。郑孔荀列传。孔融》:「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搆成其罪。」《晋书。卷七四。列传。桓彝》:「于时王敦擅权,嫌忌士望,彝以疾去职。」
《漢語大詞典》:疑经(疑經)
(1).有伪托嫌疑的佛教经典。隋书·经籍志四:“ 大业 时,又令沙门 智果 ,於 东都 内道场,撰诸经目,分别条贯,以佛所説经为三部:一曰大乘,二曰小乘,三曰杂经。其餘似后人假托为之者,别为一部,谓之疑经。”
(2).怀疑经旨的传统解说。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卷八:“自 庆历 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不难於疑经,况传注乎?”
《漢語大詞典》:决嫌(決嫌)
判断疑惑难明之事。嫌,嫌疑。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踌躇岐路之衢,愁劳羣疑之藪,煎神沥思,考校叛例,尝有穷年竟不豁了,治之勤苦,决嫌无地。”《三国志·魏志·锺繇传》“諡曰 成侯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有司议諡,以为 繇 昔为廷尉,辨理刑狱,决嫌明疑,民无怨者,由 于 张 之在 汉 也。”
《漢語大詞典》:抱衅(抱釁)
亦作“ 抱舋 ”。 处于嫌疑危难之中;负罪。《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臣自抱衅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 唐 元稹 《海侄等书》:“及今思之,上不能及乌鸟之报復,下未能减亲戚之飢寒,抱舋终身,偷活今日。”
《國語辭典》:涉嫌  拼音:shè xián
有涉及的嫌疑。如:「他因涉嫌走私毒品而受到起诉。」「关于这桩泄密案,研发经理的涉嫌重大。」
分類:牵连嫌疑
《国语辞典》:疑犯  拼音:yí fàn
有犯罪嫌疑的人。如:「他被警方列为这宗抢案的疑犯。」
《漢語大詞典》:时嫌(時嫌)
一时的嫌疑。北齐书·幼主纪论:“ 河南 、 河间 、 乐陵 等诸王,或以时嫌,或以猜忌,皆无罪而殞。”南史·梁纪上·武帝上:“ 齐明 性猜忌,帝避时嫌,解遣部曲。”
分類:一时嫌疑
《国语辞典》:重嫌  拼音:zhòng xián
重大的嫌疑。如:「检方将这桩刑案涉有重嫌的人收押禁见。」
分类:重大嫌疑
《漢語大詞典》:冒亲(冒親)
谓不顾偏爱亲戚的嫌疑。文选·庾亮〈让中书令表〉:“冒亲以求一才之用,未若防嫌以明公道。” 吕向 注:“陛下冒亲戚嫌疑,求一小才之用,不如防备疑虑,以明公正之道。”
《漢語大詞典》:整冠纳履(整冠納履)
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以“整冠纳履”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四年:“此所谓蹊田夺牛,岂得谓无过!而整冠纳履,当避嫌疑者也。”
《國語辭典》:正冠李下  拼音:zhèng guān lǐ xià
在李树下不要整理帽子,可避免偷李的嫌疑。语本《乐府诗集。卷三二。相和歌辞七。无名氏。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比喻引起他人疑猜。《梁书。卷三三。王僧孺传》:「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正冠李下,既贻疵辱,方致徽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