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鲁侯女,号孟子。或称声孟子。齐灵公夫人。通于大夫庆克。齐国大乱。灵公卒,国人杀之,乱乃息。
乐欬 朝代:春秋鲁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鲁国人,字子声。孔子弟子。
颜哙 朝代:春秋鲁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鲁国人,字子声。孔子弟子。
赵商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河内人。郑玄弟子。玄年六十,商自远方来受业。
全后汉文·卷八十四
商字子声,河内人。师事康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明州鄞县人,字子声,一字石隐。史浩孙。以祖泽为太府寺簿。理宗绍定初知江阴军。李全之乱,江阴当要害,隽之始至逾月,请兵分屯,度地宜建堡栅,储粮备器,士气感奋,军整民安。推行乡饮酒礼,时称其有补风化。后官至直宝谟阁致仕。
全宋诗
史隽之,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江阴军。明弘治《江阴县志》卷九有传。今录诗二首。
《漢語大詞典》:子声(子聲)
(1).即半律,也称半声。古乐十二律中相邻两音间的音程。通典·乐三:“ 鳧氏 为鐘,以律计自倍半。半者,准半正声之半,以为十二子律,制为十二子声。比正声为倍,则以正声於子声为倍,以正声比子声,则子声为半……以黄钟之管正声九寸为均,子声则四寸半。”
(2).做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牙儿抵着不敢子声,侧着耳朵儿窻外听,千古清风指下生。”参见“ 则声 ”。
《國語辭典》:则声(則聲)  拼音:zé shēng
开口发言、出声。《醒世恒言。卷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月香暗暗叫苦,不敢则声。」《儒林外史》第五一回:「那妇人假意推来推去,却不则声。」也作「子声」、「做声」。
分類:作声
《漢語大詞典》:鸟子声(鳥子聲)
詈词。指人多嘴。《水浒传》第二三回:“ 武松 道:‘你鸟子声!便真箇有虎,老爷也不怕!’”
分類:詈词多嘴
《國語辭典》:叫号(叫號)  拼音:jiào háo
大声呼号。《后汉书。卷七七。酷吏传。董宣传》:「丹宗族亲党三十馀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
《國語辭典》:磔磔  拼音:zhé zhé
拟声词:(1)形容鸟鸣声。宋。苏轼〈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诗:「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2)形容琴声。宋。苏轼〈游桓山会者十人以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为韵得泽字〉诗:「弹琴石室中,幽响清磔磔。」
《漢語大詞典》:相杵
舂谷时发出的号子声。语本礼记·檀弓上:“邻有丧,舂不相。”史记·商君列传:“ 五羖大夫 死, 秦国 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謡,舂者不相杵。” 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相谓送杵声,以声音自劝也。”《宋书·符瑞志下》:“臣不量卑懵,窃慕击壤有作,相杵成謳。”
《漢語大詞典》:边柝(邊柝)
边地军营巡夜打更的梆子声。 唐 孙逖 《为宰相贺破吐蕃并庆云见表》:“永罢边柝,遂清虏庭。” 宋 司马光 《送瀛州签判苏秘丞》诗:“投壶边柝静,倚马檄书成。” 清 徐昂发 《经广武城》诗:“夜眠朝射猎,边柝寝不惊。”
《国语辞典》:女声(女声)  拼音:nǚ shēng
声乐中的女子声部,一般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漢語大詞典》:吹哨
发出口哨声或哨子声。例如:他们不断吹哨,打红灯,设法警告司机。
《國語辭典》:舆謣(輿謣)  拼音:yú xū
举重、劳动时一齐用力的呼声。《吕氏春秋。审应览。淫辞》:「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
《漢語大詞典》:男声(男聲)
声乐中的男子声部。一般分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李凌 《音乐杂谈·从“千音同声,万声同形”谈起》:“希望作曲家大胆创作一些音乐语言新鲜的,多用几种节奏……不要使弦乐、管乐、男声、女声、男高音和男中音或男低音所唱(奏)的曲调毫无区别。”